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文本客观性与播音语调主观性平衡研究
孙航
郑州科技学院 450000
引言
新闻本质是传递真实信息,文本客观性是传播基石,决定新闻可信度与权威性。文字撰写、素材筛选整合均需以事实为唯一依据,杜绝个人偏见与情感倾向。播音作为传播终端环节,语调高低、快慢、轻重变化必然携带传播者对内容的理解与感知,呈现鲜明主观性。媒介融合背景下,受众需求从信息获取延伸至情感共鸣与体验感,使二者关系更复杂。坚守文本客观性底线的同时合理发挥语调主观性积极作用,成为新闻传播领域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新闻文本客观性与播音语调主观性的核心内涵
(一)新闻文本客观性的界定与特征
新闻文本客观性是新闻传播核心准则,本质要求文本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全面、准确、中立呈现信息,排除传播者个人偏见、情感倾向与价值判断。其并非对事实的机械复制,而是强调传播者在信息采集、筛选、整合与呈现中保持理性,尊重事实本貌。特征体现在三方面:真实性,信息需与客观事实相符,要素经严格核实,杜绝虚假与模糊表述;全面性,涵盖事件不同侧面与各方观点,避免片面信息误导受众;中立性,语言表达与内容编排保持中立,不使用情感化、褒贬倾向词汇,让受众自主判断。
(二)播音语调主观性的内涵与表现形式
播音语调主观性指播音员基于对新闻文本的理解、情感感知与传播需求,通过语调变化传递对内容的解读与态度。语调并非单纯语言载体,而是播音员主观意识的外在呈现,是连接文本与受众的桥梁[1]。表现形式包括:语调高低起伏,如突发新闻用高亢急促语调传递紧急性,民生新闻用温和平缓语调拉近距离;语速快慢变化,复杂新闻放慢语速助理解,赛事快讯加快语速造氛围;语气轻重调整,加重关键词突出核心信息,引导受众关注重点。
二、新闻文本客观性与播音语调主观性的矛盾表现及成因
(一)二者矛盾的具体表现
二者矛盾本质是“事实中立呈现”与“主观情感表达”的冲突,具体体现为三方面:信息传递偏差风险,文本要求受众自主判断,语调主观性可能扭曲信息,如中性经济新闻因焦虑或乐观语调导致受众误判;受众认知干扰,文本需提供中立信息环境,语调传递的情感信号会干扰受众自主判断,使其形成偏向性认知;新闻专业性受损,过度凸显语调主观性会破坏新闻专业性与权威性,如严肃时政新闻用随意调侃语调,引发受众对可信度的质疑。
(二)矛盾产生的内在成因
矛盾根源在于传播中“文本固定性”与“传播者能动性”的差异。新闻文本一旦形成,内容与客观导向固定,客观性经严格采编流程确立,具有稳定性,约束传播者尊重文本客观性。播音员作为终端执行者,具有主观能动性,基于知识储备、生活经验、情感认知解读文本,解读过程自带主观性,语调作为解读结果外在呈现,必然体现主观态度。同时,播音员为提升传播效果,会通过语调变化增强感染力,进一步凸显语调主观性,与文本客观性形成矛盾。
(三)矛盾产生的外在诱因
外在环境加剧二者矛盾:媒介竞争促使媒体追求差异化传播,部分媒体过度强调播报“个性化”,鼓励播音员以独特语调打造个人品牌,导致播音员忽视文本客观性,过度放大语调主观性;受众需求多元化,不仅追求信息获取,还期待情感体验与共鸣,播音员为满足需求强化语调主观性,过度迎合易偏离文本客观导向;传播技术发展为语调个性化提供更多可能,音频编辑技术可优化调整语调,缺乏规范易突破文本客观性底线。
三、新闻文本客观性与播音语调主观性的平衡路径
(一)以文本解读为基础,实现语调与文本的适配
实现新闻文本客观性与播音语调主观性的平衡,首要路径是播音员以深入解读新闻文本为基础,确保语调与文本的客观导向相适配。播音员在播报新闻前,需全面、细致地研读文本,准确把握文本的核心信息、立场倾向与传播目标,明确文本所呈现的事实本质与客观逻辑。在解读过程中,播音员应摒弃个人偏见,以理性态度分析文本,避免因个人情感影响对文本的理解[12]。基于对文本的准确解读,播音员再确定语调的表现形式,使语调的高低、快慢、轻重变化均围绕文本的客观需求展开。对于灾难新闻,文本的核心是客观呈现灾情与救援进展,播音员应采用庄重、沉稳的语调,传递对生命的敬畏与对事件的重视,既避免因语调过于冷漠而缺乏人文关怀,也防止因语调过于悲痛而偏离客观报道的立场;对于科技成果类新闻,文本以客观介绍成果内容与意义为核心,播音员可采用清晰、明快的语调,突出事件的积极意义,同时保持中立态度,不加入个人褒扬色彩。
(二)以受众认知为导向,把握语调主观性的尺度
在坚守新闻文本客观性的前提下,播音员需以受众认知为导向,合理把握播音语调主观性的尺度,实现信息传递与受众接收的有效衔接。播音员应充分考虑受众的认知水平、接受习惯与信息需求,通过适度的语调主观性表达,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新闻文本的客观信息。例如,对于面向普通大众的民生新闻,文本内容与受众生活密切相关,播音员可采用亲切、自然的语调,增强新闻的亲和力,让受众更容易接受信息;对于面向专业群体的财经新闻,文本涉及复杂的经济数据与专业术语,播音员应采用沉稳、清晰的语调,放慢语速,加重核心术语的语气,帮助专业受众准确捕捉关键信息,避免因语调过于随意而影响信息的专业性[3]。播音员需避免过度迎合受众的情感需求,防止因语调主观性过强而干扰受众对文本客观信息的认知,始终以“辅助受众理解客观事实”为核心目标,控制语调主观性的边界。
(三)以传播效果为目标,构建二者的动态平衡
