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昙曜五窟大佛的造像风格与宗教象征意义研究
朝鲁孟
蒙古国国立文化艺术大学
引言
云冈昙曜五窟大佛代表北魏时期佛教造像艺术的高度成就,蕴含丰沛历史信息与深层文化意蕴。昙曜五窟大佛造像将印度犍陀罗艺术元素与中土传统造像手法相结合,创造出风格鲜明的艺术表现。这些石窟造像传达佛教核心思想,同时体现北魏统治阶层的政治意愿和当时社会的民族交融现实。深入考察昙曜五窟大佛,能够探明北朝时代宗教艺术创作与社会历史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
一、云冈昙曜五窟的概述
云冈昙曜五窟开凿于北魏和平年间,由高僧昙曜奉文成帝敕令主持营建,实为云冈石窟最早期洞窟群。这组石窟现编为第 16 至 20 窟,位于云冈西段,沿南向山壁自东而西依序展开。石窟佛像多为三世佛,中央奉释迦牟尼为主尊,其像体量硕大,最高者逾十米,显示出北魏皇室崇佛之盛。窟壁则精心琢刻众多小龛,内塑千佛、菩萨及弟子像,彰显着北魏王朝推崇佛法的恢宏气象。
昙曜五窟为马蹄形平面结构,采取穹窿顶,窟内空间虽为容纳巨像而略显紧凑,但整体结构开阔,比例权衡精严,充分体现了北魏皇家工程的恢宏气度与严谨法度。窟内造像艺术堪称中西文化交融之典范。它并非简单承袭西域犍陀罗传统,更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实现了佛教艺术的中国化转型。佛像造型气势雄浑,身躯伟岸;佛像衣纹以平行、对称的韵律线条为主,富有装饰性,开创了影响北中国的“云冈模式”。诸窟间总体格局相近而各具风貌,反映出云冈早期造像的独特艺术追求,为中国大型石窟寺开辟先例,确立了云冈艺术基调,标志着中国佛教石窟艺术的重要发展阶段,记录下北魏平城时代佛教艺术的卓越成就。
二、昙曜五窟大佛的艺术风格特征
昙曜五窟大佛承载着独特的早期北魏艺术风韵,展现了西域犍陀罗、中亚及凉州(河西)艺术与中原审美传统的初步融合。佛像体魄伟岸雄健,身形比例匀称协调,面容丰润圆满。眼帘微垂,目光下视,鼻梁高直,唇瓣饱满,整体神韵于庄严静穆中透露出慈悲与超然。服饰表现主要为偏袒右肩式或通肩式袈裟,衣纹处理极具特色:多采用平行排列、深浅一致的阴刻线条,形成强烈的图案化效果与韵律感;佛衣质感厚重,贴体如“湿衣出水”,凸显出健硕的体魄,保留了浓郁的域外艺术特征。
第 20 窟主尊双手结禅定印,头部肉髻高耸,额间刻有白毫,面型方圆,体格壮硕,是保留西域遗风的典范。第 18 窟主尊的眉形呈现舒展的高挑弧度,面部表情于雄强中内蕴温和,已悄然透露出造像艺术本土化转向的初期讯息
五窟造像工艺考究,工匠们综合运用高浮雕与圆雕技艺,塑造了庞大而精微的佛教造像群。若自西而东观察,佛像风格呈现清晰的渐变趋势:第 20、19 窟造像体魄雄健,高鼻深目,保留了最为浓郁的西域胡风元素;第 18 窟佛像面相趋于方圆,身姿丰润饱满,处于风格的过渡阶段;至第 17、16窟,则逐渐展现出向中土审美靠拢的倾向,面部特征和身体线条在雄健的基础上愈发柔和与内敛。
在装饰图案方面,莲花、火焰纹、忍冬纹等主题被广泛应用,雕琢手法精准而细致,刻线流畅且富于动感。尤为突出的是佛像的光背装饰,变化极为丰富——跃动的火焰纹、规整的连珠纹、卷曲的忍冬纹等多种元素交织组合,相互映衬,不仅营造出庄严华美的视觉意境,更映照出北魏宫廷艺术的高雅格调与佛教艺术所追求的崇高精神。
三、昙曜五窟大佛的宗教象征意
(一)佛教思想内涵的体现
昙曜五窟大佛造像承载着深邃的佛教哲理,其艺术形态生动诠释了佛陀教义核心。第 20 窟主佛结跏趺坐,右手施触地印,左手置于膝上,整体姿态沉稳如山,展现出破除外相、彻悟真如的坚定信念与究竟觉悟。第 19 窟主佛施无畏印,传达出抚慰众生、袪除怖畏的慈悲愿力。窟壁千佛井然排列,不仅强化了视觉上的恢宏秩序,更体现了法身遍在、众生皆可成佛的大乘佛教思想。第 18 窟主佛身披刻满化佛的袈裟,直观呈现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华严妙境。诸佛眼帘低垂、颔首俯视的神情塑造,既流露出深切悲悯,又保持了超然静穆的气质,融汇了来自犍陀罗艺术的古典静穆与中原审美中的含蓄内敛。佛像身后精心雕琢的头光与身光,以炽盛的火焰纹、细腻的忍冬纹等元素,象征着佛陀智慧的无限光明,也标志着神圣化形象的完美呈现。这种垂目内省的神态,深刻揭示出佛陀澄明观
