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校园心理剧在家校合育中的应用实践研究

作者

张华

江苏省昆山市淀山湖中心小学校 215345

一、研究视角创新:从“工具传递”到“意义共创”

传统家校合育将沟通视为“信息传递工具”,侧重内容的准确性与效率,而校园心理剧将其升维为“意义共创过程”,通过艺术化叙事构建家校共同认知框架。

《家访》突破“作业拖延 Σ=Σ 态度问题”的单向认知,通过还原“嘈杂客厅写作业”场景,让家长直观理解环境对行为的影响,从“指责孩子”转向“优化环境”。这种转变并非源于道理说教,而是家长在情境体验中自主完成的意义重构。相较于传统家长会的“数据汇报”,心理剧的“场景叙事”更易引发深层反思——剧中家长从“棍棒教育”的坚持者,转变为“家庭生态优化”的践行者,印证了“意义共创”对认知升级的推动作用。

《"AD" 少年翻身记》通过“医学诊断 + 课堂表现 + 家庭互动”三维场景,打破“多动症 Σ=Σ 故意捣乱”的偏见。当家长看到剧中孩子“无法控制的小动作”与神经发育差异相关时,其惩戒观念逐渐松动,开始接纳“科学干预”理念。这种认知转变源于对“行为背后原因”的共情理解,而非被动接受教师的观点输出,体现了从“单向传递”到“双向建构”的视角革新。

二、实践模式创新:“认知- 情感- 支持- 干预”四维协同

传统家校合育多停留在“单一维度改进”,而校园心理剧构建了多维度联动的协同机制,实现从“碎片化实践”到“系统化生态”的跨越。

(一)认知协同:情境具象化消解偏差

《天空中最亮的星星》在疫情背景下,通过“医护父母抗疫”“兄妹居家生活”场景,让家长理解公共危机中“家校社”协同的必要性,突破“教育是家庭私事”的认知局限。剧中居委会送生日大排、老师送蛋糕等情节,具象化呈现了社会支持的价值,推动家长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融入”支持系统。

(二)情感协同:角色互动强化共鸣

《魔法向阳花》设计“亲子角色互换”:家长扮演沉迷游戏的孩子,体验被呵斥的委屈;学生演绎焦虑的家长,体会管教的无力。这种具身认知使双方突破身份壁垒,家长开始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学生理解家长的关爱焦虑,最终共同制定“家庭游戏公约”,实现情感共鸣向协同行动的转化。

(三)支持协同:多元主体构建网络

《" 鼓 " 动》聚焦轻度抑郁学生康复,形成“学校专业引领(鼓圈治疗)—家庭日常参与(亲子共奏)—社区资源补充(志愿者支持)”的支持链。这种“家校社”联动突破了“学校单打独斗”模式,使心理健康支持从校园延伸至生活场景,印证了多元协同的实践效能。

(四)干预协同:闭环设计巩固成效

《五月的阳光青梅》构建“发现问题—专业干预—家庭巩固”闭环:教师通过“哪吒对话”技术帮助学生重构“天赋”认知,家长将“禁止练戏”转为“录制练唱视频”的支持,双方通过“成长档案”跟踪进展。这种系统化干预使学生最终找到“戏曲教学”新路径,体现

了闭环设计对实践效果的保障作用。

三、理论融合创新:心理技术与戏剧元素的深度耦合

传统心理剧研究多侧重个体辅导,而校园心理剧创造性融合心理技术与戏剧元素,形成独特的教育干预工具,拓展了理论应用边界。

《天空中最亮的星星》中,心理老师引导孩子用“茅根条造型”象征家庭成员与病毒,将抽象恐惧转化为具象表达——这一设计既运用了“具象化疗法”的心理技术,又借助戏剧“道具叙事”增强代入感,使孩子在创作中自然疏导情绪。更重要的是,这一过程通过视频同步给前线父母,既让家长实时把握孩子状态,又使其理解“心理干预”的专业性,破解了特殊情境下的信任壁垒。

《魔法向阳花》的“空椅子技术”与“角色扮演”结合:让学生对着空椅子模拟与家长的对话,再由同学扮演家长回应。这种设计既保留了心理技术的“情感投射”功能,又通过戏剧的“互动性”增强真实感,使学生在安全场景中释放情绪、理解对方立场。剧中学生从“对抗家长”到“主动沟通”的转变,印证了理论融合的实践价值。

四、应用场景创新:从“常规教育”到“特殊情境”的边界拓展

传统家校合育研究多聚焦课堂管理、亲子冲突等常规场景,而校园心理剧将应用边界拓展至公共危机、特殊需求支持等复杂领域,形成差异化实践范式。

在公共危机领域,《天空中最亮的星星》构建了疫情期间的“非接触式协同”模式:通过“视频连线 + 道具互动”维系家校情感联结,借助“社区物资保障 + 学校心理辅导”解决实际困难。这种模式破解了物理隔离下的沟通难题,为极端情境下的家校协同提供了“心理支持—生活保障—情感维系”的三维框架。

在特殊需求支持领域,《"AD" 少年翻身记》创新“医教结合”场景:将医生诊断、校园训练、家庭巩固等环节融入剧情,既呈现了ADHD 干预的专业流程,又通过“轮滑训练”等场景展示“优势赋能”理念。剧中家长从“求医无门”到“科学干预”的转变,为特殊需求学生的家校协同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

结论

校园心理剧在家校合育中的创新价值体现在四个维度:研究视角上,从“工具传递”升维为“意义共创”;实践模式上,构建“认知 -情感 - 支持 - 干预”四维协同;理论应用上,实现心理技术与戏剧元素的深度融合;应用场景上,从常规教育拓展至特殊情境。这些创新突破了传统家校合育的形式化局限,使其从“被动配合”转向“主动协同”。

参考文献

[1] 王东华。校园心理剧的创新实践与育人价值 [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15):45-48.

[2] 李敏。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困境与突破路径 [J]. 中国教育学刊,2024(02):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