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儿童故事如何与省编教材的主题教育实施有效链接

作者

马树梅

山东省滨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幼儿园

在教育领域,将儿童故事与省编教材的主题教育有效链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深化学生对教材主题的理解与感悟。将儿童故事与省编教材的主题教育有效链接,通过精心选择故事、巧妙改编情节以及设计丰富的互动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入理解教材主题,从而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效达成。

一、选择与省编教材主题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教师需要深入研读省编教材,准确把握每一单元或章节的主题,这是选择相关故事的基础。例如,如果教材的主题是“环保”,那么教师就需要寻找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故事。其次,根据教材主题,教师可以从广泛的儿童文学作品中筛选出与之相关的故事。这些故事可以是经典的童话、寓言、民间故事,也可以是现代儿童文学中的佳作。例如,《小房子》这本儿童读物就非常适合作为“环保”主题的教学材料。

其次,选择与省编教材主题相关的故事至关重要。例如,如果教材的主题是“环保”,那么可以选择《小熊种树》这样的故事来辅助教学。这个故事讲述了小熊为了改善家园环境而努力种植树木的经历,既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又蕴含了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道理。

最后,在选择故事时,教师需要考虑故事的难度、长度、语言风格以及是否包含与教材主题紧密相关的元素。确保所选故事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能有效地辅助教材教学。例如,《小房子》的语言简洁明了,情节生动有趣,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

二、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利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互动形式,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选定故事后,教师需要设计一系列教学活动,如阅读讨论、角色扮演、创意写作等,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内容,并将其与教材主题相联系。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小房子的角色,通过表演来展示小房子的经历和感受。

例如,在学习完《小熊种树》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他们分别扮演小熊、小兔等角色,模拟植树的过程。这样的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情境,还能在实践中加深对环保理念的理解。在讲述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如为什么小熊要种树?种树对环境有什么好处?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故事内容,还能深入思考环保的重要性。

以某省编教材中的“环保”主题为例,教师可以选择《小房子》这本儿童读物作为辅助教学材料。《小房子》讲述了一座小房子从乡村被搬到城市,再从城市被搬到郊区的经历,通过小房子的视角展现了环境的变化和环保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阅读《小房子》的故事,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小房子的经历如何反映了环保问题。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教材中的环保主题,讨论故事与教材主题之间的联系。最后,教师可以布置一项创意写作任务,让学生以小房子为第一人称,写一篇关于其经历和感受的文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环保主题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儿童故事与省编教材的主题教育实现了有效的链接。学生不仅在愉快的阅读中学习了新知识,还通过讨论和写作等活动深化了对教材主题的理解。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三、对选定的故事进行适当的改编,以确保其内容与教材主题紧密相连

省编教材作为教育的重要载体,其主题教育的实施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至关重要。如何将儿童故事与省编教材的主题教育有效链接,成为教师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选定一个与省编教材主题相契合的儿童故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例如,当教材主题聚焦于“诚信”时,教师可以选择《狼来了》这一经典故事。然而,为了使故事更好地服务于主题教育,教师需要对选定的故事进行适当的改编。

在改编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确保故事的主题与教材主题高度一致。针对《狼来了》这一故事,教师可以强调牧羊少年因说谎而失去村民信任的情节,从而引导孩子们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对故事的语言和情节进行适当简化或丰富,使其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设计互动环节、开展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参与中深入体验故事所传达的主题。例如,在讲述《狼来了》的故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果你是牧羊少年,你会怎么做?”或者“你认为诚信在生活中有哪些重要性?”等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故事,以此来巩固所学知识

在教育的广阔天地里,儿童故事不仅是孩子们心灵的慰藉,更是知识传递与情感培养的重要桥梁。当这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与省编教材的主题教育相融合时,它们便成为了一种强大的教学工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教师作为这一融合过程的引导者,首先需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教育主题,如环保意识、传统文化、科学探索等,随后精心挑选或创作与之相关的儿童故事。这些故事应当既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又能巧妙地融入教材的核心理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中,自然而然地吸收新知。

鼓励学生基于所学知识创作自己的故事,是巩固学习成果、提升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设定一些简单的框架或主题,如“如果你是一只小动物,你会如何保护你的家园?”或者“用一个故事讲述你学到的一个科学原理”,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融入到自己的想象中,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还能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精心挑选和改编故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及鼓励学生创作等方式,我们可以有效地将儿童故事与省编教材的主题教育链接起来。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核心知识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孙静 . 利用童话故事促进儿童语言发展的策略研究 [J].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2020,(11).

[2] 牛小霞 . 幼儿文学作品对幼儿情感发展的影响分析 [J]. 才智 .2014,(20).180-180

[3] 范雪瑞 . 幼儿园语言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语言修辞特征分析 --以苏教版和南师版语言教材为例[J]. 考试周刊.2015,(14).

[4] 潘玉青 . 儿歌内容分析 -- 以温州市幼儿园教材为例 [J]. 科教文汇 .2014,(4).

[5] 周洁 . 幼儿园教材中儿童故事的研究 [J]. 考试周刊 .2014,(9).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