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育对初中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作用
秦焕峰
壶关县教育局 047300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初中生法律意识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分析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内涵与特点,结合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文章阐述了道德与法治教育如何有效提升初中生的法律意识,以及这种提升对于初中生未来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育;初中生;法律意识
引言:在当今法治社会中,法律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道德与法治教育来加强他们的法律意识,不仅有助于其个人成长,也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内涵及其对初中生法律意识的影响
(一)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与目标
道德教育在初中阶段,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这涵盖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诚信、友善、敬业等。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事例,像同学间的互助行为、诚实守信完成作业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道德的含义与价值。实践意义在于,当学生将道德准则内化于心,便能在人际交往中和谐相处,在社会生活中展现出良好的道德风貌,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法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其认知发展规律。教育方法丰富多样,如通过案例教学,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法律案例,像校园欺凌事件所涉及的法律问题,让学生直观感受法律在生活中的应用。运用多媒体资源,播放法治宣传视频,展示法律的威严与公正,使学生对法治有更深刻的认知,从而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与法律素养。
(二)初中生法律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念、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对于初中生而言,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至关重要。它能帮助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明辨是非对错,知晓行为的边界,避免因无知而触犯法律。
初中生法律意识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点。随着年龄增长与知识储备增加,其对法律的理解从最初的模糊认知,逐渐向深入探究转变。在初中低年级阶段,学生多从简单的法律条文和案例中获取法律知识,对法律的认知较为表面;到了高年级,他们开始思考法律背后的逻辑与价值,能够结合社会现象对法律进行分析,法律意识不断深化,且更具批判性思维。
(三)道德与法治教育对初中生法律意识的具体影响
道德与法治教育有助于增强初中生的法律认知与理解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法律条文进行详细解读,结合生活实例,将抽象的法律知识具象化。例如在讲解未成年人保护法时,列举校园内外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真实案例,分析其中涉及的法律条款,让学生清晰了解法律对自身权益的保护范围与方式,从而加深对法律的理解与认知。
通过持续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初中生能够逐渐培养起遵法守法的行为习惯。教育过程中,强调法律的权威性与不可侵犯性,让学生明白遵守法律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学校开展的法治主题活动,如法治手抄报比赛、法治演讲等,强化学生对法律的敬畏之心,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从点滴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守法习惯。
道德与法治教育还能提升初中生运用法律保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法律是最有力的武器。通过模拟维权场景,让学生参与其中,学会如何运用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如遭遇网络诈骗时应如何收集证据、向公安机关报案等,使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维权意识与能力,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初中生法律意识培养中的实践策略
(一)创新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在法律意识培养中具有显著成效。教师精心挑选贴合初中生生活实际的法律案例,像校园内的财物失窃事件、网络社交中的侵权行为等。在课堂上,教师详细讲述案例细节,引导学生思考案例中涉及的法律问题。以校园欺凌案例为例,教师呈现欺凌者的行为表现、受害者的遭遇以及事件处理结果,让学生分析欺凌行为违反了哪些法律法规,如《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关于侵犯他人人身权利的相关规定。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剖析,深入理解法律条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对法律的感性认识,提升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的教学尝试,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法律的力量。教师创设真实的法律情境,如模拟商场购物纠纷场景。学生分别扮演消费者、商家、市场监管人员等角色。在模拟过程中,“消费者”发现购买的商品存在质量问题,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与“商家”进行协商,若协商无果,“市场监管人员”介入调解。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不仅熟悉了消费者维权的流程与相关法律依据,还深刻体会到法律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中的重要作用,强化法律意识。
(二)开展多样化的法治实践活动
模拟法庭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为学生搭建了亲身体验法律程序的平台。学校精心布置模拟法庭场地,学生分别担任法官、检察官、律师、当事人等角色。在模拟审判过程中,学生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案件审理,从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到最后宣判。例如在模拟未成年人盗窃案件庭审时,学生深入研究相关法律条文,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量刑标准与特殊处理方式。通过模拟法庭活动,学生对法律程序有了直观认识,感受到法律的严谨与公正,增强对法律的敬畏之心。
法律知识竞赛与辩论赛的举办,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教师围绕宪法、民法等重点法律知识,设计竞赛题目,涵盖选择题、案例分析题等多种题型。在竞赛中,学生为取得好成绩,主动学习法律知识,拓宽法律知识面。辩论赛则设置具有争议性的法律话题,如“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财产是否应受法律保护”。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析观点,在辩论中深入探讨法律问题,锻炼逻辑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深化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三)家校合作,共同营造法治教育环境
家长在法治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肩负着沉重的责任。作为孩子的引路人,家长必须首先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严格遵守法律法规,通过自身行为为孩子塑造良好的法治示范。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深入关注并加强对孩子的法治教育。例如,他们可以引导孩子认识并遵守交通规则,教育孩子尊重和保护他人的隐私。当家庭中出现涉及法律的问题,如邻里之间的纠纷时,家长应和孩子一起探讨合理的解决方案,并向孩子普及相关的法律知识。通过这种方式,家长不仅能够帮助孩子增强法律意识,还能让孩子学会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法律知识,理智应对各种法律问题。
家校联动机制的建立与实施,强化法治教育效果。学校定期举办家长法治教育讲座,邀请法律专家为家长普及法律知识,提升家长法治教育能力。同时,学校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反馈学生在校内外的法治表现。例如,学校组织法治实践活动后,家长与孩子交流活动感受,进一步巩固孩子的法律认知。通过家校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法治教育网络,共同为初中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营造良好环境。
结语: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培养初中生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实践活动以及家校合作,可以有效提升初中生的法律意识,为其未来的社会参与和法治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教育不仅关乎个体的成长,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阳钧.新媒体环境下初中生道德与法治素养培养策略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13):202-204.
[2]由秀文.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J].知识窗(教师版),2021,(04):122.
[3]宗明卓.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素养的探究[J].启迪与智慧(中),2021,(0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