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数学教材融入核心素养的成绩提升措施研究

作者

郭红涛

建始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445300

一、引言

随着新课标对 “ 数学核心素养” 的明确要求,高中数学教学需从 “ 知识传递” 转向 “ 能力与品格并重” 的培养模式。高中一年级是学生适应高中数学抽象性、逻辑性的关键衔接阶段,人教版 A 版高一教材(涵盖《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立体几何初步》《统计》等内容)既承载着基础知识点,也蕴含着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直观想象等核心素养的培养载体。然而,传统教学中 “ 重解题技巧、轻素养渗透” 的模式,导致学生对抽象概念(如函数定义、空间点线面关系)理解浅表,解题时易因 “ 机械套用公式” 出错。核心素养导向的深度学习能夯实学生数学基本功,同时通过 “ 深层思考” 提升复杂问题解决能力,为 “ 素养融入教材以提分” 提供理论依据 [2];结合素养渗透策略与信息技术整合思路,可聚焦人教版 A 版高一教材探索可操作的成绩提升措施。

二、高中数学核心素养与人教版 A 版高一教材的契合点

数学核心素养包含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六大维度,与人教版 A 版高一教材内容存在天然契合。在《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中,从 “ 班级同学” “ 数集” 等具体实例抽象出“ 集合” 定义,通过 “ 子集、交集、并集” 的关系推导培养逻辑推理;《函数概念》则从 “ 一次函数、二次函数” 的共性中抽象出 “ 映射” 本质,为后续函数性质学习奠定抽象思维基础 [1]。《指数函数》教材中的 “ 细胞分裂” “ 绳子对折” 实例、《函数的应用》中的 “ 利润最大化” 问题,均需建立对应函数模型,同时涉及指数运算、配方运算,直接对接 “ 数学建模” 与 “ 数学运算” 素养。《立体几何初步》中棱柱、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以及 “ 空间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 ,需通过图形观察与空间建构理解,是 “ 直观想象” 素养的核心载体;而《统计》章节的 “ 抽样调查” “ 数据的数字特征(平均数、方差)” “ 频率分布直方图” ,要求学生收集、处理、解读数据,直接指向 “ 数据分析” 素养。教材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契合是 “ 素养融入教学” 的前提,只有依托教材实例设计活动,才能避免 “ 素养培养脱离知识基础” ,进而为成绩提升提供支撑 [3]。

三、核心素养融入人教版 A 版高一教材的成绩提升具体措施

核心素养融入人教版 A 版高一教材的成绩提升,需依托教材内容设计系统性教学活动。在概念教学中,遵循教材 “ 实例 $$ 抽象 $$ 定义→应用”逻辑脉络,强化逻辑推理与数学抽象能力:《集合》教学中,引导学生列举实例抽象集合特征,通过 Venn 图展示集合关系,设计探究题让学生通过分类讨论培养逻辑推理 [1];《函数的概念》教学中,对比初中与高中函数定义表述,借助数与形的对应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函数本质,减少概念性解题错误。

在情境教学中,结合教材生活实例,通过 “ 情境 $$ 建模 $$ 运算 $$ 验证”流程深化数学建模与运算能力:《指数函数》中 “ 细胞分裂” 情境下,设计细胞分裂数量计算问题,引导学生建立函数模型并训练指数运算,借助工具动态展示函数趋势,避免运算认知错误 [3];《函数的应用》“ 利润问题” 中,依托教材给定的进价、售价与销量关系,引导学生建立利润函数并通过配方运算求最大值,提升这类应用题得分率。

针对《立体几何初步》的空间认知难点,结合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用工具动态展示 “ 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 ,让学生观察面的位置关系;通过3D 模型演示 “ 线面平行” 判定定理,标注关键线面位置帮助理解定理条件;针对教材正方体线面平行证明题,引导学生先通过软件观察线面关系,再推导逻辑链条,避免证明条件遗漏,提升线面关系证明题正确率 [1]。

在《统计》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按教材实习作业要求收集班级数学成绩,用工具计算数据特征并绘制频率分布直方图;小组讨论数据特征反映的成绩规律,针对教材数据方差对比题,通过计算总结规律,减少统计题计算与规律混淆错误,提升统计类题目正确率。

四、实践效果反馈

核心素养融入人教版 A 版高一教材教学,需结合高一学生认知规律与教材内容特点适配调整,避免 “ 素养培养与知识学习脱节” 。从教材内容适配看,《集合》《函数概念》等抽象章节需降低初期素养培养复杂度,如 “ 映射” 概念教学先以 “ 一次函数对应关系” 切入,理解后再拓展 “ 非函数映射实例” ,规避抽象畏难;《统计》《函数的应用》等实践性章节,可增 “ 校园调查数据处理” “ 生活函数案例收集” 任务,强化数据分析与建模素养。从学生认知适配看,高一学生刚从初中过渡,空间想象与抽象思维尚弱,需控制《立体几何初步》信息技术辅助频次与难度,先借长方体框架直观感知 “ 空间点线面关系” ,再过渡 3D 软件演示,避免依赖技术弱化空间想象培养;针对基础薄弱学生,可将合作学习任务拆解为 “ 数据收集 $$ 计算→规律讨论” 小步骤,确保全员参与素养训练。评价上需突破 “ 单一做题” ,结合素养设计多元评价:如《函数的应用》从 “ 模型合理性” “ 运算准确性” “ 解读完整性” 评作业,《集合》用 “ 概念辨析 + 探究题” 评,兼顾知识与逻辑推理素养,支撑成绩提升。

五、结论与反思

人教版 A 版高中一年级教材蕴含丰富的核心素养培养载体,通过概念教学强化逻辑抽象、情境教学深化建模运算、信息技术辅助直观想象、合作学习提升数据分析的整合措施,可将核心素养有机融入教材教学,显著提升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深度与解题应用能力,实现 “ 素养培养” 与“ 成绩提升” 的协同 —— 学生不仅 “ 会解题” ,更 “ 懂逻辑、能建模、善分析” ,为后续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但实践中仍存在不足:部分教师对辅助教学工具操作不熟练,导致《立体几何》《统计》章节技术辅助效果打折扣;少数基础薄弱学生对 “ 抽象概念探究” “ 建模流程” 适应较慢,初期成绩提升不明显;人教版 A 版《函数》章节 “ 映射概念” 抽象性较强,部分学生难以快速理解。后续需加强教师工具操作培训,针对基础薄弱学生设计 “ 分层任务” (如简化建模步骤),结合教材例题调整抽象内容教学深度,确保 “ 素养培养不脱离学生认知水平” ;同时结合人教版 A 版教材后续《三角函数》《数列》等内容,拓展素养融入路径,设计更精准的分层教学方案,让提分效果覆盖更多学生,实现高中数学教育 “ 提质增效” 。

参考文献

[1] 张明明.高中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渗透策略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文摘版) 教育,2025, (2): 126-129.

[2] 郭仁菊.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数学深度学习教学策略研究 [J]. 数理天地 (高中版), 2025, (5): 147-149.

[3] 王圣囯.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整合研究 [J]. 教育教学研究前沿,2025, 3 (2): 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