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策略
彭云
重庆市黔江区民族小学校
引言
运算能力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之一,而开展有效的计算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帮助其实现核心素养水平的提升 .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应以落实核心素养培育要求为导向,注重通过教法的优化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能力与运算能力,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1 计算思维能力的基本特征
1.1 概括性
在数学计算过程中,小学生需要自主阅读题目,经过分类、筛选、归纳等流程确定问题的考点,进而探寻解决方案。该环节不仅有效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在无形中培养了他们对数学语言的敏感度和分析能力。所以说,计算思维能力的特征之一便是概括性,要求学生从复杂信息中提炼关键点,逐渐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有助于提高其认识问题本质的能力。
1.2 逻辑性
逻辑性是计算思维能力的核心要素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生在解题时,需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分析题目,从已知条件出发,逐渐推导出未知结论;第二,为保证选择题的完成效率,学生要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排除错误选项,找出最符合题意的答案;第三,逻辑性还体现在对问题的解读方面,学生应将复杂问题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逐一解决。这样,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得以提升,还在无形中养成了严谨的思维习惯,为今后的学习与生活打下基础。
1.3 规范性
计算思维能力具有显著的规范性特点,强调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必须遵循相应的规则和标准。一方面,学生在书写解题步骤时,应保持字迹工整、格式规范,有利于自己复查以及教师批改;另一方面,规范性体现在符号的使用上,学生必须严格按照数学符号的标准用法进行书写,避免因符号问题而影响计算的准确率。除此之外,规范性还包括对解题过程的完整记录,要求学生详细列举推导过程,保证逻辑链条的严密性,有利于良好学习态度和计算思维能力的同步培养。
2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策略
2.1 围绕数学核心素养架设完整目标体系
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核心素养借着指向数学眼光、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的十一种表现来定位了教师在教学中育人的方向,也明确了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重点培养的十一种素质与能力,所以在核心素养下开展计算教学时,教师就要围绕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中与计算相关的几种表现来架设完整的目标体系。以小学数学“加与减”的教学为例,对加法和减法的教学是数学计算教学的开始,学生在一年级时学习了个位数的加减,对加法和减法的定义与概念建立了基本认知。进入二年级后,学生需要学习的加减从个位数变成了两位数,从两位数变成了三位数,甚至更多位数,虽然计算难度有所上升,但总体逻辑不变,而在一条逻辑链上由浅入深地推进是迎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有效筑基。那么结合数学的核心素养来看,在教学进阶的加法和减法时,教师的教学视野应当随着计算难度的上升而拓宽,即立足思维建构架设更完整的目标体系,大方向可以是“在多位数和多个数的加、减教学中完善学生对基础运算的认识,从多位数和多个数的加、减教学中提炼学生的计算思维”,沿着这一大方向,教师就可以分别设计指向认知建构、思维建构和能力提升的具体教学目标。
2.2 以迁移计算认知为目的引导计算探究
计算教学是数学教学体系中最基础的一个模块,从加减到乘除,从单一运算到混合运算,再从整数运算到小数运算和分数运算,每一种基础运算之间都存在着某种特定的联系,对加减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除,对整数运算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数和分数的运算。所以在指向核心素养的计算教学中,教师还要以迁移认知为目的引导计算探究。以小学数学“数一数与乘法”的教学为例,乘法是加法的进阶,同一个数的连续多次相加就可以写成这个数乘以2、3、4、5……从加到乘的转变就是对加法的简化,存在多个相同的数相加的式子可以简化成两个数的相乘,所以乘法的教学需要建立在学生对加法的理解足够准确和完整的基础上。站在核心素养的视角来看,教师有必要以迁移计算认知为目的,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完成对旧知识的延伸,而学生首先需要探究的就是“ ⋅2+2,⋅⋅2+2+2,⋅⋅3+3,⋅⋅,3+3+3, ”的规律,其次需要探究的是 ∗2⋅+2 与 2×2 ”“ 3+3 与 3×3 ”的相同点与差异。在学生理解了加法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借助知识和经验的迁移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而以加法知识为基础的乘法探究也能深化学生对加法知识的理解。
2.3 以建构学生思维为目的开展计算练习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需要最终落实到对学生思维的建构上,在教学知识的同时建构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能力也是新时代教育的趋势,且因为关系到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所以成了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那么,在核心素养下开展计算教学时,教师同样要以建构学生思维为目的来开展计算练习。以“加与减”的教学为例,在这一章的教学中,学生需要学习的是包含三位数的整数加减,整体的复杂程度和难度更高,但基本逻辑仍然不变。所以教师需要通过练习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加、减基本逻辑的认识,并借助连续、大量的练习来完善学生计算思维的建构。而在建构学生思维的前提下,教师对题目的设计需要体现多样性,可以是直接列式计算,也可以是融合比较计算,还可以是嵌套在应用题中的计算,题目足够多样,学生的思维就足够活跃,思维建构的过程也就足够高效。
结语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致力于深化学生对算理的洞察,引导他们不仅理解计算的结果,更探究其背后的原理,从而为算法的熟练掌握打下坚实的基石。学生在计算时,应能游刃有余,而非生搬硬套。教师还应精心设计多样化的计算练习,让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加固和增强计算技能。同时,教师需重视培养孩子们严谨审题、规范书写、自我检验和归纳错题的良好学习习惯,以此显著提升计算的精确度。
参考文献
[1] 陈丹阳,张华,黄丽珍 . 基于计算思维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J]. 课程·教材·教法,2020,35(5):75-81.
[2] 胡瑞华,吴明隆 . 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策略研究 [J]. 数学教育研究,2021,31(6):44-50.
[3] 马慧芳 . 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探析[J]. 中小学数学教学,2021,40(1):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