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通过志愿活动培养小学生公德意识的策略研究

作者

王素霞

保定市天鹅小学 071051

公德意识是小学生社会化发展的核心素养。而志愿活动通过真实场景体验,可将抽象公德规范转化为具象行为实践,解决传统德育“ 说教为主,实践不足” 的痛点。当前小学生志愿活动存在“ 形式化,缺乏引导,评价单一” 等问题。导致培养效果有限。据统计,科学设计的志愿活动可使小学生公德意识提升 50% 以上,行为践行率提高 45% ,契合《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求,对推动小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基础意义重大。

1.适配小学生认知特点的志愿活动设计策略。

需结合小学生“ 具象思维为主,注意力持续短,喜爱互动体验” 的认知特点,设计趣味性与教育性兼具的活动。核心策略:活动主题贴近生活(选取校园、社区、家庭周边场景,如“ 护绿行动—在校园认领花草树木”“ 啄木鸟行动—在社区查找错别字” 、 “ 小手牵大手,共筑敬老情—关爱老人送温情” 等等),降低参与门槛,激发兴趣,活动参与率能提升至 85‰ 避免选择抽象、宏大主题(如“ 社会公益宣讲” ),防止小学生理解困难。活动形式注重互动体验,采用“ 游戏化 + 实践化” 模式,如垃圾分类活动可设计“ 垃圾归位闯关游戏” (设置不同类别垃圾桶,小学生将模拟垃圾卡片分类投放,正确率达 80% 可获奖励)。环境清洁活动可开展“ 寻找脏乱小卫士” (分组竞赛清理社区杂物,培养合作与责任意识),活动趣味性提升使小学生专注度维持在 40 分钟以上。活动难度分层设计:低年级(1-2 年级开展简单重复性活动(如整理教室、分发宣传手册),培养基木责任意识。中年级(3-4 年级)参与协作性活动(如小组垃圾分类宣传,校园绿化养护),提升合作与沟通能力。高年级(5-6 年级)尝试自主性活动(如策划小型公益活动、组织同学参与社区服务),强化规划与担当意识。

2.志愿活动中公德意识的分层引导策略

需在活动前、中、后全程引导,将公德认知,情感,行为融入各环节。避免“ 只活动不教育” 。活动前,认知铺垫,通过班会、短视频、绘本故事讲解活动相关公德知识,如开展社区助老活动前,播放“ 关爱老人” 动画短片。讲解“ 尊重长辈、乐于助人” 的公德意义。提问互动,确保认知正确率 ≥85‰ 。明确活动目标与行为规范,(如告知“ 整理图书时轻拿轻放” ,“ 与老人交流时用礼貌用语” ),让小学生清楚“ 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做” 。活动中,行为示范与即时引导相结合。教师、家长志愿者以身作则,展示规范行为(如分类投放垃圾,轻声交流),小学生模拟学习。发现不当行为(如争抢工具、敷衍整理)时,及时温和纠正,用“ 你看这样整理图书,其他同学是不是更容易找到呀?” 等引导式语言,帮助小学生理解行为背后的公德意义,避免批评指责。活动后,反思升华。组织“ 分享小会” ,让小学生用图画、简单文字或语言描述“ 活动中做了什么、遇到什么困难、帮助了谁、心里感觉怎么样” 。如低年级用手抄报,绘画等形式展示“ 我去公园捡拾圾” ,中高年级用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分享“ 做指挥交通志愿者时,居民夸我很棒,我觉得很开心” ⋯⋯教师总结提炼,将个体体验上升为公德认知(如“ 帮助别人能让大家都快乐,这就是乐于助人的美德” ),深化意识。

3.志愿活动培养公德意识的评价与反馈策略需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关注小学生公德意识的动态变化,避免“ 重结果轻过程” 。评价维度有四方面。一是行为表现。观察活动中是否遵守规范(如不打闹、认真完成任务)、是否主动帮助他人(如协助同学整理、安慰情绪低落的伙伴),采用“ 行为表现量表” (优秀、良好、待改进),每月记录,观察行为达标率的变化。二是认知水平。通过课堂提问、小问卷(如“ 为什么要爱护环境?” “ 遇到有人需要帮助该怎么做?” )检测公德认知,高年级可撰写简短活动感悟。我们会发现,认知正确率有所提高。三是情感态度。通过访谈、表情观察了解小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情感(如“ 喜欢参加这类活动吗?” “ 帮助别人后开心吗?” ),情感积极率达 90% 以上。四是反馈方式。即时正向反馈,活动中及时表扬良好行为(如“ 你上动帮回学拿工具,真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发放“ 公德小标兵” 贴纸,强化积极行为,避免负面反馈聚焦个体,以“ 我们一起改进会更好” 引导群体进步。同时做到家校协同反馈,建立“ 志愿活动公德成长手册” ,记录小学生活动表现、认知与情感变化。定期与家长沟道(建议每两周1 次,以学生具体情况为准),建议家长在家中强化公德行为(如鼓励孩子整理自己的房间,关爱家人),形成家校共育合力。

4.志愿活动培养公德意识的保障策略需从组织、资源、安全三方面提供保障,确保活动持续有效开展。

组织保障:成立“ 小学生志愿活动工作小组” ,由学校德育干部、班主任、家长代表组成,负责活动策划、组织、协调,制定活动计划要避免与学业冲突,确保活动常态化(每月1-2 次,每次 40-60 分钟)。资源保障:联动社区、公益组织,如(红十字会,环保协会)获取活动场地、物资支持(如社区提供活动空间,公益组织捐赠宣传材料、工具),招募家长、社区志愿者参与指导。每1-2 小学生配一名成人志愿者,弥补学校师资不足!安全保障:活动前排查场地安全隐患(如社区活动场地清理危险物品,检查用电安全等)。对小学生进行安全培训(如“ 不与陌生人单独交流” ,“ 使用工具时注意安全” ),为参与活动的小学生购买短期意外险,消除安全顾虑。

结束语

通过志愿活动培养小学生公德意识,需以“ 适配认知的活动设计” 为基础,“ 分层引导” 为核心,“ 多元评价” 为抓手,“ 全面保障” 为支撑。将抽象公德规范转化为小学生可体验、能践行的具体行为。未来需进一步探索“ 志愿活动+学科融合”(如将志愿活动与语文写作、数学统计相结合),“ 线上+线下” 志愿活动模式(如线上宣传公德知识,线下实践),持续优化策略,助力小学生成长为具有良好公德素养的社会小公民,为社会文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紫欣.校家社联动背景下小学生志愿者活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25.

[2]刘欢.提升小学生志愿活动德育实效的探索[J].班主任之友(小学版),2025,(03):26-30.

[3]李茂平.志愿服务与道德建设[M].中国社会出版社: 202004:238

[4]白志刚,刘波,尤国珍.国际视野下的公民道德建设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04: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