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国有企业软实力建设探索
李生栋 李文俊 赵涛 刘正坤 李玲美通讯作者
云南省烟草公司曲靖市公司 云南省曲靖市 655000
引言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国有企业的竞争已从单纯的规模与技术比拼,转向以文化、品牌、价值观为核心的软实力较量。软实力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市场影响力与社会认同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哲学智慧、道德规范与经营理念,为国有企业软实力建设提供了独特的文化密码。将传统文化基因融入企业发展战略,不仅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担当,更是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文明进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涵盖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三大核心维度。其精髓在于强调人与自然、社会、个体的和谐统一,为现代企业治理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2 国有企业软实力的构成要素
国有企业软实力由文化凝聚力、品牌影响力、社会责任力、创新驱动力四大要素构成。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 传统文化对国有企业软实力的赋能逻辑
3.1 以文化内核凝聚企业共识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有助于提升国有企业文化的品位和层次,为企业发展注入灵魂 [1]。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为国有企业平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提供指引。例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思想,可转化为企业诚信经营的准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能强化员工的使命担当。
3.2 以文化符号提升市场认同
传统文化元素可成为品牌差异化的核心资源。烟草行业通过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如将江南水乡的婉约、西北大漠的雄浑融入产品设计,打造文化 IP
3.3 以文化智慧突破发展瓶颈
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为企业创新提供方法论支持。“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启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平衡风险与收益;“革故鼎新”的变革思想推动企业打破路径依赖。某烟草一些企业借鉴传统中医药“君臣佐使”的配伍理念,优化烟叶配方,研发出低危害、高香气的新型产品,引领行业技术升级。
4 传统文化赋能国有企业软实力的实践路径
4.1 构建文化浸润型组织生态
制度设计方面,将“以人为本”理念转化为员工关怀机制,建立师徒制传承体系,促进知识共享;运用“礼法合治”思想,完善规章制度与道德规范并行的管理模式。决策机制方面,引入“集思广益”的传统智慧,搭建跨部门研讨平台,避免“一言堂”决策;借鉴“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建立风险预警与应急响应机制。
4.2 打造文化叙事型产品矩阵
符号转化上,提取传统纹样、吉祥意象进行现代化设计,形成品牌视觉识别系统;运用诗词、典故创作广告语,增强情感共鸣。场景营销上举办“传统文化体验日”,结合茶道、香道等传统仪式推广产品;开发文创联名款,如与故宫文创合作推出限量礼盒,提升品牌文化价值。
4.3 践行文化担当型发展模式
传承“耕读传家”理念,在烟叶种植基地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帮助农民增收;设立非遗工坊,扶持传统手工艺发展。遵循“天人合一”思想,建设绿色工厂,采用清洁能源与循环生产技术;开展“植绿护绿”公益活动,修复烟草种植区植烟土壤生态环境。
5 挑战与对策
5.1 主要挑战
5.1.1 文化认知碎片化与表层化
部分国有企业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停留在符号层面,将传统文化简单等同于古建筑、传统服饰等视觉元素的堆砌,或仅在节庆活动中融入舞龙舞狮、书法绘画等形式化内容。未能深入挖掘“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等思想的哲学内核,导致文化赋能浮于表面,无法与企业战略、管理实践形成深度联动。
5.1.2 传统与现代管理理念的价值冲突
统文化中的“人情社会”思维与现代企业强调的制度刚性存在潜在矛盾。例如,“和为贵”的思想可能导致企业在处理绩效考评、奖惩机制时碍于情面而弱化规则执行;“长幼有序”的传统观念可能影响扁平化管理模式的推行,阻碍创新思维的碰撞。此外,传统文化中“重经验轻创新”的倾向,与现代企业追求快速迭代、突破式创新的需求形成张力。
5.1.3 文化落地缺乏系统性与持续性
许多企业在传统文化赋能实践中存在“运动式”推进现象,未能将文化融入企业日常运营的长效机制。例如,仅在企业文化手册中加入传统文化表述,但未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考核指标、激励机制或业务流程。同时,缺乏对文化落地效果的量化评估体系,难以判断传统文化赋能对企业软实力提升的实际贡献。
5.1.4 员工参与度与认同感不足
年轻一代员工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差异较大,部分员工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职场脱节,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此外,企业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多采用单向灌输式教育,缺乏互动性与趣味性,导致文化理念难以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5.2 解决策略
5.2.1 构建专业化文化解码与转化机制
邀请文化学者、企业管理专家、市场营销人员组成联合团队,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性梳理,提炼与企业发展相契合的核心价值。开发文化转化工具包,编制《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融合指南》,明确不同文化理念在战略制定、流程优化、品牌塑造等场景中的应用场景与操作规范,避免文化元素的随意嫁接。
5.2.2 创新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管理模式
建立“刚柔并济”的制度体系,在坚守现代企业制度底线的基础上,融入传统文化中的柔性管理智慧。设立“文化仲裁委员会”,调解制度执行中的人情矛盾。推行“双轨制”创新机制,一方面鼓励员工基于传统文化进行渐进式创新,另一方面设立独立创新部门探索颠覆性技术,平衡传承与突破的关系。
5.2.3 打造全链条文化落地体系
构建“战略 - 制度 - 行为”闭环,将传统文化理念分解为具体战略目标,再转化为管理制度,最终通过员工行为落地。建立文化效果评估模型,运用平衡计分卡工具,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设置文化指标,定期开展量化评估与动态优化。
5.2.4 提升员工文化参与感与认同感
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创新文化传播形式,利用短视频、VR 技术、互动 H5 等数字化手段,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培育文化“种子员工”,选拔对传统文化有热情的员工组建文化宣讲团,通过内部案例分享、经验交流等方式,带动全员参与。同时,设立“文化创新奖”,对在文化落地中表现突出的个人或团队给予奖励。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有企业软实力建设的“文化芯片”。在新时代背景下,国有企业应主动肩负文化传承使命,将传统文化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能,实现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向赋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文化新活力。
参考文献
[1] 贾月 , 黄欣 . 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促进国有企业文化发展 [J], 河北企业 .2023(12):144-148.
[2] 徐璐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新路径——以中建党校创作中华传统廿四节气文化海报为例[J], 现代国企研究.2025(03):9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