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背景下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
朱镘霏
广东省河源市卫生学校 517000
引言
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全球经济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思想和文化都在不断革新,在变化的过程中也促进其他内容的发展,从而使得人们的思想领域受到较大的影响,这也使得当前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难度进一步提升。高校应该根据当前社会的发展状况做出相应的改变,培养当代高校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精神,从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意义阐释
(一)理论维度的拓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命题强调社会关系网络对主体成长的决定性影响,而“三全育人”正是对该理论在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语境中的情境化回应,其核心在于通过组织结构再造与资源要素再配置,打破传统德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并行却缺乏互融的壁垒,进而在知识传授、价值塑造与能力生成之间建立动态协同的运行链条;在中职学校层面,这一理念不仅为构建“大思政”课程共同体提供了方向指引,也为思政教育与职业技能训练的深度耦合奠定了理论基础,使得德性培养能够渗透到专业实践的细枝末节,形成“见技见德”的育人新范式。
(二)实践维度的驱动
伴随国家产教融合共同体与行业学院建设的持续推进,企业文化、职业伦理与社会责任的教育内容被日益频繁地植入教学现场,这直接促成了思政元素在实训项目、技能竞赛以及企业顶岗实习中的无缝嵌入;通过校企协同制定育人目标、共研教学标准以及共创课程资源,学生在真实或类真实的生产场景中能够体验价值选择与职业行为标准的互动关系,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并同步获得面向未来岗位群的职业素养升级。
(三)价值导向的再聚焦
中职阶段学生的人格塑造往往早于职业技能的成熟,若无法在此关键节点完成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正向塑型,后续技能成长易陷入功利主义与短期效益取向,这不仅削弱个人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也可能影响行业生态的道德底色;因此,通过“三全育人”将思政教育嵌入校园文化、治理制度与评价体系,并形成多元主体共育联动,既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职业观,也有助于学校借助思政合力重塑治理逻辑,进而以制度文化之善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与归属感。
二、现状透视
(一)课程体系耦合度有待提升
尽管多数中职学校已经在专业核心课程中配置思政元素,但在课程目标、内容深度与评价标准方面仍存在“显性嵌入、隐性脱节”的情况,尤其是一些操作性较强的实训课程更侧重技术流程与岗位规范,而忽略对职业伦理议题的情境化探讨,导致学生在技能熟练度提升的同时,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停留在抽象层面,未能形成情感认同与行为习惯。
(二)师资队伍协同力尚显薄弱
受限于教师来源结构与考核机制,专业课教师在思政理论素养方面普遍存在短板,而思政课教师对行业技术迭代及岗位需求的了解相对有限,两类教师在教学设计与课堂组织中缺乏深度互动,导致跨学科教研平台虽已搭建却活跃度不足;此外,企业导师参与教学的时效性与系统性仍需要学校在制度层面做出更加精准的安排,否则企业文
化与职业精神难以形成持续性浸润。
(三)数字支持体系碎片化倾向
当数据治理平台逐步进入教学与管理环节,部分中职学校由于信息系统建设历程分散且技术标准各异,导致学生思政画像、课程资源库与实践基地调度平台之间存在接口不匹配现象,进而削弱了数据追踪在育人闭环中的反馈价值,也使多主体协同育人的决策依据呈现割裂态势,无法对学生德技成长轨迹进行全过程研判与精准干预。
三、策略优化
(一)课程深融路径重塑
在专业核心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嵌入“价值主题—能力目标—知识要点”三维矩阵,通过案例化情境、项目化任务与反思性评述将思政理念无缝嵌入教学流程,并依托校企联合开发的岗位任务包,让学生在真实工序体验中体悟职业伦理内涵;与此同时,在高水平技能大赛、创新创效项目等实践平台中叠加“社会责任挑战”模块,鼓励学生围绕绿色生产、安全生产与公益服务提出改进方案,从而让价值塑造与能力生成为一体化走向。
(二)师资协同生态构建
以“双导师、三协作”模式为基准,在校内促成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共研课纲、共磨教案、共建资源,并通过企业专家兼职化、行业能手特聘化的方式将实践前沿融入教学设计;在教师发展评价体系中引入“跨界协同贡献度”指标,将教研共同体成果、课程思想性创新成果与企业实践指导成果纳入职称量化,通过制度激励促使教师持续跨域合作,形成思政与专业深度互济的师资网络。
(三)数字赋能机制升级
依托职业教育大数据平台与学习分析技术,构建“学生德技成长档案”,对学业数据、实训数据、志愿服务数据与校园行为数据进行动态融汇,以机器学习模型预测学生价值偏向与职业素养薄弱环节,再将预警结果推送至班主任、企业导师与家长端,实现个性化干预;同时,通过知识图谱将思政资源与专业技能资源关联,在智能推送系统中呈现多元学习路径,帮助教师快速定位切入点,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受思政元素的柔性渗透。
(四)校企文化共育机制深化
依托“共同使命宣言”制度,由学校与企业围绕人才观、质量观、价值观达成书面共识并公示于教学场域与生产场域,使学生在校园与车间获得一致性的价值暗示;在企业实践基地设置“职业伦理沉浸体验区”,通过情境演练、角色扮演与数字交互方式呈现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团队协作等行业准则,让学生在可感知氛围中完成价值认同;学校则以“匠心故事”栏目、名师名匠双导师沙龙等文化载体,将企业精神转译为校园话语,实现文化元素在时空维度的循环激活。
四、结论
在三全育人理念中,中职思政需以课程融合、师资联动、数字支撑、文化共育、制度保障构筑协同闭环 , 实现德技并修,培育具职业精神与社会责任的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与民族复兴战略需求契同频共振宏远景。
参考文献
[1] 项小花 .“三全育人”背景下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 [J].师 ,2025,(07):17-19.
[2] 洪凤 , 田婷婷 , 马继巧 .“三全育人”背景下短视频在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策略 [J]. 成才 ,2023,(02):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