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核心素养下提升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作者

代璇

四川省广汉中学 618300

引言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核心素养成为指导学科教学的重要理念,高中阶段基础科学课程化学不但要传授化学知识与技能,而且要肩负起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探究能力、社会责任感的使命,化学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怎样依据核心素养理念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一课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高中化学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知识迁移和应用,给化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核心素养对高中化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高中化学教学被核心素养的提出注入全新价值导向并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学的逻辑起点与实践路径,不再把“知识覆盖”与“解题技巧”当作核心目标,而是要求教学活动围绕学生思维品质、实践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培养开展。核心素养要求教学目标设定打破单一知识目标框架构建“知识—能力—素养”三维体系,讲解“化学平衡”时,学生不仅要掌握平衡常数计算方法,还要经实验观察和数据推理形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理解动态平衡在自然和生产中的普遍意义。教学内容组织要回应核心素养要求,从“教材知识点的线性呈现”转变成“真实问题情境中的素养整合”,核心素养强调化学知识与生活、科技、社会相联结,教师得打破教材章节局限,围绕有探究价值的现实主题重构教学内容。以往单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得有些学生习惯被动的接受知识,不愿意思考、探索,这不利于学生化学思维的激发与培养,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教学策略分析,才是核心素养有效培养的根本。教师得从“知识传授者”变成“探究引导者”,要设计阶梯式问题链,提供开放性实验任务,鼓励学生自主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分析结果。

二、核心素养下提升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 创设真实情境,促进学科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融合

在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化学教学里,连接学科知识和生活实践的关键纽带是创设真实情境,这既能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培育综合素养,并且高中化学教材里不少内容为创设情境提供了天然的依托,教师得把教材知识点转变成学生能感知、可参与的生活场景。以“金属的腐蚀与防护”教学为例,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展示家里铁锅生锈、自行车链条锈蚀的实物或者图片,问“为啥潮湿环境里的金属更容易生锈?常用金属制品怎么防止被腐蚀?”由于这一情境和教材里“原电池原理”“金属活动性顺序”等知识直接相关,却打破了单纯理论讲解的模式,学生看到铁锈红褐色外观(宏观辨识),就会自然而然去思考其微观形成过程——铁和氧气、水发生的电化学腐蚀,并且在讨论防护方法时,会联系教材里“涂油、镀锌、牺牲阳极法”等知识点,针对不同场景设计防护方案,给自行车链条涂润滑油、给铁锅涂植物油等,从而让学生知道化学知识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工具,在方案设计中还能培育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2. 强化实验探究,培养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

传统实验教学中“按方抓药”式的操作模式被强化实验探究打破,实验过程转化成“提出问题—设计方案—验证假设—分析结论”这样完整的探究链条,能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和深度思考里建立起化学思维范式。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的实验内容为这种探究式教学提供了大量载体,“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这个实验,传统教学往往直接告知学生步骤和注意事项,探究式教学却能从“误差分析”入手制造认知冲突,先让学生照着教材步骤配好溶液,再引导他们思考“定容的时候要是俯视刻度线,溶液浓度会变大还是变小”“转移溶液的时候没有洗烧杯,误差是怎么产生的”,学生要通过重复实验验证假设,像特意设计“俯视定容”和“平视定容”的对比实验,称一称不同操作下溶液的实际浓度,根据“浓度计算公式”推导误差产生的原因,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会了实验操作规范,而且通过数据对比和逻辑推理形成了“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懂得了“操作细节影响实验结果”这一科学规律。

3. 构建思维模型,提升证据推理与逻辑分析能力

思维模型的构建能将零散的化学知识转化为结构化的思维框架,有助于学生形成“从证据到结论”的推理路径且使抽象的逻辑分析具有可操作性、可迁移性,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的核心知识为构建思维模型提供了典型载体,“化学平衡”属于培养逻辑分析能力的关键内容且可构建“状态判断—变量分析—平衡移动”的思维模型,以教材中“合成氨反应”的平衡分析为例,模型会引导学生先通过“正逆反应速率是否相等”“各物质浓度是否变化”来判断平衡状态,接着分析温度、压强等变量对反应的影响,依据反应“放热、气体分子数减少”的特征并结合勒夏特列原理,推断出“降温、加压会促使平衡正向移动”,用“v-t 图像”直观地呈现平衡移动过程以把抽象的原理转化为可视化的推理链条,在遇到“恒容容器中加入惰性气体对平衡的影响”这一容易混淆的问题时,学生借助模型分析:惰性气体不参与反应,容器体积不变那么反应物浓度不变,正逆反应速率依旧相等,平衡不移动。这种依靠模型的推理能让学生走出“死记结论”的误区并学会从本质上分析问题。

结束语

高中化学教学在核心素养导向下进行改革,其本质是回归育人本真,让化学学习不再是符号与公式的堆积,而是转变成思维方法的塑造、实践能力的培育以及责任意识的涵养,若学生能从生活现象里发现化学问题、在实验探究中论证猜想、拿逻辑模型分析复杂问题,核心素养就会真正成为成长动力,这不仅是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也是化学教育从知识传递迈向素养培育的跨越,能给学生终身学习与未来发展夯实化学基础。

参考文献

[1] 苏红兵 . 化学核心素养下提高乡村高中新课程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J]. 天津教育 ,2023,(29):4-6.

[2] 董海博 .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研究 [J]. 当代家庭教育 ,2023,(10):140-142.

[3] 马伟鹏 .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研究 [J]. 智力 ,2023,(13):13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