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元素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传承与融合
刘佳怡
渭南师范学院 714099
引言
民族音乐是一种通过音乐的艺术手段表现民族文化的方法,其中包含着区域文化和审美的选择,其呈现于旋律、节奏、和声与音色当中。随着音乐的现代化发展,现代音乐创作越发表现出多样性与创新性,这为其对民族音乐的改造留下了宽广的空间。然而如何在维护传统的前提下进行创新转化,避免民族音乐仅仅成为符号,是如今学者、从业者所面临的一个课题。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民族音乐在社会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民族音乐在现代化发展中也受到了影响和挑战。本文主要通过对民族音乐传承理论基础、传承问题以及整合途径的分析来探讨如何使民族音乐的元素在现代的音乐制作的过程中保持价值和实现新的发展,为形成多元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思路。
1 民族音乐元素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理论支撑
音乐是重要的文化名片,民族音乐的艺术价值不仅仅在于其独具特色的旋律和音色,更在于它所代表的民族精神与文化记忆。对于音乐创作而言,对民族音乐元素的借鉴和改变表现出文化的继承和创新的良性循环。从音乐学的角度理解,民族音乐的调式结构与节奏规律都是富有生机的创意源泉;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理解,民族音乐承载历史故事和美学意义是给创作以厚重的文化意义。当今的世界是全球化的世界,当今音乐越来越注重文化的交融性,把民族音乐元素融入其中使音乐作品更加个性鲜明和富有辨识度并能更有效地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2 民族音乐元素在现代音乐创作中传承的现实困境
2.1 民族音乐原生态形态面临式微与断层
传统族群里民间音乐主要以言传身教和民俗民风存活,社会和生活模式变化,一些原始民间音乐在人们生活空间中渐渐退隐。有些民族地缘上青年一代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不浓厚,导致民族音乐的古老旋律与技巧没有传承,更加重了民族音乐对古乐谱和民族技术的空白。再加上民族音乐中依赖舞台表演和过度商业改造,对原始民族音乐的真实性造成了伤害。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民族音乐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和社会背景转变,它的原始表达能力也开始衰退。造成消亡的不仅是损害音乐文化本身,还会使这种音乐类型当代创作中的生本资源受到削弱。
2.2 现代创作中民族音乐内涵的表层化利用
目前的许多现当代音乐作品在利用民族音乐元素时,仅仅是停留在旋律、乐器的单纯模仿阶段,并没有挖掘民族音乐中的核心文化内核,民族音乐就只是在作品中增加一个外显的标示,而并非文化深入的外现。这样在表现作品时,虽然可以看到民族音乐的表征,而并没有展现出民族审美特征的意味内涵,由此降低了作品的文化、艺术性表达。流行音乐、商业背景音乐等都有此现象,因此应该用理论性分析和作品性的系统创作改变这种现象。
2.3 民族音乐传播机制与现代媒介适配度不足
然而,面对新媒体数字平台的蓬勃壮大,民族音乐的影响及传播能力仍存在待增强之处。现阶段,资源数字化程度仍缺乏、优质音频样例不足以及多样化的展示方式、民族音乐的主要传播路径占比小、覆盖人群较少、难以全面引发年轻人对其的注意等为当前民族音乐的传播现实困境;另外一些传统传播形式尚不被网络平台所运用,这限制了民族音乐在跨国互动中的曝光度和影响力,也影响了民族音乐这一传播体系的不健全。这些情况既影响了民族音乐的现代价值的呈现,也阻碍了民族音乐在新作品中的多样运用。
3 民族音乐元素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融合路径
3.1 深度挖掘民族音乐精神内涵并进行艺术再造
民族音乐不仅仅是旋律和节奏的组合,更是一个民族情感、历史与生活的艺术化表达。若仅仅停留在形式层面的引用,难以实现真正的文化传承与艺术融合。因此,在现代音乐创作中,首要任务是对民族音乐精神内涵的深度挖掘与再造。具体而言,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应当超越对音符表层的模仿,更多关注民族音乐所蕴含的文化语境。例如,蒙古族长调中所展现的辽阔意境,侗族大歌所传递的群体和声观念,江南丝竹中所蕴含的细腻婉转气质,都是现代音乐创作可以汲取的精神财富。这种基于文化精神的挖掘,可以避免民族音乐元素的片面化使用,增强作品的整体气质与文化感染力。在艺术再造过程中,可以通过现代作曲技法将传统调式与和声结构结合,如在传统五声调式的旋律线上叠加西方和声走向,形成中西结合的复合音乐语境。
3.2 构建跨界合作与多元融合的创作机制
民族音乐元素要在现代创作中焕发生命力,必须突破单一学科和单一音乐形式的界限,建立跨界合作与多元融合的创作机制。这一机制不仅能够拓宽民族音乐的应用场景,也能在多学科交汇中实现新的艺术突破。跨界合作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结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流行音乐作品在旋律、节奏和配器上借鉴民族元素,使得作品既具现代感,又能彰显民族特色。例如,部分原创歌曲在副歌部分运用民族调式旋律,或在伴奏中加入笛子、唢呐等传统乐器,形成了独特的听觉效果。这种结合不仅提升了民族音乐的受众基础,也推动了流行音乐的多样化发展。影视配乐与舞台艺术则为民族音乐的融合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电影和电视剧常常需要通过音乐营造特定的文化氛围,民族音乐在此发挥着重要作用。
3.3 借助数智技术推动民族音乐传承与创新
在当代社会,数智技术的发展为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不仅改变了音乐的生产方式,也拓展了音乐的传播与体验渠道。人工智能在民族音乐分析与创作中的应用,已成为研究热点。通过 AI 算法,可以对民族音乐旋律、调式和节奏特征进行智能化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生成新的创作素材。例如,AI 可以对大量苗族山歌的旋律结构进行学习,进而生成风格相似但具有创新性的旋律,为作曲家提供灵感来源。这种技术手段既能提升创作效率,又能帮助创作者更好地把握民族音乐的核心特征。大数据技术则为民族音乐的传承提供了资源保障。通过建立民族音乐数据库,可以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音乐资源进行系统化采集与存储,为研究与创作提供坚实的素材库。
结语: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传承与融合,是文化创新与延续的重要路径。通过理论层面的梳理,可以明确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之间的互补逻辑;通过困境的剖析,可以发现当前民族音乐在传承与应用中的短板;通过融合路径的探索,可以提出切实可行的创新方向。未来,民族音乐应在数智技术的推动下,走向更为多元化与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实现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的双重提升。
参考文献:
[1]刘畅.融入现代音高思维 开掘民族音乐张力——李滨扬笛子协奏曲《楚魂》的音乐创作阐释[J].中国音乐学, 2024(1):131-138.
[2]黄萍萍.民族乐器与电子音乐融合下现代音乐制作中的新维度[J]. 2024(21):42-44.
[3]高珊.浅析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的融合[J].新楚文化, 2024(7):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