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从时间认知走向时间管理倾向

作者

李伟林 恽丽华

常州市新北区银河幼儿园 213000

作为幼小衔接的关键阶段,大班幼儿的时间管理能力发展对其适应小学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时间管理能力不仅影响幼儿的学习效率,还关系到其自我调节能力和独立性的培养。作者基于本班幼儿时间管理能力的现状,开展以时间认知为基础,以时间管理倾向为目标的相关互动,强调在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时间意识、计划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为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奠定基础。

一、幼小衔接背景下大班幼儿时间认知与时间管理倾向的理论基础

时间认知是指个体对时间概念的理解和感知能力,包括时序、时点、时距三方面。对于大班幼儿而言,时间认知的发展是其理解日常生活规律、安排活动的基础。时间管理倾向则是指个体在时间使用上的态度、信念和行为倾向,反映了个体对时间的重视程度和自我调控能力,包括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两方面。

在幼小衔接背景下,大班幼 认知是时间管理倾向发展的基础,而时间管理倾向则是时间认知在实际生 大班幼儿逐渐能够理解更复杂的时间概念,这为其时间管理能力的形成提 能反过来促进时间认知的深化,形成良性循环。

二、大班幼儿时间认知与时间管理倾向的现状调查

作者采用问卷调查和观察法对本班幼儿进行了调查。问卷包括时间认知和时间管理倾向两个部分,观察法则主要记录幼儿在日常活动中的时间管理行为。调查结果显示,我班幼儿表现出以下特点:

结合相关性分析发现,时间认知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时间管理倾向的发展,为后续本班课程实践奠定了开展的基础。促进大班幼儿从时间认知走向时间管理倾向的教育实践经验

(一)从认知指针时钟到感知时间流动

1. 了解指针时钟构成,初步认识时钟

在益智区,我们投放了一组“摆时钟”的游戏材料,包括:一框数字木片(1-15)、一筐长短不一的木枝、一个时钟模型,启发幼儿通过自主摆时钟建立对指针时钟的认知经验。在观察与对话中发现幼儿对“指针时钟上有多少个数字”、“数字的摆放规律”‘时针、分针、秒针存在认知’经验存在差异,对整点没有概念。

为此,教师在游戏后借助分享交流差异资源的分享,建立起幼儿对指针时钟的初步印象;通过集体活动《指针时钟》的开展进一步丰富幼儿对于指针时钟构成的认知;并创设《时钟秀》的活动,鼓励幼儿自主通过多元方式,如绘画黏土自然材料等表达表现对时钟的理解。

 

2. 感知指针间的关系,发现时间秘密

在《拨整点》的活动,幼儿进一步理解了时针和分针的关系,即:(1)分针转动一圈,时针走一个数字;(2)分针指向 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同时也初步感受到了时间的流动性。为拓展幼儿经验,教师在区域游戏中投放了拨整点的游戏材料,并在故事盒子时间盒中增加整点图卡,便于幼儿进一步在操作中巩固经验。

3. 体验一分钟的长短,萌发珍惜时间

豪豪的一句“我知道还有秒针,一分钟就是 60 秒。”引发了幼儿对于一分钟的讨论。贝贝认为 “一分钟是 100 秒,不是 60 秒”;来来觉得 “一分钟很长”;一心则说 “一分钟很短,数十个数就没了”;俊俊、悦悦则从一分钟能做的事情的角度表达了自己对一分钟长短的不同看法。

为帮助幼儿明确一分钟的具体时长,我们引入指针时钟和计时器,通过投屏直观让幼儿观察秒针转动一圈代表一分钟的现象,并通过计时器倒数的体验,直观感受一分钟时间长度;引入《金老爷买钟》绘本,以有趣的故事,在上楼下楼时间变化的有趣发现中帮助幼儿建立一分钟的时间概念,初步感知一分钟的快慢——时间不等人。在“一分钟挑战”的创设下,引导幼儿进一步发 分钟的秘密,比如说有的小朋友一开始觉得自己一定能够将雪花片全部夹完,结果只有 27 个,比如有的在玩的过程中 转头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了一句话,再回神发现计时器响了!也是在这种冲突中进一步感知了时间在流动,游戏要专心,要珍惜时间情感的萌芽!

