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标中 “量感”的内涵解读及教学渗透方法研究
郭燕
乐山市龙泓路小学
一、引言
“量”是数学描述现实世界的基本工具,“量感”则是学生对“量”的本质属性、大小关系及实际意义的直观感知与理性认知,是连接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重要桥梁。新课标将“量感”与数感、符号意识等并列列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强调“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要求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建立量的概念,能够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进行测量,初步形成量的守恒观念”。
二、“量感”的内涵界定与核心要素
准确界定“量感”内涵、梳理核心要素,是开展教学渗透的前提。结合新课标描述与数学教育理论,“量感”的内涵可从三个维度解读:其一,是对“可测量属性”的感知,即能识别现实事物中可测量的特征,理解“量”是描述事物属性的数学工具;其二,是对“大小关系”的判断,即能通过直观观察或间接比较,感知不同“量”的大小差异,形成对“量”的量级认知;其三,是对“实际意义”的应用,即能结合生活场景理解“量”的实用价值,如知道“1 升水大概能装满几杯”“1 分钟能完成哪些事情”,实现“量”与生活的关联。
三、“量感”在小学数学中的育人价值
“量感”作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不仅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更在多维度发挥育人价值,需明确其价值定位以强化教学渗透的必要性。从数学认知角度看,“量感”是学生理解数学抽象概念的桥梁,数学中的数、公式多源于对“量”的抽象,如“3 米”是对“长度”这一量的具体量化表达,学生通过量感建立“数”与“实际事物”的关联,能减少对数学知识的抽象感,提升数学理解能力;从生活应用角度看,“量感”是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必备能力,生活中充满与“量”相关的场景,具备良好量感的学生能快速判断场景中的“量”需求,选择合适的测量方式与单位,提升生活实践能力;从思维发展角度看,“量感”培育能推动学生形成“直观 - 抽象 - 应用”的思维链条,在感知量、比较量、应用量的过程中,锻炼观察能力、逻辑判断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助力数学思维体系构建;从核心素养整合角度看,“量感”与数感、空间观念等素养相互支撑,如量感中的“单位换算”需依托数感实现计算,“面积、体积的量感”需结合空间观念理解,培育量感能带动其他核心素养协同发展,实现“ 1+1>2′ ”的育人效果。明确“量感”的育人价值,能让教师更清晰地认识到量感教学的重要性,避免将其视为“附加内容”,而是作为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环节。
四、“量感”教学渗透的基本原则
“量感”的特殊性决定其教学渗透需遵循科学原则,避免陷入“机械教学”或“盲目体验”的误区,确保渗透过程有序、有效。首要原则是“生活化原则”,量感源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教学需紧密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从生活中选取“量”的素材,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知量,避免脱离实际的抽象讲解;其次是“体验性原则”,量感的形成依赖直观体验,需为学生提供多感官参与的机会,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掂一掂、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量的大小与属性,如让学生用身体丈量教室长度、用不同容器装水感受体积,而非单纯背诵单位定义;在解决“购物找零”问题时融入质量、价格的量感,实现量感与数学知识的协同教学,避免量感教学孤立化。
五、“量感”教学渗透的具体方法
基于“量感”的内涵与原则,需探索可操作的具体教学渗透方法,将量感培育融入日常教学环节。一是“情境导入法”,在教学开篇创设与“量”相关的生活情境,如“学校要给教室换新课桌,需要知道课桌的长度和宽度,该如何测量呢?”,通过问题激发学生对“量”的关注,自然引入量的概念与测量工具;二是“多感官体验法”,设计感官参与活动强化量的直观认知,如认识“质量单位”时,让学生用手掂量 1 克的硬币与 1 千克的大米,对比感受质量差异;认识“时间单位”时,让学生闭眼感受 1 分钟的时长,记录 1 分钟内能完成的事情,建立对时间的具象感知;三是“比较辨析法”,通过对比不同量的大小、不同单位的适用场景,帮助学生形成量的判断能力,让学生在应用中深化量感,如“回家测量客厅的长和宽,计算客厅面积”“记录一周内每天的睡眠时间,分析睡眠是否充足”,通过实践将量感从课堂延伸到生活;让学生在游戏中轻松提升量感,避免教学的枯燥性。
六、“量感”教学渗透的保障策略
“量感”教学渗透的有效落地,需依托完善的保障策略,解决教学中可能面临的资源不足、教师能力欠缺等问题。一是“加强教师培训”,通过专题讲座、教研活动等提升教师对“量感”的理解与教学能力,如组织“新课标量感内涵解读”培训,帮助教师区分量感与数感、测量技能的差异;开展“量感教学案例研讨”,分享优秀渗透方法,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二是“优化教学资源”,丰富量感教学所需的实物资源与数字化资源,学校可配备常用测量工具,搭建“量感体验角”,让学生随时进行体验;开发数字化量感教学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与趣味性;三是“完善评价体系”,建立量感导向的多元化评价机制,突破传统“纸笔测试”的局限,将“量的直观判断”“测量工具选择”“生活应用能力”纳入评价内容,如通过“让学生估算教室面积并说明理由”“让学生选择合适工具测量书包质量”等方式评估量感水平;采用“过程性评价 + 终结性评价”结合,记录学生在课堂体验、实践任务中的表现,全面反映量感发展情况,让家庭成为量感培育的延伸课堂,形成“学校- 家庭”协同育人的合力。
七、结束语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量感”的内涵解读与教学渗透,是落实核心素养目标、提升数学教学育人价值的关键举措。通过明确“量感”的内涵与核心要素、认识“量感”的育人价值、遵循科学的教学原则、运用多元的渗透方法、构建完善的保障策略,能有效解决当前量感教学中“理解模糊、渗透零散”的问题,推动“量感”真正融入小学数学教学全过程。未来,还需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进一步细化渗透方法,探索“量感”与跨学科教学的融合路径,让“量感”不仅成为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更成为其认识世界、适应生活的重要能力,助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实现“知识掌握”与“素养提升”的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史宁中,曹一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3] 吴正宪 .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育实践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