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厌学情绪”识别与音乐式教学再激活策略研究
刘佳怡
渭南师范学院 714099
引言
近年来,受学业负担、社会竞争和个人心理压力增加等因素影响,高校学生“厌学情绪”出现的几率逐渐上升,这种情绪主要表现为学习兴趣下降、课堂参与度降低、身心疲乏度增加等,甚至还会面临学业边缘化或退学威胁。虽然当前对于厌学情绪在心理学与教育学方面都有一定的研究,但对于对其情绪症状的精准识别、有效干预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传统的解决方法多以问卷或是教师主观评价为主,无法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即时性地研究;而在解决这方面问题的方案往往只能止于心理调节与管理制度上,少有触动到激发学生内心情感的部分,而音乐富有感染性的、有文化的、触碰心灵的艺术形式,为解决“厌学情绪”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1 高校学生“厌学情绪”的理论溯源与识别逻辑
厌学情绪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态度和负面感受,在其学业行为上出现减少学习兴趣、冷淡和无助感,它可以由成就动机理论、情绪控制理论以及教育心理中的动力-感情模式理论得到解释,没有成功动机、目标模糊性,自我效能感偏低是导致厌学情绪的主要因素。以一个对象的识别为例,对其行为(分心、不听课等明显动作)、情绪(紧张、困倦、自卑等心理状态)及身体特征(面部表情、声音与语速、生理特征)等进行识别的方法都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利用多种识别手段是为了采用数量型识别与质量型识别相辅相成的方法,保证数据本身的科学性并提升实践应用价值,为后续的处理提供可靠、可靠的依据。
2 高校学生“厌学情绪”识别中的现实困境
2.1 情绪识别工具适用性不足与精准度偏低
目前,众多高校选择心理测试及问卷调查的方法开展“厌学”现象的测量,该方法因其便捷性为各项数据分析提供了方便,但是这种方法有其明显的不足。因为测查结果完全依赖于学生对自己的回答,很容受答题时的心情、社会需求、周围氛围的影响等导致其测查结果准确性不足;并且该种测量方法只能对这一段时间学生对当下所处学习氛围产生的情绪结果做静态分析,无法对不同学习氛围下学生的情绪变化情况进行动态监测。虽然基于 AI 技术实现的人脸表情识别与语音语调情绪识别等应用正在被尝试用于大学教育教学情境,但具体在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技术性问题。例如,教室环境中光源、师生交流情况、所采集的数据范围等都会造成分析准确度上出现差异。
2.2 师生关系疏离导致情绪观察与反馈滞后
教师是识别学生学习情绪的重要观察者,但在高校教学环境中,师生之间的互动相对有限。在大学这种大型课堂的教学模式下,很难保证与每位学生深入交流,而无法做到对每个学生特点的持续观察,因此不能在日积月累中了解每位学生。他们常常从学生交上的作业以及行为处事中,判断学风,没有注意到这些背后的细微的情绪波动,容易出现“事后诸葛亮”现象。同样,学生信任老师的能力有限,不愿意主动表达他们消极的情感,甚至选择隐瞒、自己解决这种情况,导致他们在早起阶段很难及时发现和解决他们的厌学情绪。即使有些老师敏感发现些学生的心情不好,因为没有有效的沟通平台传递信息,因此这种有效介入常常来得较晚。
2.3 校园支持体系碎片化制约识别效果发挥
虽然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心理辅导站、配置了心理咨询员及实施学业导师制度,但实际上更多的是停留在散兵游勇的状态,心理健康辅导站多只是在处理个案,其影响范围有限,于是部分学生会因为觉得尴尬、害怕而放弃求助,导致使用频率降低。加之,辅导员与班主任日常跟学生接触比较多,但在感情识别及心理咨询专业知识运用层面尚存在一定局限,一般只能处理日常管理层面的工作。学业导师是最有能力引导学生的学术方面,他们不善于发现学生的情绪问题。这三个角色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体系,所以不能在第一时间将发现的结果告知和整合到一起。
3 音乐式教学介入下“厌学情绪”的再激活路径
3.1 借助音乐作品情感共鸣引导学习兴趣再生
音乐作为情感的直接载体,能够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绪共鸣,进而影响其学习态度与兴趣。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特点与教学目标,选择具有文化内涵或情感感染力的音乐作品,如文学课程中配合诗歌朗诵的音乐背景,历史课程中结合时代主题的音乐元素。这些音乐元素能够有效营造沉浸式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在美的体验中舒缓焦虑与倦怠。同时,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具有调节情绪的心理效应,能促进大脑的积极反应,刺激多巴胺分泌,从而提升学习愉悦感。通过情感共鸣引导,学生逐渐重拾学习的亲近感和兴趣,为厌学情绪的缓解提供柔性化、艺术化的路径。
3.2 构建音乐式教学活动促进学习动机的重建
音乐不仅能提供情绪慰藉,还能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媒介。教师可以设计结合音乐的多样化课堂活动,例如将专业知识融入歌曲创作中,鼓励学生分组完成歌词改编或旋律配合;利用节奏训练和音乐记忆法,帮助学生在趣味体验中巩固知识;在跨学科项目中加入音乐创编环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创造性。这些音乐化活动不仅增加课堂趣味性,还能给予学生及时的正向反馈,让他们在“做中学”的过程中重建学习成就感。动机重建的关键在于唤醒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音乐活动通过低门槛参与和即时反馈,有助于打破厌学情绪的消极循环,使学生逐渐恢复积极的学习动力。
3.3 建立音乐与心理支持结合的系统化干预机制
单纯的音乐式教学难以全面解决厌学情绪问题,必须与校园心理支持体系深度结合,形成系统化干预模式。具体而言,高校可设立“音乐心理工作坊”,由音乐教育教师与心理咨询师联合开展团体辅导,利用音乐治疗技术,如即兴演奏、音乐想象训练,引导学生释放压抑情绪。同时,可在校内推广音乐主题社团活动,提供学生自我表达与交流的平台,增强群体支持效应。通过线上平台,教师还可设计音乐情绪打卡和个性化推荐,帮助学生在课外延续情绪调节效果。系统化机制的核心在于构建识别、反馈与干预的闭环:教师识别情绪信号,心理支持体系提供专业辅导,音乐活动贯穿其中,最终实现情绪的舒缓与学习动机的再激活。
结语:本文围绕高校学生“厌学情绪”的识别与再激活问题展开研究,指出在识别阶段存在工具精准度不足、师生关系疏离与支持体系碎片化等困境。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音乐式教学为核心的再激活路径,强调音乐的情感共鸣作用、活动的动机重建功能以及与心理支持结合的系统化干预机制。研究启示在于:识别与干预需形成闭环,教学与心理育人应协同并进。未来可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与音乐结合的情绪识别技术,为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学业发展提供更加精准和智能化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曾红梅.小学生厌学情绪产生原因和解决策略[J].电脑爱好者(电子刊), 2023(7):2073-2074.
[2]郑蕊.高职学生厌学情绪的育人实践策略个案研究[J].长江丛刊, 2023(23).
[3]魏怀文.新课程理念下班主任如何应对学生厌学情绪[J].学苑教育, 2024(15):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