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策略研究
雷雪
泸州市力行路小学校 646000
随着我国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小学语文是学校的重要课程,它承担着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的职责,更肩负着塑造学生思维品质、培育创新精神的使命。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现代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从策略角度出发,探讨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以期为进一步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水平。
一、优化课堂教学提问,促进思维碰撞
在课堂上,提问是开启学生思想大门的关键,因此,要求教师巧妙运用多元化的提问技巧,借助创造认知冲突、创设紧张情境,以刺激学生思辨能力。
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琥珀》相关知识时,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学生们应该去过博物馆,我们从博物馆中看到了形态各异的琥珀,那么课本中的琥珀与博物馆中的琥珀有什么区别吗?”科学家根据琥珀推测出远古故事,那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能帮我们了解过去?”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交流与研究,教师可将课文知识与生活实际情况相联系,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思考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力与逻辑思维。同时,教师还可让学生讨论“假如琥珀没有被发现,故事中的真相会被知晓吗?还有哪些方式可能揭开远古奥秘?”,进而促进学生间的思维碰撞。并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发表见解,让其在语言交锋中提升自身的表达能力与思辨能力。同时,善于抓住时机,当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不同的理解时,要及时追问在讨论陷入僵局时提出开放性问题,打破思维禁锢。在讨论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创意基于肯定,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与意见。如:“如果把你的想法和文章中的琥珀色形成联系在一起,会不会更有说服力。”透过正确的回馈,学生们可以建构系统化的思考方式,实现对课文的深度理解与思维能力的协同提升。
二、实施分层差异教学,实现因材施教
不同的学生在知识储备、学习技能以及思维发展上都有不同,因此,教师要采取分层、差别化的教学方式,设计有针对性的课程,以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如在《小英雄雨》这堂课程学习中,教师运用课堂观察、任务分析和课堂交流等方法,将学生划分为基础巩固、能力拓展、创新提升三个层次。具体而言,对于基础层学生,教师应当引导其夯实文本理解。如,在学习完成好,教师可设计具象化问题“在雨来被抓时,哪些话或者词语体现出他的沉着冷静?”通过这样的问题,让此类学生对文章进行梳理,分析与掌握雨来的英雄形象,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辨别能力。对于发展层学习,教师应当侧重深度思辨的培养。教师可针对这类学生学习状态,开展“雨来智斗敌人情节合理性”辩论活动,探讨雨来在历史背景下所表现出来的行动逻辑;布置“如果我是雨来”续写任务,锻炼批判性思维。对于提升层的学习,教师可培养其高阶思维与跨学科迁移。在课程学习完成之后,教师可布设“英雄精神的当代价值”实践任务,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访谈等方式,结合新时期模式,分析雨来与新时代楷模;或者组织创作大赛,让学生对于雨来英雄形象进行创作,来提升学生文字表达与系统思辨能力。
三、布置开放写作任务,激发创新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放性写作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可从不同视角来设计作文题目,以突破传统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在创作中的批判性与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这堂课程之后,教师可设计“我发明的纳米新科技”主题写作任务。在写作过程时,教师通过递进式提问启发思考:“课文中的纳米技术解决了哪些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难题可用纳米科技解决?纳米技术与人工智能结合会产生什么新发明?”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与探究,如:医药、环保等。为了开阔学生写作思路,教师还准备一些教材,如科学新闻、科幻电影、科技动画。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引用“假设”与“组合创新”手法,来增强自己的写作水平。最后开展作品分享大会。根据“纳米新科技”主题和学生写作内容,让学生宣读与评价。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深化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与掌握,还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在构思、创作、互评中养成多角度思考习惯,有效提升思辨与创新能力。
结论
本文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研究,发现优化课堂提问、分层差异教学及开放写作任务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中的显著作用。这些策略均以学生认知规律为基础的教学,即创设多元互动环境,实施个性化教学,创意表现等,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辨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标。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教师还需进一步深化小学生思辨能力的探究,以新技术和新理念对教学战略进行优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创造性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中权 .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策略研究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5,(10):33-35.
[2] 朱福梅 .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策略研究 [J]. 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2024,(24):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