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路径与育人价值研究
谢相梅
富宁县第二小学 663400
现如今许多国外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迅速在我国崛起,人们也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多元影响,导致很多小学生目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认知不够深刻,甚至出现了小学生过洋节忽视中国传统节日的现实问题。为此小学阶段语文学科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育人价值,加强对多元传统文化的全面引进,让学生能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之下感受中国五千年发展的不易以及精神沉淀,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继承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然而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并没有较强的内驱动力,所以如何才能以语文课为抓手,潜移默化之中融入传统文化内容,提高学生学习深入度,成为了老师所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通过课文内容渗透传统文化
教材是教学的关键核心,为此要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引进,加强其与教材内容的融合教学,以教材为依托极具有必要性。学生的语文学习中识字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汉字都是必须要学习认识并熟练运用的,而且汉字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汉字经历了千年的演变,才变成了今天我们所认识的文字。所以老师在为学生开展识字教学时,可以适当引进传统文化,加强学生对汉字的理解深入度,同时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使学生既能感受汉字学习的魅力,又能体会汉字之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
例如老师在为学生教学《金木水火土》这一篇文本时,就利于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现出了金木水火土这 5 个字到底是如何从象形文字转变过来的。最早的金木水火土就和图画一样,接着到了金文、小篆都是以象形为主的,到了隶书和楷书才与现在的简体字相近。通过这一环节的营造,既能够加强学生的汉字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够使教学环境氛围变得更加愉悦和欢乐,使学生快速记住汉字的同时感受中国汉字的魅力。除此之外还可以适当为学生进行书法艺术的渗透,让学生了解优秀的书法家他们所撰写的行书、楷书、草书,从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鉴赏水平,同时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兴趣程度,使传统文化能够潜移默化之中得到传承和弘扬。
二、在诗词鉴赏中渗透传统文化
诗词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入选到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往老师在为学生开展教学时更多的是让学生对古诗进行翻译,然后死记硬背,导致学生并没有真正深度融入于古诗之中,掌握其内涵精髓,也并没感受到古诗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语言。现阶段老师应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充分挖掘诗词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理解能力,同时使学生积极主动弘扬传承中国古诗词文化。
例如老师在为学生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就并未直接为学生进行古诗的引进,而是将作者所处的环境、身份、背景进行了讲解,让学生大致对诗词的创作背景有所思考,接着老师让学生对整体诗词进行剖析,让学生明确这首诗之中用词的精准,句式的巧妙。如此一来,不仅引导学生学会了诗词,同时还让学生对诗词之中所蕴含的文化理解更加深刻,也能够为后续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古诗词,传承传统文化奠定基础。
三、利用民族节日渗透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征,而传统文化之中民族节日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内容丰富性,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教学重难点内容进行传统民族节日的渗透,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对传统民族节日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和学习,从而引导学生更好的感悟传统文化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同时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清晰度。
例如了老师在为学生教学《端午粽》这一篇课文时,就借助于动漫的方式为学生讲解了端午节的由来以及端午节各地的不同习俗,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民族节日感兴趣。接着老师可以让学生课下和父母沟通交流,了解一下中国还有哪些传统民族节日,并以设计手抄报的方式进行展示。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于民族节日有深入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开拓延伸学生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精髓。
总之,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补充,同时也是新课标背景下老师为学生开展语文教学时,所需关注的核心重点。今后老师应进一步加强对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融合的策略方法的深入研究和分析,促使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更深度融合,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使学生获得综合素质、核心素养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 徐艳华 .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现状与对策 [N]. 科学导报 , 2025-07-01(B04).
[2] 冯欢 . 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的途径探索 [J]. 读 写算 , 2025,(19): 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