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承壮族非遗文化坡芽山歌之郎恒调的应用研究
陈隆锋
富宁县第二小学 66340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坡芽山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一带,其中的郎恒调因发源于富宁县郎恒乡而得名,其中的歌唱大多是反映壮族人民的劳动生活、爱情故事与民俗风情,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随着社会发展的节奏变快,城市化进程也越来越普及,传统的生活方式发生非常大的改变,郎恒调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缩小,面临传承断层的风险。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在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富宁县二小就意识到了传承本土非遗文化的重要性,组建了坡芽童声合唱队,将郎恒调引入到校园教学当中,通过合唱的形式让学生接触、学习并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让郎恒调在青少年群体中得到传承与发展,就成了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一、融合文化背景教学,深化学生对郎恒调的认知
任何一种音乐形式都与其所处的文化背景密不可分。要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郎恒调,不能仅仅学唱旋律,还需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让学生们都知道郎恒调产生的历史背景,还有与壮族人民生活之间的联系、所蕴含的民俗风情,才能让他们从心底里产生对这一文化的认同与热爱,从而更好地把郎恒调的韵味给诠释出来。在教学中,教师应将郎恒调的文化背景知识与音乐教学进行融合。可以从壮族的历史渊源、生活环境这个两个角度入手,给学生讲一下坡芽村及周边地区壮族人民的生产劳作方式,因为这些劳动场景往往是郎恒调歌词的重要来源。同时,教师还要给学生介绍壮族的传统节日,在节日中,壮族人民会通过对唱山歌来庆祝,郎恒调便是壮族人常用的曲调之一,让学生了解郎恒调在民俗活动中有怎样的重要地位。此外,教师还可以讲讲郎恒调歌词中常见的意象,如山水、花草、飞鸟等,这些意象都与壮族人民的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通过这种多维度的文化背景教学,就可以为学生构建出来一个立体的郎恒调文化认知体系。
例如 ,在教学郎恒调经典曲目《坡芽情歌》时,教师就可以先给学生播放富宁县郎恒乡自然风光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壮族人民生活的环境是如何的优美,更深地去感受那片土地的宁静与秀美。然后,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坡芽”一词在壮语里面的意思是“开满染饭花的山坡”,并介绍当地壮族青年男女在山坡上通过对唱山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爱慕之情的传统习俗,而《坡芽情歌》正好就是这种爱情表达的生动体现。接着,教师解读歌词中“蜜蜂采花绕花飞,阿哥阿妹心相随”等句子,讲解其中以蜜蜂、花等自然事物比喻爱情的表现手法,让学生理解这种源于生活的浪漫表达。在这样的文化背景铺垫下,学生再学唱歌曲时,便能更深刻地体会歌词所蕴含的情感,在演唱时自然流露出真挚的情感,使歌声更具感染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郎恒调的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枯燥又乏味的教学方式难以让他们长时间保持学习郎恒调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采用生动一点、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方式,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爱上学习郎恒调。平时在进行音乐教学的时候,教师总是自己示范,让学生跟唱,这种方式对于郎恒调这种具有独特风格的山歌来说,可能会让学生有单调的感觉。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引入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亲身参与到与郎恒调相关的活动中,在实践中学习。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去丰富教学内容。此外,教师还可以借鉴一下游戏教学法,将郎恒调的知识点融入游戏中,正如“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句话所说的,教师可以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郎恒调的艺术特色,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投入到郎恒调的学习中,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授郎恒调的节奏特点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模仿小歌手”的游戏。先播放一段郎恒调的音频,让学生听一下其中的节奏变化,想想哪些地方节奏轻快,哪些地方节奏舒缓。然后教师要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一个组选一名代表,教师用手拍打郎恒调的节奏,小组代表需要快速模仿出来,其他组员可以进行补充和帮助。对于模仿准确的小组,教师可以给这个组“坡芽小歌手”的奖励贴纸。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结合壮族人民劳动时的动作,就比如插秧、收割等,让学生一边模仿他们的动作,一边去感受节奏,因为郎恒调的节奏在一定程度上与劳动的节奏相符合。通过这种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原本抽象的节奏知识就会变得生动起来,学生的参与兴趣会大大提升,他们就可以更快地掌握郎恒调的节奏特点,为接下来的学唱打牢基础。
总之,富宁县二小坡芽童声合唱在传承壮族非遗文化坡芽山歌之郎恒调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所采用的教学策略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上述两方面的教学策略不仅为富宁县二小的郎恒调传承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也可以为其他地区和学校开展非遗文化传承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在未来,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总结经验,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喜爱郎恒调,让壮族非遗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韦文焕 . 壮族山歌校园传承路径研究——基于南宁市武鸣区中桥小学音乐课堂调查 [J]. 广西教育 ,2021(13):15-18+24.
[2] 谢红华 . 基于民族文化传承的壮族岳鼓课程构建与实践 [J]. 广西教育 ,2023(25):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