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例谈“271” 与课堂提问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融合

作者

薛瑞迪

西安长安湖滨小学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提问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具备的教育教学能力,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提问都是课堂上必不可少的环节。课前导入环节的提问,决定着学生的注意力能否快速集中到课堂上,进入到本节课的情境中,顺利引出本节课主题。授课过程中的提问,决定着教师设计的课堂活动能否有序、有效的开展和实施,学生能否抓住重点问题,做到有效学习,顺利突破难点知识,把握重点知识。课后总结时的提问,决定着学生能否梳理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巩固重难点知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课堂提问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是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课堂提问不仅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实施,更决定着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做好引导和帮助,促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也提出: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形成初步的科学观念;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具有初步的探究实践能力;树立基本的科学态度,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课堂提问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和新课标的指导下,小学科学教师已经为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小学科学课堂提问这一方面的问题。因此,对于小学一线科学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以及改进方向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希望通过对小学科学教师课堂提问策略和技巧的研究,能够给小学科学教师一些思路,帮助他们更加科学的设计课堂活动,更有技巧的进行课堂提问,从而提升科学课的课堂效率。

二、小学科学教师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课堂提问频率高,问题过多。自新课改以来,科学课堂的教学模式发生了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已经被淘汰,但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满堂问”即一节课上,教师提问次数过多。教师在课上密集的提问,无法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影响课堂学习效果和效率。

第二,问题过于简单或难度过大,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问题过于简单,容易使学生感到无趣和浪费时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问题难度过大,超出学生的实际能力范围,学生又会感到无从下手,难以作出正确的回答。

第三,学生没有充分的思考时间。有些老师提问时留给学生的考虑时间很短,学生没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往往一些学生还没搞明白问题,教师就出示了答案,学生缺少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

第四,提问时过于注重正确答案。有些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仅关注学生的答案是否是自己预设好的,忽略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和发散性思维,对于学生的作答缺少有效的反馈和总结。

三、“271”教学模式中的课堂提问

“271”是将教学活动与“271”法则相结合而成的一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的备课工作,教学的实施过程都需要依据 20% , 70% 和 10% 的比例进行合理分配,提出将课堂教学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271”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高效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力、表达力和生成力。对于教师来说,“271”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要做到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和开而弗达。

本文重点论述在“271”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中,总结出的课堂提问策略。课堂提问贯穿一节课的始终,是一节课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一节课上的所有问题都必须围绕课堂主题展开。依据“271”教学模式的特点,为了提升课堂提问的精准性,提出以下策略:

第一,问题具有针对性。“271”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应在掌握本班学生的情况下,清楚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依据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划分,清楚哪些学生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归为 70% 梯队,哪些学生学习能力在班里居于前列,将其归为 20% 梯队,哪些学生学习能力较弱,将其归为 10% 梯队。在设置问题时,应考虑到这三部分学生,设定符合他们学习能力的问题,让每一部分学生都能进行符合自己能力范围的有效思考,都参与到课堂当中。

第二,问题具有导向性。三年级学生的科学知识储备有限,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更多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个人想法作答,经常出现学生回答问题时说了很多,但与课堂内容的相关性较低,并未达到提问的目的。同时,依据“271”教学模式的原则,学生要成为课堂探究的主人。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在提问时,需要注重提问的导向性,应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结合本节可内容将问题具体化,明确化,尽可能避免提过于空泛的问题。

第三,注重问题的阶梯性。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学生经常要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而探究活动是教师最难把握的。过于简单的活动,无法带动学生有效思考,达不到探究的目的。难度较大的活动,又会绊住多数学生的脚步,一堂课可能就在解决学生的操作问题,课堂进度又会受到影响。因此,如何确保探究活动有效率、有效果的开展,精准的课堂问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探究活动,科学教师应将精力分配给课堂问题一部分,依据“271”原则,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阶梯设定问题,简单问题最少,中等问题占大多数,较难问题占少部分,逐渐增加问题的难度,引导学生做到真探究,真思维。

第四,允许学生出现不同答案。“271”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至少留出 10% 的时间对课堂内容做出总结和反思,这其中必然包括对学生说出的一些在教师“预料之外”的答案和观点的总结与反思。一堂课完整的科学课需要依据“271”原则展开,一个个科学问题同样可以依据“271”原则去解决。小学科学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知识是将科学的金种子播种在学生的心房,而学生对科学问题的反馈是这个金种子在他们的心房逐渐发芽。针对学生提出的有一定道理的观点或问题,科学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表达和发问,同时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有效的反馈和总结,这也是一次完整有效的271 过程。

四、展望

本论文在一学期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将课堂提问与“271”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相互融合,实践实验还需积累,论文深度还有待提升。下一步,我将继续针对本课题进行具体实践、材料收集与反思总结,深入对小学科学课堂的问题类型进行划分,总结出科学课堂上不同类型的问题该如何与“271”模式进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