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在党的领导
骆安琪
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南宁530006
【摘 要】:中华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始终具有强烈的共同体意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期党民族工作的主线,在对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中不断发挥党统揽全局的核心作用。中国共产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形成,作出了重大的原创性理论贡献。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基础这一主线思路推动了少数民族事业的蓬勃发展,通过大力民族团结,有效保障了各少数民族群体当家做主的基本权益,提高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增强了各族人民的文化认同。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各种方向,在中华民族中形成强烈的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与实现民族团结的牢固思想长城,不断汇聚起各族人民砥砺前行的镑礴伟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字】: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工作
一、中国共产党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是在继承先进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并运用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对民族问题的认识,同时充分融入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内外形势出发不断发展起来的形成了内容丰富、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体系。
(一)中国共产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的提出者
2014年,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意义重大。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概念,强调中国人民有着共同的历史记忆,肩负着共同的历史使命,有着明确的价值目标。所以,各族人民才能紧密团结起来,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十九大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高到指导国家工作的高度。同时进一步强调,要把民族政策落实到社会生活中,还提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团结,凝聚各族人民群众力量,号召各族人民共同投入共筑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作为一种政治话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常出现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报道之中,在全党的大力宣传之下,成为一种社会的共识。
(二)中国共产党赋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丰富的时代内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建了新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权的稳固,使中华民族成为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在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联合印发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这份文件。《意见》就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基本原则等方面的具体战略部署。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与国家团结统一的基础、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二、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显著成效
(一)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也是中国发展的基础。中华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有力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力地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中华各民族紧密团结一体作为的发展路线,强化各族人民对党中央主要政策的认同,有力推动了党的各项政策在民族地区的落实,民族地区的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二)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
民族区域自治是各民族有效参与政治的重要手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制度。共产党根据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创造性地制定并成功实施了民族区域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坚持国家主权至上的基本原则之上,保障了各族群众当家作主,为少数民族的发展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各民族权益得到加强,使得各民族自主意识与国家意志相协调,增进各族群众对国家权威的认可。
基于宏观历史的视野和时代发展的总体,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民族问题出现的关键在于民族自主意识能否与国家意识相匹配。因此,从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就积极开展民族工作。从开展民族识别认定工作,再到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一系列民主改革,最后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各民族的基本权利。中国还不断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改革在民族地区工作方式,。保障各民族政治、文化、经济利益,促进民族全面发展。
(三)提高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以发展为主攻方向解决民族问题,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增强民族地区的经济基础,提升各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物质发展作为社会存在,社会存在进行发展,社会意识也跟着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先进的社会意识,对推进民族地区的共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在社会主义中国,中国共产党将确保中华民族均衡发展、共同繁荣。中华共同体是政治共同体同时也是经济共同体。民族地区经济的稳步快速发展,有赖于经济共同体成员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也与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共同发展密不可分。通过发展经济,物质基础极大丰富。发展消除了社会结构分化和社会心理异化,为实现各民族共同价值创造了物质基础。同时,还要注重调整产业结构,了解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产生最大价值。此外,还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不断提高自主发展能力,推动和加强民族特色产业发展、民族文化建设、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推广。在此背景下劳动力需求增加,就业压力得到缓解。推进供给侧结构调整,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四)增强了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要在各族群众中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同时,我们也鼓励各民族文化在传承和弘扬的基础上创新,塑造中华文化的良好形象,提高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党和国家充分的关注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并特别强调各级各部门都要搞好少数民族文化宣传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各民族文化都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并通过长期历史沉淀,各自建立了富有本民族特点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群。党和国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尊重和保护各民族文化遗产及有计划和有组织的寻找、发现和营救各民族文化遗产的行动,为各民族文化传承提供平台和人才保障。党和国家尊重和照顾各民族文化差异,追求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求同存异,坚持取长补短的思想,促进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学习和融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了在增强文化认同的过程中,要准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这是增进共同性与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两大基本问题。各民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早已融入中华文化,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融合。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关系中的支柱,只有发展中华文化,才能更好地发展每一个民族文化。要引导各族群众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的错误观念,树立真正的对中华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至于各民族意识和中华共同体意识,要正确认识两者的关系,即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就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要把中华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各族群众都必须努力实现这一共同利益而奋斗。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
(一)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国家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安全保证。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总结和运用党的百年来民族工作经验,深化各族人民对党的认识,是稳步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认识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为有效开展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在人。
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关键是拥护党的领导,保证民族工作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9年民族团结进步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民族工作要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要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全国劳动大会上再次强调,民族工作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领导,全面落实党的领导,也就是说,民族工作必须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开展。此外,在民族地区要构建培养一批明辨是非、态度坚定、立场坚定、热爱群众的少数民族干部,真诚为人民服务,致力于本地区的发展。
(二)坚持因地制宜开展民族工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持各民族地区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取不同政策措施。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要求,从民族地区发展大局出发,立足我国各族人民的发展实际,继承和弘扬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有关民族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创造的优良传统,同时创新工作方式,使民族地区政策必须适应新时代的潮流,让不同民族政策深入人心。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工作主题,
民族工作由中央财政支持、发达地区对口支援以及增强各民族内生实力三者相结合进行实践。对于民族工作的开展,不应该只是尝试改进改善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也要帮助公民实现更高的生活质量。更需要在少数民族地区普及科学文化教育,继续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持续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自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的流动性逐渐增强,广泛分散在不同城市,不同民族人口交叉融合社区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民族融合。还有一些少数民族跨越国界,走向世界舞台。
各族人民在共同努力中不断融合、综合起来,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点日益增多,但各民族之间的风俗习惯仍存在根深蒂固的差异。因此,合理平衡民族间的共性与差异性是促进不同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最重要因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其目的绝不是完全消除民族差异,而是推进构建中国人民“多元一体”的理想境界。多样性是对民族文化多元性的包容,正是源于多元的各民族文化,有了这些文化的存在,中华文化才能呈现博大精深的视野。一体意味着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各民族相互离不开,无法改变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的事实。
(四)不断完善民族工作的法治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通过不断创新改进,解决民族问题的能力显着提高。然而,现行国家民族事务管理、治理体系还存在短板,必须加快推进改革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党领导的民族工作新模式,推动民族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提高我国民族事务管理现代化水平,必须坚持依法管理民族事务,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途径。用法律维护国家统一,提高各族人民的法制意识,我国依法治国战略是在解决民族问题和民族矛盾的过程中不断推进中必须体现的原则。我国依法治国方略,是解决民族问题和矛盾过程中必须体现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会议上强调,在治理民族事务过程中们必须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基本原则,全面实行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用法律制度保障各族群众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同时解决民族问题需也需要全面落实我国法律法规,健全法制,依法保护各民族权益,坚持依法人人平等的原则。要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不断完善民族工作法律制度,形成适合各民族发展的法律体系。此外,还需要进一步拓展法制宣传教育,应当使各族人民了解法律、了解法律,形成一定程度的法律思维和法律意识。
四、结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历史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把民族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发表了多次重要讲话,这些讲话共同构成了重要的关于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提法的论述。这些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的论述非常的深刻而广泛,对民族工作的有效开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其进行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起点和归宿就是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挖掘我国民族治理的传统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构建共商共治共享的嵌入式民族社区。今后,我们将根据中国历史经验,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全面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少数民族生活保障各族人民的物质基础,共同建设中国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不断完善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民族团结的生命线。在这一个系统的铸造过程中,坚持党的领导起到至关重要,统揽全局的作用。
作者简介:
骆安琪(1998—10),女,壮族,广西南宁,硕士研究生,中华民族学,广西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