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职业教育服务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的机制与实践路径

作者

彭珍 李雷

湖北十堰职业技术(集团)学校442000

一、引言

县域经济作为连接城乡的关键纽带,承载着湖北 70% 的人口和60% 的经济总量,其发展质量直接关系到全省经济社会大局。当前,湖北县域经济正处于从传统产业向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期,以十堰为例,其县域面临汽车产业新能源化转型、特色农业产业链延伸等任务,但技能人才短缺、本土培养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发展进程。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核心阵地,与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天然契合性。然而,职业教育在服务县域经济中仍存在专业设置滞后、实践教学薄弱、政策支持不足等短板。基于此,研究职业教育服务湖北县域经济的机制与路径,对推动县域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二、湖北县域经济与职业教育的现状矛盾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诉求

1. 产业升级的人才缺口

湖北县域产业正加速转型:十堰汽车零部件产业向新能源、智能化升级,急需掌握智能检测、电池维护等技能的人才;恩施富硒产业向深加工延伸,缺乏食品研发、冷链物流专业人员。据统计,十堰县域制造业技能人才缺口达 3.2 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比不足 8% ,直接影响产业升级进度。

2. 本土人才的供需失衡

县域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现象突出,湖北县域外出务工率平均达35% ,留守劳动力技能水平偏低,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比超 60% 。如十堰郧阳区,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等产业急需复合型人才,但本土培养能力不足,企业不得不从外地引进,人力成本增加 20% 以上。

3. 技术转化的薄弱环节

县域企业与院校合作机制不健全,技术成果本地转化率低。湖北县域企业中,仅 19% 与职业院校建立技术合作,多数企业面临“引进技术不会用”的困境。十堰某新能源企业引进的智能生产线,因缺乏专业人员调试,闲置近半年才正常运转。

(二)职业教育服务的短板

1. 供需对接脱节

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错位:湖北县域职校中,传统专业(文秘、会计)占比 55% ,而新能源、现代农业等急需专业不足 20% 。十堰某职校仍以传统汽修为主,未开设新能源汽车课程,与本地产业转型需求脱节。教材更新滞后, 60% 的实训内容与企业实际不符。

2. 实践教学薄弱

县域职校实训设备投入不足,生均实训设备值仅为城市职校的1/3。十堰部分职校机械加工实训仍用老旧设备,学生难以接触智能机床,导致“毕业即需再培训”成为常态。校企合作多停留在参观层面,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比例不足 15% 。

3. 政策支持不足

省级财政对县域职教投入占比不足 25% ,“双师型”教师占比仅30% 。十堰职校因缺乏激励机制,难以吸引企业技术骨干兼职任教,职业技能培训与产业需求匹配度低, 60% 的培训内容与主导产业关联弱。

三、职业教育服务县域经济的机制构建

(一)需求导向的动态对接机制

1. 建立产业人才需求平台

由政府牵头,整合人社、工信数据,建立“县域产业人才需求数据库”,按季度发布十堰汽车产业、恩施农业等细分领域的需求报告,引导职校调整专业。如针对十堰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动职校开设“电

池系统检测”“智能网联技术”专业。

2. 推行专业适配认证

对职校专业实行“产业适配度认证”,通过认证的专业优先获设备补贴、师资支持,连续两年适配度低于 60% 的专业缩减招生,倒逼专业与产业精准对接。

(二)多元协同的育人机制

1. 组建职教联盟

以县域为单位,构建“政府—院校—企业”联盟。十堰可依托汽车产业,推动职校与东风集团共建“新能源产业学院”,企业参与课程设计、提供实训设备,院校为企业培训员工,形成“招生即招工”闭环。

2. 共享“双师型”资源

实施教师企业实践计划,要求专业教师每 5 年累计 6 个月企业实践,考核与职称挂钩;建立企业技术人才任教绿色通道,给予课时补贴和税收减免,破解实践师资短缺问题。

(三)政策保障机制

1. 加大专项投入

设立“县域职教专项基金”,重点支持十堰等地区改善实训条件,对服务主导产业的专业生均经费提高 20% ;推行“职业教育券”,供农村劳动力免费参加技能培训。

2. 强化评价激励

将职教服务成效(毕业生本地就业率、企业满意度)纳入地方政府考核,对成效突出的县市给予奖励;发布“县域服务贡献榜”,引导职校聚焦地方需求。

四、实践路径

(一)优化专业布局,对接产业需求

职校围绕县域主导产业调整专业:十堰重点发展“智能装备维护”“汽车电子技术”;恩施开设“富硒食品加工”“乡村旅游管理”;荆门增设“农产品电商”专业,实现“专业建在产业链上”。

(二)深化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教学

推动“厂中校”建设,将企业生产线改造为教学场所。十堰职校可与汽车零部件企业合作,学生上午学理论、下午实操,毕业后直接上岗;推行“工学交替”,学生累计 1 年顶岗实习,企业支付报酬,缓解用工与实践矛盾。

(三)聚焦本土培养,服务乡村振兴

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十堰职校联合农业部门培训“民宿管家”“生态导游”;恩施培养“硒产业技术员”,助力特色农业升级,通过本土化培养留住人才。

五、结论

职业教育服务湖北县域经济,需突破供需错位、实践薄弱等问题,通过构建对接、协同、保障机制,优化专业、深化合作、强化本土培养。以十堰为代表的县域若能充分发挥职教作用,可破解人才瓶颈,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参考文献

[1] 湖北省教育厅 . 湖北省职业教育发展报告 (2024)[R]. 2024.

[2] 十堰市统计局 . 十堰县域经济发展报告 (2023)[R]. 2023.

[3] 王宁 . 职业教育服务县域经济的模式创新 [J]. 职业技术教育 ,2023(12).

[4] 国务院. 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意见[Z].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