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张海琼
广东省云浮市第二小学 527300
摘要:小学是学生心理健康发育的重要阶段,积极的心理品质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乐观面对挫折,让学生得到健康发展。拥有积极心理品质可以充分地发挥出学生的潜能与优势,使其以强大、积极的心理面对挑战,从而提高学习与生活的质量。
关键词: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3)-46-
一、家校共育创设良好教育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指的是教师按照课程教学的目标与内容,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创造的教育环境。情境创设是教师应当具备的一项能力,在家校共育视角下,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家长参与到情境创设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各教育活动中,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提高教育成效。
小学生活泼好动,很难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需要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为主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成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首先,创设生活化教育情境。这一情境的创设主要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话题入手。教师可以通过班级家长群与各位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在家情况,了解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营造熟悉的生活氛围,使学生感受浓厚的生活气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将累积的丰富体验运用到学习中,从而逐渐促成学生的积极心理。其次,创建对话式教育情境。教育学教授曾指出: “人的教育活动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的一种特殊交往活动。”实际上,教育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种交互过程。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通过有效沟通对话解决问题。而除了传统的师生、生生沟通交际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家长参与其中,设计亲子互动问题,让学生家长感受浓厚的教育氛围,也让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互动下逐渐地提升学习积极性,提升自信心,从而逐渐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积极心理品质。最后,创建开放式教育情境。开放式教育情境指的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实时调整教学计划,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探索欲望。开放式教育情境创设中,除了要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外,还需要家长将学生的在家学习表现记录下来,将其与课堂表现结合起来,设计更具针对性、更全面的教学计划,让学生的思维长时间处在积极活跃的状态下,进而提高学习成效,培养积极心理。
二、家校共育丰富班级活动内容
小学班级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方向地进行班级集体实践活动。不同的班级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多方面的自我表现机会,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舞台。同时,班级活动的组织也能推动校园文化的建立,增进师生间的感情,提升学生的自信与积极性。在班级活动中,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发现自己的优势,发扬自己的长处,也能通过其他学生的优势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正视自己的不足,从而有目的地提升。
在家校共育视角下,班级活动的组织除了教师与学生参与外,还可以邀请学生家长参与,与教师一同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从而逐渐地提高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首先,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家长的配合下开展主题班会、知识宣讲,让家长意识到健康心理的重要性,也唤醒学生的自我认知,使学生的承受能力与悦纳能力得到提高。或者让学生进行沙盘游戏,将学生的表现情况分享给家长,让家长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并根据学生的表现制定有效对策,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心理品质。其次,开展各类评比竞赛,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才能的机会与平台,如经典诵读、话剧表演、手工设计等,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将自己的才艺展示出来,以此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进而提高学生的积极心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整个竞赛过程中,在比赛前期,家长应参与到学生的才艺展示素材的选择中,帮助学生纠正不足之处;在竞赛过程中,家长应给予学生鼓励,给予学生信心,使学生敢于展现自己;在比赛后,对于表现良好的学生,家长应避免其产生骄傲的心理,对其继续督促,对表现不佳的学生要多鼓励、多表扬,更好地提升学生自信,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任何知识与能力的培养都需要通过实践去验证、去应用,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掌握知识与技能。教师应当按照学生的发展需求组织丰富的校内外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等得到进步,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地形成良好的积极心理品质。例如,在重阳节期间,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的敬老院进行慰问表演活动,让家长也参与其中,这样不仅能够增强亲子间的情感,还能让学生得到历练,开阔视野,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积极性,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再者,可以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让学生形成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良好心理品质。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创办亲子工程提升家校共育教育效果,让家长与学生一同参与各项劳动实践活动,如植树、锄草等,让学生在亲子劳动过程中感受劳动的快乐,喜欢上劳动,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与担当,从而养成良好的品质与劳动素养。在劳动活动后,教师要对每一对亲子活动成果进行评比,提高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促成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三、建心灵成长社团,助积极心理品质养成
心灵成长社团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校园社团,应联合教师与家长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助力学生健康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如同伴之间的矛盾、学习中的问题等,这些都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学校可以联合学生家长一同组建心理社团,向学生提供良性资源,从而促进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能够让小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学校应联合学生家长一同挖掘学生潜能,发扬学生优势,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发展平台,为其提供自我展现的机会,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逐渐地发现自己的优点,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为未来的美好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艳艳.家校共育培养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J].中华志愿者,2022(4):24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