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路径分析

作者

于露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实验小学 213100

核心素养的提出让教育不只是教知识了,还要教学生做人,特别是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文化素养等。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既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性以及文化自信。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能缺席,两者融合,是学生语言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双重教育。

一、核心素养下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

核心素养下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去传递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它的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核心素养不单单只是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更是对学生关键能力与思维方法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它能给学生带来诸多的情怀感受,丰富学生的思想境界,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1]。在语文教学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传统文化资源融合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适应当今时代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责任感。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

(一)创设情境,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教学不仅要着眼于学生知识的获取,更要重视对文化理解和审美感知的培养以及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要积极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之中。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去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通过情境的设置可以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传统文化的内涵也能够在不知不觉之中融入到学生的认识结构中来,进而促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文化的认同感,从而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标。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吃水不忘挖井人》时,核心素养下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指在语文课堂中通过有目的性地创设一些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对文化的认识和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创设情境的时候,教师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感悟力,使传统文化成为学生学习的背景,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开始先讲挖井人的辛苦和付出,营造出浓浓的敬业、感恩氛围,紧接着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平时的生活,说出身边的帮助过自己的人,从而引发学生的感情共鸣。然后学生朗读课文时要注重语气、表情,感受文字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课堂讨论阶段,学生讲述自己感恩的故事,深化传统美德的理解。最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营造情境,使学生在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同时,提升了语言表达和情感体验的核心素养。

(二)古诗切入,打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窗口

核心素养指导之下,语文课的目标不仅包含着语言能力的增长,而且还要涵盖着文化领悟及继承的能力,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和传统是民族精神的承载之所,应该要让这种文化在语文课上通过语言这个载体来渗透进去。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关键成分,古诗词语言凝练而意蕴深沉,它有利于学生通过诵读和体会去积攒语言并磨炼自己的心性。在教师带领下,学生于语言文字之中品味中华文化博大宽厚之处,审美情趣得以增长,人文素养也得以提升,慢慢养成文化方面的认知和担当意识。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静夜思》时,核心素养下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通过传统文学作品,尤其是在古诗词这个切入口,用文学作品所特有的语言感染力,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自觉意识。在教学古诗时教师不仅仅是教给学生诗歌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诗歌的诗意、文化内涵 , 以及如何将自己对诗意、诗歌的感悟 , 抒发出来。通过设置一个夜晚的宁静 , 让学生闭上眼 , 在眼前展开一幅画卷 , 想象出古诗中描述的景象 , 然后教师来朗诵诗歌 ,指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与节奏。最后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说出自己看到月亮的所思所想 , 进而交流感情。在教师讲述李白的生平 , 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基础上 , 学生反复诵读诗歌讨论的过程中 , 感受到了中华文化中的诗意美和文化美, 提高了自身语文素质及文化自觉能力。

(三)课内研读,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式

在核心素养的引导下,语文课堂更看重知识的架构以及能力的深挖培养,把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研读之中,期望通过细细咀嚼课文的方式,使学生从语言层面转向文化层面去领会。在阅读古文散文、寓言,有关传统节日的文字资料等材料的时候,既传授给学生语言方面的知识,又点燃起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热情。而且开阔了学生的文化眼界,改良了学生的总体语文水平,让学生们在读书过程中学习到智识,在领略当中延续文化,在抒发时表现出自己的素养应用成果。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称赞》时,核心素养下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以文本阅读为主线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以及文化理解,通过课内阅读帮助学生掌握文本内容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文化视野、思维品质,让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有效传承下去。教师指导学生细读课文,在不断朗读中让学生品味出作者对于事物的欣赏和赞美,在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从文本语言特点出发,感受传统美德和文化内涵。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生活中的值得称赞的人和事,激发对美好品行的追求与热爱,教师指导学生联系传统礼仪文化加深对称赞的文化理解。通过课内研读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成长为新时代具有良好人文素质的好少年。

结论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教学里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创设情境、古诗切入、课内研读等途径有效开展之后,不但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准,而且有益于学生认识并守护中华文化。这既有助于学生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也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奠定了基础。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要继续去摸索和改良,使核心素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得更加完善,从而更好地塑造新时代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余艳萍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的路径 [J]. 时代教育 ,2023: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