照、圆满觉悟的精神境界。
昙曜五窟佛像散发出的庄严肃穆气质与恬静祥和神情,反映了佛陀超越世俗欲念、臻达涅槃境地的精神本质。各窟佛像手印变化多元,禅定印呈现心性澄明,无畏印传递勇毅精神,与愿印表达慈悲愿力,施法印展示法义弘深。佛像头顶隆起的肉髻,彰显智慧圆满,垂至肩部的长耳则含蓄表达广闻博取的精神理念,这些细节均蕴含特定教义旨趣。昙曜五窟中菩萨与弟子像的精心布局,呈现了佛教信仰体系的完整层级关系,勾勒出佛教宇宙观的丰富内涵。光背上精美的莲花与火焰纹饰,则凝聚了清净无染的心性追求与智慧光明的永恒向往。
(二)皇权政治的象征表达
昙曜五窟大佛源自北魏文成帝御命建造的帝国工程,其恢宏体量与精巧细节无不流露王朝政治智慧。昙曜五窟主尊身躯巍峨,神态威严,自然流露帝王尊贵气度。第 20 窟主佛高达十六米,庄严肃穆的形象恰与北魏王朝推崇的君主形象相合,佛陀的崇高形象巧妙转化为皇权神圣性的视觉表征。主佛居中而弟子环伺的布局安排,精妙映射着北魏宫廷中皇帝居中、臣僚拱卫的权力结构。窟壁间千佛整齐罗列,精心演绎着天下诸侯归顺中央、万国来朝的理想政治秩序。
昙曜五窟造像艺术交融胡汉风格,自然表达了北魏统治集团对民族融合的政治期许。尤其第 16窟主佛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巧妙契合了孝文帝太和年间推行的汉化改革,传递了统治者文化政策的深层用意。昙曜五窟空间布局井然有序,营造出肃穆庄严的氛围,精准映射了北魏治下严整的社会体系。云冈石窟毗邻北魏都城平城,耗费巨量人力物力建造的宏伟规模,本身便是王朝盛世的生动写照,向四方展示皇室敬信佛法的虔诚,潜移默化中强固了统治根基,实现了思想整合与社会稳定的治国方略。
(三)文化融合的时代特色
昙曜五窟大佛铭刻着北魏时期多元文明交织的历史印记,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融合特色。昙曜五窟造像兼收东西方艺术传统精髓,一方面继承犍陀罗造像的西域风格,一方面汲取中原美学理念,创造出独具一格的艺术表达。第 20 窟主佛保留了犍陀罗造像高鼻深目的面部刻画,而第 16 窟佛像则明显倾向中原审美风尚,生动展现了艺术风格本土化的演变轨迹。正如学者所言,北魏时期在文化、艺术等方面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开阔并融、兼收并蓄的文化特点在云冈石窟造像上得到了深刻的诠释。这种文化交融反映了北魏鲜卑统治者广纳汉族文化与佛教思想的开明态度。
昙曜五窟艺术元素的多样来源揭示了古代丝路文化交流的广度与深度。第 17 窟主佛头饰宝冠,配以蛇形图案,协调统一了胡风元素与汉式审美;第 18 窟主佛身着千佛袈裟成功融合了西域写实手法与中土装饰理念。窟内遍布的莲花纹、火焰纹、忍冬纹等装饰图案,来源于不同文化系统,经北魏工匠精心提炼与整合。五窟造像从西至东风格递次变化,清晰记载了佛教艺术中国化的演进步骤。这种艺术整合使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更加丰富多元,同时为龙门石窟等后世佛教造像提供了重要参照,展现了中华文明吸纳外来文化的包容精神,反映了北魏统治者致力推进民族和谐共存的历史努力。
四、结语
云冈昙曜五窟大佛代表着北魏佛教艺术的崇高造诣,彰显东西方艺术汇聚的文化成果。佛教义理、王权象征与文化交流在石窟艺术中和谐统一,反映出北魏王朝的文明开放与政治智慧。昙曜五窟作为佛教艺术本土化历程中的关键节点,保存着丰厚历史记忆与多元文明交流的历史见证。
参考文献
[1]王路路.犍陀罗造像艺术对云冈昙曜五窟的影响[J].艺术家,2024,(08):15-17.
[2] 王晨舒, 凌建英 . 论陈垣对云冈石窟研究的贡献[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5,39(01):74-78.
[3]冈村秀典,徐小淑,孟红淼,等.云冈石窟的初期造像——以昙曜五窟佛龛为中心[J].晋阳学刊,2023,(06):29-50.
[4]于立强,周世茂.昙曜,云冈石窟背后的伟大僧人[J].映像,2023,(09):8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