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研究

作者

朱睿璇

新泰市金斗中学 271200

引言

在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学已不仅局限于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与语言知识的掌握,更强调学生在实际生活语境中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从教学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展开探讨,力求为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提供科学、系统与可操作的路径。

一、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非连续性文本因其形式多样、信息密集、逻辑结构鲜明等特点,在信息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该类文本常常未被纳入系统教学框架,处于“边缘化”的地位。一方面,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分布零散,往往出现在课后阅读拓展、练习题或考试题中,缺乏针对性的教学目标与评价标准。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倾向于教授连续性文本阅读技巧,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讲解常流于表面,仅停留在信息提取和答题训练层面,缺乏对文本结构、图文关系、语用功能的深入挖掘。此外,传统教学组织方式多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对文本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探究机会,也限制了其综合素养的培养。非连续性文本往往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但教学内容与生活脱节,导致学生学习动机不足,难以形成真实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需要一种更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其学习兴趣、促进能力生成的教学模式,项目式学习正好为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提供了新的突破口。

二、项目式学习与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融合逻辑

项目式学习强调围绕真实问题设计任务,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与成果展示等环节,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展关键能力。这种教学模式注重过程性学习体验,鼓励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建构知识、表达观点,与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需求高度契合。非连续性文本的理解往往涉及多种信息源的整合与逻辑分析,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表达组织能力。在项目式学习情境中,学生以解决问题为目标,需要搜集资料、制作图表、设计宣传单、撰写说明文等,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对非连续性文本的生成与解读过程。例如,以“节能环保宣传”为项目主题,学生需调研相关数据、制作统计图、撰写配图说明,最后通过展示或辩论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整个项目过程贯穿了非连续性文本的生成、分析与运用,有效实现了教学目标的多维整合。此外,项目式学习重视学生合作与反思,能提升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与批判性思维能力,使语文课堂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场域,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与知识实践的动态空间。因此,将项目式学习引入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是提升教学效能与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三、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设计要素与实践路径

在项目式学习背景下设计非连续性文本教学,需要从项目主题的选择、任务的设置、活动的组织与成果的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首先,项目主题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具有一定的问题性与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与探究兴趣。如“校园卫生问题调查”“交通安全宣传设计”“中学生阅读习惯分析”等主题,既与学生经验紧密相关,又便于引入图表、数据与宣传文本等非连续性文本类型。其次,项目任务应分阶段、分层次设定,既要覆盖知识技能的应用,也要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例如在“食品安全”项目中,任务可以包括资料收集、问卷设计与数据统计、图表绘制与解读、说明文字撰写与修订、宣传页设计与展示等,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文本理解与表达技巧,也提升了语文实践与跨学科整合能力。教学活动组织应注重过程管理与协作机制,教师需在引导学生确立目标、分工合作、跟踪反馈等方面提供支持,营造积极、开放的学习氛围。在成果评价方面,应采用多元评价机制,不仅考察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要关注其合作态度、问题解决能力与项目执行能力,鼓励学生自评与互评,强化反思与成长意识。通过合理设计与科学实施,项目式学习能够有效激活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潜能,促进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提升。

四、案例实践分析与教学成效探讨

在实际教学中,某初中语文教师以“图说校园文化”为主题,设计了一项项目式学习活动,旨在提升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识读与表达能力。学生被分为若干小组,围绕“校园节日”“图书角使用率”“课外活动参与情况”等子主题展开调查,收集数据、绘制图表,制作宣传海报并撰写文字说明,最后进行成果展示与交流。整个项目周期为三周,包含资料准备、任务执行、作品生成与成果分享四个阶段。通过项目实施,学生对图表类信息的识别与解读能力显著增强,在撰写说明文时能主动根据图表结构安排语言表达,形成了较强的图文互证意识。同时,在小组合作中,学生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与协调能力,能够围绕任务进行合理分工与共同反思。教师在过程管理中引入学习日志与阶段评价,引导学生不断审视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与成长点。项目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填写反思问卷,绝大多数学生认为项目学习比传统课堂更有趣、更具挑战,也更能帮助他们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该案例表明,将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融入项目式学习框架,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增强了他们在真实语境中的语用意识与责任感。

五、结论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为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项目式学习通过真实任务情境构建,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整合与运用多种形式的信息资源,强化了对非连续性文本的理解与表达能力,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在实用性与实践性上的不足。同时,该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批判思维等综合能力的发展,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未来在教学实践中,还需进一步加强项目主题的跨学科设计,丰富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完善以过程为导向的评价机制,确保项目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参考文献

[1] 林健萍 . 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J]. 新课程导学 ,2024,(35):24-27.

[2] 胡慧 .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上新闻“活动·探究”单元教学内容确定研究 [D]. 赣南师范大学 ,2024.DOI:10.27685/d.cnki.ggnsf.2024.000534.

[3] 吴婕. 大单元视域下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D]. 延安大学,2024.DOI:10.27438/d.cnki.gyadu.2024.0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