4. 重构一日生活流程图,建立时序(距)概念

随后,我们开展了《我们的一日生活》(幼儿园)的回顾活 晨间来园到离园之间的活动顺序,建立先后的时序概念。在集体交流中明确 个活动的始末时点, 的活动特别调整了班级原先数字时钟的记录,帮助幼儿清晰把握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的时间节点和持续时长, 有助于幼儿建立对一日安排与时间管理的初步感知,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责任感。

在拓展支持方面,在阅读区增加了《慌张先生》绘本,引导幼儿根据时序讲述故事内容,加深对时点、时序、时距的理解。同时增加“先、然后、再”等关联词“词卡”,将其与时间融合,进一步引导关注时序规律。

(二)在一日生活中发展时间管理倾向

1. 优化晨间签到模式,进一步强化时间认知经

本学期初,我们将个体签到的形式调整了成了集体盖高楼的形式。顾名思义,就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从下往上进行签到,引导幼儿观察时间的先后以及变化。同时,增加了不同时间段颜色的区分,在直观的颜色变化中感知自己来园的早晚,寻找原因并努力调整。

在认识指针时钟前,签到以数字时钟为参考进行统计;在认识时钟后,我们增加了指针时钟作为参考。观察发现绝大多数幼儿能够较快地反映出整点(但是 8 点整就那么一分钟呀!),对于其他时间大多数幼儿是需要点数或者加法等方式进行计算,所需时间较长;个别幼儿目前还存在困难,在不引导下不能独立完成读数。为此,我们在提供了支架的基础上还是保留了电子时钟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也可以根据现实排队情况灵活选择观察哪个时钟。

在此签到模式下,幼儿对于时间的走动、早晚是有比较直观的感知,在颜色引导下能关注到自身与准时来园之间的关系,

2. 制定每日游戏计划,调动时间监控观和效能感

 

以区域游戏为例,每日离园前,幼儿在日记本中回顾今日游戏情况,并进行第二日的游戏计划制定。通过持续观察发现:

(1)在喝完牛奶后再寻找区域的幼儿人数减少,绝大多数都能快速进入区域。(2)持续完成前一天未完成作品的幼儿人数增加,直至作品完成。(3)有目的选择自己自己不常玩的游戏的人数增加,体验感更加丰富。(4)但也有幼儿仍然会出现无法按照计划游戏的幼儿。主要表现为玩不到自己想玩的游戏,需要重新选择;或者制定的计划当日无法完成。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给与了以下支持:

保障计划的时间:每日留出放学前的5-10 分钟满足幼儿自主计划的时间,为第二日的游戏提供选区保障

共性问题共讨论:针对多人出现且频率较高的问题,采取集体分享交流的方式寻找原因。如针对“我想玩的游戏已经有人玩了”,幼儿根据不同原因商量出了提前制定2-3 个游戏内容、早点来园、和同伴商量等多种方法。如针对“为什么作品没有完成”发现是计划画的太满超过了自己当下一下子就完成的能力,幼儿就提到了可以增加时间、分开计划和合作,要专心的方式,指向了幼儿的时间监控观和效能感。

个性问题单交流:以“我想玩的游戏已经有人玩了”中早点来园的问题,因人而异可以采用单独沟通的方式,了解背后的原因,进而制定早早来园的计划。——拓展延伸《上学的早上》规划。

通过关键问题启发幼儿思考:如幼儿在制定雪花片计划的时候往往只画一个物体,结合我们刚提到的一些讨论出来的经验,针对个体幼儿,可以通过追问“你打算花多长时间完成?”“每一天完成哪个或哪几个部分?”引导幼儿有计划地对自己能胜任的进行合理的时间分配规划。

开展阶段性回顾:让幼儿对自身每日、每周、每月能够按照计划完成游戏情况进行回顾与评价,在反思中加强时间管理倾向的两大能力。

(三)在家园合作下落实时间管理一致性

1. 营造良好的家庭时间氛围: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时间观念榜样。在家庭中,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时间,做到守时、不拖延。例如,家长每天按时下班回家,按时吃饭、睡觉,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同时,在家中设置时钟等时间工具,让幼儿随时能够看到时间,增强他们对时间的感知。

2. 制定家庭作息时间表:根据幼儿园的作息时间,结合家庭实际情况,幼儿与家长共同制定详细的家庭作息时间表。作息时间表应包括幼儿每天起床、洗漱、吃饭、学习、游戏、睡觉等各个环节的时间安排,并严格按照时间表执行,进而帮助幼儿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提高他们的时间管理能力。

3. 开展家庭时间管理游戏:家长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学习时间管理。例如,开展 “一分钟挑战赛”,让幼儿在一分钟内尝试完成某项任务,如穿衣服、收拾玩具等,让幼儿感受一分钟的时间长度,提高他们珍惜时间的意识。还可以玩 “时间拼图” 游戏,将一天的时间按照不同的活动进行划分,让幼儿通过拼图的方式了解一天的时间安排,培养他们的时间规划能力。

4. 策划家庭周末出游安排:适时放手,让幼儿参与周末家庭出游、一日安排等活动的策划,通过表征、口语录音等方式共同计划、记录。例如,在周末出游前,让幼儿参与选择出游地点、规划出行时间等,充分调动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时间管理积极性和能力。

时间管理能力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幼儿的重复练习,不断经历,不断自我反思优化的过程中去逐渐建立起来的,这对教师、家庭、幼儿都是一大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