缩略图

道路桥隧桥梁抗震性能分析与设计优化

作者

秦宝

身份证号:150428199504084714

引言

道路桥隧桥梁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的关键组成部分,承担着区域间交通连接与运输的重要功能,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具有重大意义。深入开展道路桥隧桥梁抗震性能分析与设计优化研究,探索科学有效的抗震设计方法与技术措施,是保障交通基础设施安全、提升城市防灾减灾能力、推动交通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一、道路桥隧桥梁抗震性能现状问题分析

(一)抗震设计理念相对滞后

当前部分道路桥隧桥梁的抗震设计理念未能紧跟地震工程学发展和实际需求。设计过程中,过于依赖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侧重于满足基本抗震设防标准,缺乏对桥梁结构在强震作用下的性能目标和破坏模式的深入研究与分析。对新型抗震设计理念,如性能化设计、减隔震设计等的应用推广不足,导致桥隧桥梁在面对复杂地震动和超预期地震灾害时,难以实现预期的抗震性能,无法有效保障桥梁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二)抗震性能分析方法存在局限

现有的道路桥隧桥梁抗震性能分析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传统的静力分析方法和反应谱分析方法,虽在桥梁抗震设计中广泛应用,但这些方法对地震动的复杂性和桥梁结构动力特性的考虑不够全面,难以准确模拟桥梁在地震作用下的实际响应。随着桥梁结构形式日益复杂,如大跨度桥梁、特殊结构桥隧等不断涌现,传统分析方法已无法满足精确分析的需求。而一些先进的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和数值模拟技术,由于计算成本高、参数选取困难等问题,在实际工程应用中也受到一定限制,影响了抗震性能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道路桥隧桥梁抗震性能分析

(一)影响抗震性能的关键因素

道路桥隧桥梁的抗震性能受多种因素影响。从结构自身因素来看,桥梁的类型、跨径、结构形式、材料特性等对其抗震性能起着决定性作用。不同类型的桥梁,如梁桥、拱桥、斜拉桥等,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性存在显著差异;大跨径桥梁由于其柔性大、自振周期长,对地震动的敏感性更高。地质与环境因素方面,桥梁所处的场地土类型、地震烈度、地震动特性等直接影响地震作用的输入,不良地质条件如断层、软弱地基等会加剧桥梁的地震响应。(二)抗震性能分析主要方法

道路桥隧桥梁抗震性能分析方法主要包括静力分析方法、反应谱分析方法和动力时程分析方法。静力分析方法通过将地震作用等效为静力荷载,对桥梁结构进行内力和变形计算,该方法简单易行,但无法考虑地震动的动力特性和结构的动力响应,适用于抗震性能要求不高的小型桥梁或初步设计阶段。反应谱分析方法基于地震动反应谱理论,通过计算结构的自振特性,利用反应谱曲线确定结构的地震作用效应,该方法在工程中应用广泛,但对复杂结构和长周期结构的分析存在一定误差。动力时程分析方法通过直接输入地震波,对桥梁结构进行动力响应计算,能够准确模拟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非线性行为和动力特性,但计算过程复杂、计算成本高,常用于重要桥梁或复杂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和详细设计阶段。

三、道路桥隧桥梁抗震设计优化策略

(一)创新抗震设计理念

积极引入先进的抗震设计理念,推动道路桥隧桥梁抗震设计的创新发展。大力推广性能化设计理念,根据桥梁的重要性和功能需求,制定明确的抗震性能目标,使桥梁在不同水准地震作用下实现相应的性能要求,如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加强减隔震设计技术的应用,通过在桥梁结构中设置减隔震装置,降低地震能量输入,减少结构地震响应,提高桥梁的抗震能力。

(二)改进抗震分析技术

不断改进和完善道路桥隧桥梁抗震性能分析技术,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加强对先进数值模拟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如有限元分析、边界元分析等,通过建立精细化的桥梁结构模型,准确模拟结构的力学行为和地震响应。发展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抗震分析方法,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和大量地震数据,快速准确地预测桥梁结构的地震响应和破坏模式。

(三)优化抗震构造措施

优化道路桥隧桥梁的抗震构造措施,提高桥梁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在桥梁连接部位,采用可靠的连接方式和构造细节,增强构件之间的连接强度和延性,确保在地震作用下连接部位不发生失效。合理设计桥梁支座,选择具有良好减震耗能性能的支座类型,并加强支座的锚固和限位构造,防止支座在地震中出现滑移、脱落等破坏。对于桥墩等关键构件,通过优化截面形式、配置合理的钢筋和箍筋,提高构件的延性和抗剪能力。

四、道路桥隧桥梁抗震设计优化实施保障

(一)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

加大对道路桥隧桥梁抗震技术研发的投入,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相关技术研究与创新。设立专项科研基金,支持抗震设计理论、分析方法、新型材料和技术等方面的研究项目。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将先进的抗震技术及时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关注国际抗震技术发展动态,积极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抗震技术和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和改进,推动我国道路桥隧桥梁抗震技术水平的提升。

(二)完善规范标准体系

健全和完善道路桥隧桥梁抗震设计规范标准体系,为抗震设计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准则。根据地震工程学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及时修订和更新现有规范标准,提高规范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适用性。加强对新型桥梁结构和抗震技术的规范研究,制定相应的设计和施工标准,确保新技术在工程应用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加强规范标准的宣贯和执行力度,加强对设计、施工单位的监督管理,确保规范标准在道路桥隧桥梁工程建设中得到严格落实。

结束语

道路桥隧桥梁抗震性能分析与设计优化是保障交通基础设施安全、提升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课题。通过对当前抗震性能现状问题的分析,系统阐述抗震性能分析方法和设计优化策略,并辅以技术研发、规范完善、人才培养等实施保障措施,为提高道路桥隧桥梁抗震能力提供了全面的解决方案。在未来的交通工程建设中,应持续关注地震工程学发展和实际工程需求,不断探索和创新抗震设计理念与技术方法,加强全生命周期抗震管理,切实提升道路桥隧桥梁的抗震性能,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实的交通保障,推动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向更高质量、更安全可靠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品付, 樊润凭. 预应力技术在道路桥梁施工中的应用分析[J]. 四川水泥, 2024, (09): 167-169.

[2]杨金星. 道路桥梁工程结构的病害与加固技术探究[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4, (21): 164-166.

[3]付涛, 王有标, 于科, 孙中华. 预制装配式桥墩构造体系与抗震性能研究[M].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2209. 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