新闻传播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因此需以传播效果为导向,构建新闻文本客观性与播音语调主观性的动态平衡机制。动态平衡并非指二者始终处于均等状态,而是根据新闻类型、传播场景与传播目标的不同,灵活调整二者的权重。对于时政新闻、突发新闻等对客观性要求极高的新闻类型,应优先保障新闻文本的客观性,将播音语调主观性控制在最低限度,仅通过适度的语调变化确保信息传递的清晰性与准确性;对于文化新闻、体育新闻等注重传播感染力的新闻类型,可在坚守文本客观性的基础上,适当增强播音语调的主观性,通过丰富的语调变化营造氛围,提升新闻的吸引力。动态平衡要求播音员在播报过程中,根据受众的实时反馈及时调整语调,若发现因语调主观性过强导致受众误解文本信息,需立即收敛语调,回归客观播报;若发现因语调过于平淡导致受众关注度低,可适度增强语调的感染力,实现二者的动态适配。
四、新闻文本客观性与播音语调主观性平衡的
(一)完善新闻采编与播报的全流程规范
构建完善的新闻采编与播报全流程规范,是保障新闻文本客观性与播音语调主观性平衡的基础。在采编环节,需建立严格的事实核查机制,要求记者与编辑在撰写新闻文本时,对所有信息进行多源核实,确保文本内容的真实性、全面性与中立性,从源头杜绝主观因素对文本客观性的干扰。采编环节应明确文本的传播目标与核心导向,为后续的播音播报提供清晰的指引[4]。在播报环节,需制定播音语调规范标准,明确不同类型新闻的语调基调与表达边界,例如规定时政新闻语调需保持庄重、中立,民生新闻语调需体现亲切、自然,避免播音员因个人风格随意调整语调。此外,建立播报前的文本解读与语调沟通机制,由编辑与播音员共同对新闻文本进行解读,明确文本的客观需求与语调的表达方向,确保播音员的语调设计与文本客观性保持一致。
(二)加强播音员的专业素养培养
播音员作为新闻文本与受众之间的桥梁,其专业素养直接决定着新闻文本客观性与播音语调主观性的平衡效果,因此需加强播音员的专业素养培养。一方面,强化播音员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教育,使其深刻认识到新闻文本客观性的重要性,树立“以事实为核心”的播报意识,在播报过程中始终坚守客观底线,避免因个人情感与利益而偏离新闻专业准则。另一方面,提升播音员的文本解读能力与语调控制能力,通过系统的培训与实践,让播音员掌握科学的文本解读方法,能够准确把握不同类型新闻文本的核心内涵与客观导向;同时,加强语调表达技巧训练,使播音员能够根据文本需求,灵活运用语调的高低、快慢、轻重变化,在传递主观情感的同时,不违背文本的客观属性[5]。鼓励播音员积累多元知识,提升文化素养与情感感知能力,使其能够在尊重文本客观性的基础上,通过适度的语调主观性表达,实现新闻传播的专业性与感染力的统一。
(三)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监督与反馈机制
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监督与反馈机制,能够为新闻文本客观性与播音语调主观性的平衡提供外部保障。首先,发挥媒体内部监督部门的作用,设立专门的监督小组,对新闻文本的客观性与播音语调的主观性进行常态化审查,若发现二者失衡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督促相关人员进行调整。其次,引入受众监督,通过媒体官方平台开设反馈渠道,鼓励受众对新闻播报中存在的语调主观性过度或不足、文本客观性受损等问题进行举报与反馈,媒体定期对受众反馈进行整理分析,将其作为优化新闻播报的重要依据。最后,邀请新闻传播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监督,定期对新闻媒体的播报内容进行评估,从专业角度判断新闻文本客观性与播音语调主观性是否平衡,并提供专业的改进建议。通过多元主体的协同监督与反馈,形成全方位的保障体系,确保新闻传播在坚守文本客观性的同时,合理发挥播音语调主观性的积极作用。
结语
新闻文本客观性与播音语调主观性并非对立,而是传播中相互依存、补充的维度。文本客观性是传播根基,决定新闻可信度与权威性;语调主观性是提升传播效果的手段,增强感染力与受众接受度。二者平衡是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的体现,也是适应媒介环境变化与受众需求升级的必然。明确核心内涵、分析矛盾成因、探索平衡路径与构建保障机制,可为新闻播音实践提供系统理论指导。未来新闻传播需以事实为核心、以受众为导向,灵活调整二者关系,实现信息精准传递与受众有效共鸣的统一,推动新闻传播事业向更专业、高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秦霄.基于焦点理论的新闻播音语句重音特征及应用规范研究[D].浙江传媒学院,2024.
[2]高凯.新媒体技术赋权下暖新闻叙事实践演变[J].中国报业,2024,(06):212-2
[3]金之玥.数据新闻报道的叙事空间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22.
[4]唐玮伟.走出“机械客观性”的迷思:自动化新闻算法的把关及其偏见研究[D].厦门大学,2022.
[5]张华琳.数据新闻客观性的建构[D].华中师范大学,2021.
作者简介:孙航,男,河南开封,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新闻学、新闻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