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初中生数学学习焦虑成因及应对措施研究

作者

余柳基

大埔县大麻中学 广东 梅州 514269

1. 初中生数学学习焦虑成因

1.1 学业压力因素

初中生数学学习焦虑的根源之一在于学业压力的多重叠加。首先,数学作为中考核心科目,其成绩直接与升学挂钩,家长、学校和社会对分数的过度关注导致学生产生“输不起”的心理。例如,部分学校将数学成绩作为重点班选拔、评优评先的关键指标,学生为维持排名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其次,数学学科本身的知识体系具有连贯性,初中阶段需掌握代数、几何、统计等多模块内容,一旦某一章节(如函数或几何证明)出现理解断层,后续学习难度会指数级上升,形成“知识负债”。

1.2 教学方式影响

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是数学焦虑的重要外因。部分教师仍采用“满堂灌”教学,注重公式推导与解题步骤的机械训练,忽视学生认知规律。例如,抽象概念(如负数、无理数)未通过生活实例或直观模型(如数轴、拼图)辅助理解,学生仅靠记忆应付考试,导致知识迁移能力不足。此外,课堂互动不足使学生难以及时解决疑惑,问题积累后形成“滚雪球效应”。例如,几何证明题的辅助线添加逻辑若未在课堂上拆解演示,学生会因思路卡壳而产生挫败感。再者,分层教学缺失导致“一刀切”现象,学困生因跟不上进度而放弃,优生则因重复练习缺乏挑战性而倦怠,两类学生均可能衍生焦虑情绪。

1.3 自身认知偏差

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我认知偏差是内在动因。部分学生将数学能力等同于天赋,认为“学不好数学就是不聪明”,忽视努力与方法的作用,形成固定型思维。例如,面对难题时,学生常以“我数学差”自我否定,而非尝试拆解问题。此外,数学学习的“完美主义倾向”普遍存在,许多学生追求解题过程零错误,一旦计算失误或步骤遗漏,便过度自责,甚至恐惧参加考试。还有学生将数学与“枯燥”“困难”标签化,未认识到其逻辑美感与实际应用价值,从而从心理上抵触学习。

2. 数学学习焦虑带来的影响

2.1 学习成绩下滑

数学焦虑会直接干扰学习行为与效果。焦虑状态下,学生的注意力资源被负面情绪占据,导致课堂听讲效率降低,例如因担心“听不懂”而过度聚焦于记录笔记,反而错过教师的核心讲解。考试中,焦虑引发的记忆提取障碍尤为明显,原本熟悉的公式可能因紧张而遗忘,简单题目因反复检查耗时过长。长期焦虑还会削弱学习动机,学生为逃避挫败感而减少数学投入,形成“越焦虑—越逃避—越差”的恶性循环。例如,部分学生因畏惧函数难题而放弃预习复习,导致相关知识点掌握不牢,成绩持续下滑。

2.2 心理健康受损

数学焦虑不仅是学科问题,更可能演变为心理危机。长期处于焦虑中的学生易产生自我否定倾向,将数学能力与个人价值绑定,出现自卑、抑郁情绪。例如,频繁考低分的学生可能陷入“我不如别人”的认知扭曲,甚至逃避社交活动。焦虑还可能泛化至其他学科,导致整体学习状态恶化。更严重者,可能因害怕数学而产生生理反应,如考前失眠、头痛或心悸,影响身心健康。

2.3 学习兴趣降低

数学焦虑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焦虑使学生将数学与痛苦体验关联,忘记其背后的逻辑趣味与实际意义。例如,原本对几何图形感兴趣的学生,在经历多次证明题挫折后,可能将几何视为“死记硬背”的负担。此外,焦虑导致学生回避探索性学习,如拒绝参与数学建模、益智游戏等拓展活动,仅依赖机械刷题,进一步加剧厌烦情绪。长此以往,学生可能彻底放弃数学学习,错失培养逻辑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

3. 应对初中生数学学习焦虑的措施

3.1 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需革新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设计课堂。首先,强化知识可视化,例如用动画演示二次函数图像变换、用实物搭建立体几何模型,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其次,实施分层教学,针对学困生设计基础题巩固信心,为优生提供开放性问题(如“一题多解”)激发潜力。再者,增加课堂互动形式,如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讲题环节,鼓励犯错后复盘思路,减少对错误的过度恐惧。例如,教师可设置“错题银行”,要求学生整理错因并分享解题心得,将错误转化为学习资源。此外,融入数学文化(如介绍勾股定理历史、展示数学在人工智能中的应用),增强学科吸引力,颠覆“数学无用”的偏见。

3.2 调整学习心态

帮助学生重塑对数学的认知是关键。教师与家长需引导学生建立成长型思维,强调“努力比天赋重要”,例如通过数学家故事(如欧拉在失明后继续研究)传递坚持精神。心理辅导课程可教授情绪调节技巧,如考前呼吸训练、考场“暂停 - 反思”策略,降低焦虑对发挥的影响。同时,鼓励学生制定个性化目标,如学困生聚焦“每日掌握一个知识点”而非追求高分,逐步积累成就感。家长需避免横向对比(如“别人家的孩子”),转而关注学生的进步轨迹,营造支持性环境。

3.3 改善学习习惯

科学的学习习惯能缓解焦虑并提升效率。首先,推广“三步预习法”:浏览教材了解框架、标注疑问点、尝试自主解题,带着问题听课。其次,训练系统性复习,如用思维导图梳理章节联系、制作错题本分类归纳薄弱环节。再者,合理安排练习节奏,采用“限时训练 - 集中讲评 - 分散巩固”模式,避免疲劳战术。例如,每天限时完成 10 道核心题型,周末集中突破一周错题。此外,倡导“费曼学习法”,鼓励学生向同伴或家人讲解知识点,通过输出检验理解程度,减少“假性掌握”带来的焦虑。

结束语

解决初中生数学学习焦虑问题迫在眉睫。通过分析成因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能帮助学生缓解焦虑,提升学习效率和成绩。未来需持续关注该问题,不断探索创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 汪盼盼 . 初中生数学焦虑和数学学习习惯对数学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 [D]. 西南大学 ,2024.

[2] 钱杰 . 减轻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焦虑情绪的多元途径 [J]. 读写算 , 2024,(01):64-66.

[3] 石爱平 , 吴建华 . 初中生数学学习焦虑调查研究——以菏泽市某乡镇中学初二学生为例 [J]. 甘肃教育 ,2022,(20):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