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牧骑在新时代文化传承中的创新路径研究
乌日娜
乌拉特中旗乌兰牧骑
引言:
乌兰牧骑诞生于 1957 年,是在党的文艺政策指引下,由内蒙古草原地区率先组建的一种文艺演出与服务形式,其特色在于“哪里有牧民,乌兰牧骑就演到哪里”,成为我国文化工作贴近群众、扎根基层的典范。乌兰牧骑作为传统与现实交汇的窗口,面临时代需求的新转型与表达内容的新拓展。如何在守正的基础上求新、在传承的同时创新,成为乌兰牧骑发展必须面对的命题。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乌兰牧骑在新时代文化传承中可能的创新路径,结合当前文艺政策导向、群众文化需求及技术手段发展,探索其实践与理论的融合点,提出具有现实可行性的对策建议。
一、乌兰牧骑的历史价值与新时代文化使命的转化要求
乌兰牧骑承载着将文艺送到边疆、服务到基层的历史使命,其表演内容以民族歌舞、马头琴、说唱、短剧等为主,深受广大牧民欢迎。其在推动民族地区文化普及、增强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方面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随着新时代社会结构的变化、信息传播方式的升级、群众文化层次的多元化发展,传统文艺表演在内容题材、传播路径、受众反馈机制上遭遇挑战。新时代的乌兰牧骑,不再只是简单的“送文艺下乡”,而是承担着文化引导、精神塑造、文明推广等更深层次的社会功能。其文化使命从“传承民族文化”转向“促进文化融合”,从“传播政策”转向“构建共同体意识”,从“文化服务”转向“文化共创”,要求其在内容策划、演出形式、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调整与提升。
二、内容创新:传统与现实题材的融合与转化
内容创作是乌兰牧骑生命力的源泉。传统节目虽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韵味,但如果长期停留于旧题材、旧样式,容易与当代观众尤其是年轻群体产生距离。因此,内容的更新不仅要在形式上做减法,还要在思想性、观念性与现实关切上做加法。新时代乌兰牧骑应深入挖掘民族文化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材,如草原生态保护、民族团结故事、移风易俗典型事例等,将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与现代舞台语汇相结合,探索说唱剧、情景再现剧等形式。通过将现实题材与本土语言艺术形式融合,用讲故事的方式传播政策、倡导文明、弘扬主旋律,使作品既能感动人心、启发思考,又能为大众所接受。此外,应注重作品的思想深度和精神高度,推动从“表演型”向“思政型”“引领型”文艺的提升,在传承中注入时代元素,在创新中保持文化根基。
三、传播路径创新:数字化转型与媒体融合发展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信息获取方式和文艺消费模式发生根本转变。过去依靠人力骑马巡演的方式已难以满足现代社会高频次、快节奏、多渠道的信息需求。因此,乌兰牧骑必须主动适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构建“线上 + 线下”“演出 + 传播”的双向互动传播新格局。一方面,借助微信视频号、抖音、快手、B 站等新媒体平台,建立官方账号发布节目短视频、排练花絮、文化知识普及等内容,提升群众的参与感和认同感。另一方面,可通过直播平台实现远程演出,解决偏远地区群众观看难、参与少的问题。同时探索“数字乌兰牧骑”建设,借助 VR/AR 技术记录表演场景,建设数字档案库与文化资源库,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文化传播效能最大化。新媒体传播不仅是传播技术的转型,更是文化表达形式的升级,应借此契机构建乌兰牧骑文化品牌的新形象和广域影响力。
四、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引育机制与激励保障机制并重
乌兰牧骑的核心是人,人才是其文化生产力的根本保障。然而当前部分乌兰牧骑队伍中存在人才流失严重、年轻演员培养断层、专业能力提升难度大等问题,影响了其可持续发展。为破解这一困境,需在人才引育机制与制度激励机制上双向发力。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高校中设立“民族文艺专项招生计划”或“乌兰牧骑后备人才培养班”,建立与职业艺术院校之间的定向合作,培养既懂艺术又了解牧区文化的综合型人才。二是建立系统的培训机制,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剧本创作指导、舞台技术实践、传统文化研修等课程,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作能力。三是完善待遇保障制度,通过编制管理优化、绩效考核与奖励机制、晋升通道制度化等措施,增强演员队伍的归属感与使命感,激发其文化服务的内生动力。只有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文艺队伍,乌兰牧骑才能在新时代不断焕发新活力。
五、体制机制创新:资源整合与合作共建模式探索
在文化大系统不断融合的今天,乌兰牧骑不应再局限于单一的演出体定位,而应转向综合文化服务平台的角色,其发展模式也应从“单打独斗”转向“多元协同”。在机制层面,应鼓励跨地区协作与资源共建,可探索“联盟化发展”模式,由不同地区乌兰牧骑组成区域联合体,实现节目资源共享、巡演协同安排、人员交流互派等。在管理机制上可借鉴“剧团 + 剧社 + 志愿服务”的复合型架构,引入公益组织、乡村文化志愿者、青年学生群体等多种力量,形成多层级、网络化、分布式的基层文化服务体系。在运营机制上,可通过与文旅融合发展,打造“文艺演出 + 旅游体验 + 非遗展示”的复合型活动,激发市场活力,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有机统一。同时通过与主流媒体、文化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的深度合作,推动乌兰牧骑实现内容产品化、服务项目化、传播品牌化,为其注入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六、结论:
乌兰牧骑作为我国民族文化传承与文艺服务的独特形态,其历史贡献值得高度肯定,而新时代对其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更广视野。本文从内容创新、传播路径、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改革等角度系统探讨了其转型升级的可行路径,认为乌兰牧骑要在新时代继续发挥文化服务与精神引领的重要作用,必须守正创新、融合发展,构建具有草原文化特色与现代传播能力并重的新型文化传承体系。未来,需在国家政策引导、各级政府支持及社会各界协同努力下,推动乌兰牧骑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使其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桥梁纽带与精神高地,谱写新时代文艺服务人民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楚歌. 传统舞蹈参与社区公共文化治理——以安代舞的实践考察为例 [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24,(06):82-91.
[2] 郭晓勇. 高职学报服务地方文化建设路径探究——以包头职业技术学院“两刊”为例 [J]. 鹿城学刊 ,2024,36(04):24-26.
[3] 张靖爽 . 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家门口的“欢乐圈”[N]. 乌海日报 ,2024-12-23(006).DOI:10.28819/n.cnki.nwhbr.2024.002149.
[4] 第六篇各大媒体关于 2024 北京文化论坛的报道与评论“北京文化论坛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J]. 文明 ,2024,(12):338-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