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音乐剧走进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路径研究
邱荣
赤壁市赤马港学校 437300
引言
儿童音乐剧的形式多元,内容丰富,它结合了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意识,以歌唱为主线,集合了故事情节、歌曲演奏以及角色扮演等元素,以音乐为主体,以兴趣为前提,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根本目的,打造寓教于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更加轻松的氛围培养良好的品德。
1. 儿童音乐剧的引入内涵
在音乐教育改革的北京下,儿童音乐剧也被赋予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立体的意义,通过研究学生熟悉的日常事物,将其作为演唱的背景,符合了小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他们接受音乐知识。音乐剧是一种新兴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融合了音乐、戏剧、表演、文学等诸多艺术形式,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深受师生的喜爱。音乐剧和演出歌剧有所不同,它在准备上并不复杂,并且可以激发演出者的情感、给别人带来乐趣。设计的清洁简单却不俗套,有音乐、舞蹈、对白,剧本可长可短、可大可小。
2. 儿童音乐剧走进小学音乐教学的策略探索
2.1 课前准备
影响儿童音乐剧走进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便是课前准备工作,这也是最基础的工作,如果准备妥当,可以改变以往固定的课程生成模式,让课堂氛围得到大幅转变。音乐剧课前准备的内容包括剧本设计、舞台布景、道具安排、动作设计等。剧本是音乐剧的基石,剧本内容要满足小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兴趣出发,不同年龄阶段要设计出不同的剧本内容。具体来说,就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以熟悉的故事为题材,结构简单,时长上要短小,不得过于繁杂,故事保持完整,情节发展顺畅,主题表达鲜明,思路情感明确,最重要的是戏剧冲突不能太多,避免学生的理解障碍。如很多学生都能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守株待兔》、英雄故事《二小放牛郎》等。在剧本的创作上,可以是原创、编创,也可以借鉴其他优秀剧本。编创是指在学生熟悉的故事、童话等基础上进行改编;借鉴是指吸取他人的经验,通过对照学习的方式设计出剧本;原创则是所有的内容都是学生或教师自主创作。铜鼓创作,可以让学生感受自导自演、自编自评的过程,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作能力,这也是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除此之外便是舞台布景、道具安排以及动作设计等准备工作,这些都是为故事情节的发展服务,可以明确表达各个角色的个性、意向。舞蹈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现有水平。一般而言,1~2 年级要求较低,能跟随音乐的节奏自由律动、初步感知音乐即可;3~6 年级的学生要求可以自由编创相对简单的误导动作,可以推动剧情发展即可。总的来说,就是要在整个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能力。如意向布景。黑板上画上月亮和星星,变模拟了夜晚。
2.2 课中安排
首先是概念学习。要让音乐剧顺利走进课堂,就要让学生先弄懂儿童音乐剧的概念,知道音乐剧是怎么一回事,明白音乐剧是如何表演的,此过程教师可以采取欣赏教学的方式。利用理论指导,初步掌握儿童音乐剧的艺术形式,如欣赏歌舞剧《三只蝴蝶》、《老虎叫门》、《可怜的秋香》、《木偶的森林》等,以分场景、分角色欣赏的方式进行提问,“剧中都有哪些角色?”、“这些角色都是如何表演的?”、“在舞台上,除了角色,同学们还能看到什么?”等等。赏析结束后,教师要对他们的赏析内容进行评价,正确引导学生,既要注重音乐剧的外在表现形式,又要体会它真正的内涵。
其次是歌舞教学。根据教材,让学生一边唱跳一边表演,自由律动,逐步向着音乐剧中的歌、舞、情景过度,自然而然地感受音乐剧带来的乐趣。
最后是歌舞情景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将歌曲所表达的意义联想出一个简单的情景,并根据自身理解表演出来,表演时融合歌、舞、剧本三大要素,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音乐剧。从伴唱、伴舞、服装与道具制作充分体会到音乐剧的魅力。如《麻雀与小孩》的表演片段,让学生们穿着像小麻雀、小蝴蝶的服装进行演唱和表演,舞台布景有山、树、森林等,教师与学生一起创编内容,调动情感。
3. 结论
儿童音乐剧的对象便是少年,有一定的独特性,不管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是选取儿童熟悉的对象,如寓言故事、课文内容等,形式上更加自由活泼,打破了传统音乐课堂教学呆板、一做到底的现象,既有情绪对比,又有角色交流,属于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有助于音乐教学活动的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 儿童音乐剧的角色塑造与美育教育[J]. 鲁凌云. 中国民族博览.2020(22).
[2] 儿童音乐剧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 贾晖. 科普童话.20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