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类发展生态学视角下幼儿入园教育环境的转变

作者

冯轲

昆山高新区阳澄湖科技园幼儿园 215300

摘 要 幼儿入园是幼儿适应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入园适应良好,不论是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还是家长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在这一时期教育环境的转变是幼儿需要克服的第一关。而关于教育环境,人类发展生态学则具有独特的主张,它以整体的、系统的、交互的原则看待环境的转变,将教育环境置于更广阔的背景之中。因此,笔者尝试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关注幼儿入园这一特殊时期,以人类发展生态学为理论视角探讨幼儿入园教育环境的转变及其教育启示。

一、基于人类发展生态学的幼儿环境嵌套系统

人类发展生态学将生态环境视为一种重叠结构,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由内而外一个套着一个,最内层是微观系统,第二层是中间系统,第三层是外层系统,而处在最外层的是宏观系统。

微观系统主要是指“发展中的个体在特定客观环境中所体验到的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范型”[1],在幼儿入园教育环境的转变过程中,主要是由幼儿、教师以及家长所构成的同心圆系统,这一系统是与幼儿的活动频率以及密切程度最高的一个系统,因此,该系统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在家庭的教养方式上,存在着权威性、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四种类型,在师生交往中,则存在着俯视式、平视式和仰视式;中间系统是指“由发展中的个体积极参与的两个或多个直接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就幼儿来说,主要包括家庭、幼儿园和社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人类发展生态学的理论来看,中间系统中各微观系统间的互动质量越高,促进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外层系统是指“发展中的个体不直接主动参与的个体环境,但是这个环境中的事件却与幼儿直接参与的环境中的事件发生着相互影响”,主要包括父母的工作,幼儿园环境及其管理机制等,在这一系统中,相关环境虽然没有直接影响到幼儿,却深深的影响着与幼儿直接互动且关系密切的人,以通过他们间接影响幼儿。

二、人类发展生态学视野下解析儿童入园教育环境的转变

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是美国当代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并将其界定为“是对不断成长的有机体与其所处的环境之间相互适应过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且有机体与其所处的环境之间相互适应过程受各种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些环境赖以生存的更大的环境的影响”[2],该理论主要研究儿童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一)微观系统分析:直接作用于儿童的系统

布朗芬布伦纳指出,微观系统是指“生活于一个具有特殊的物理和物质特征的特定背景中的发展中个体所体验到的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的模式”。即活动、角色、人际关系为这一系统中的三个要素,而体现在幼儿身上,则主要有三种典型的微观系统:学校、家庭和同伴群体。

1、角色

布朗芬布伦纳在人类发展生态学中提出了“生态变迁”,这一概念是指当角色、环境或两者均发生改变时,个体在生态环境中的位置也随之改变。幼儿从家庭走进幼儿园,环境发生了变化,随之而来个体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在这一生态变迁过程中,环境的变化引起了角色的变化,对个体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这对幼儿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刚入园的幼儿大致在3、4岁,从家庭走入幼儿园中,开始尝试融入到班级这个集体中,角色的转变是毋庸置疑的,他们从家中的宠儿成为班集体中的一份子、从家中的唯我独尊到班级中的平等友爱,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入园前的亲子关系、家庭的教养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专制型家庭的孩子胆怯、孤僻、依赖性强,缺乏安全感,新入园后出现较多的焦虑、退缩等负面情绪和行为;溺爱型家庭的孩子多自我为中心、任性、心理承受能力差,入园后亟需教师的爱与关注,一旦其需要没有得到及时满足,则会焦虑不安、甚至大哭大闹,很长时间无法适应幼儿园生活;权威家庭的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前基本学会穿脱衣服、独立就餐等生活常规,并很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完成角色的转变。

2、关系

幼儿进入幼儿园中除了角色的转变之外,还有关系的转变,在入园之前,幼儿主要是在家庭中处理亲子关系,而进入幼儿园中,则又出现了一种的新的关系——师幼关系,在幼儿园中,师幼关系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前儿童社会化进程的速度以及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强化与稳定,在师幼互动中,良好的关系使得学前儿童乐于接受教师所施加的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反之则不然,国外的研究表明,亲密型的师生关系与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有较高的相关;冲突型、依赖型师生关系与儿童的反社会行为有较高的相关。[3]

3、活动

活动是人类发展生态学微观系统中的第三个要素,在入园之前,幼儿的活动主要集中于与父母家人的互动,而在入园之后,活动变得丰富多样,除了家人,教师之外,还有一个影响幼儿活动的主要因素便是同伴,在幼儿园中,幼儿的活动大多数是与同伴一起进行的,这也是幼儿入园之后,教育环境的转变的一大特点,而同伴关系对幼儿的发展以及融入新的环境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现有的研究表明,同伴关系对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在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习得与强化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同龄人的教育影响,而来自于成人的影响仅占一小部分,幼儿在入园之前最初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意识发展,再通过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至“去自我中心化”,进入社会自我的时期。

(二)中间系统:儿童发展背景之间发生的联系和过程

中间系统是连接微观系统中各个环节的枢纽,对于学前儿童而言,在微观系统中主要与家庭,幼儿园以及社区三者相互影响,而中间系统则起着联系三者的枢纽作用,这一系统可以是具体的物化形式,但更多的体现为抽象形式,幼儿在入园后,体现在中间系统最为直接的教育环境转变就是教育理念,如果在幼儿入园之前,家庭中的教育理念与幼儿园中的教育理念不一致,那么就可能导致学前儿童在入园适应过程中产生矛盾心理,不利于亲社会行为的习得与稳固,比如说学前儿童在园5天所学到的社会行为规范与周末在家2天家长的教育理念出现冲突,是的幼儿初步习得的社会行为未能及时强化而消退[4]。中间系统连接着微观系统中的各个环节,保证教育理念、行为的连贯性与一致性,形成学前儿童入园后良好行为的培养,发挥教育合力的作用。

(三)外层系统:间接作用于儿童的系统

外层系统是指不直接作用于学前儿童,但却对他们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例如父母的工作场所、家庭生活条件、各种视听传媒等。学前儿童虽然不直接参与外层系统,但是在幼儿入园这一环境转变时期,某些因素会渗透在成人和儿童的相互作用中。如由于父母的工作性质和工作时间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幼儿入园时环境的转变,减少了亲子互动的时间甚至父母无暇顾及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这不仅不利于儿童入园的过渡还会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结语

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是发展心理学的前沿理论之一,强调个体的发展是在统一的生态系统中与各子系统相互作用实现的,该理论的每一个系统都对学前儿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但笨呀疚中提出的几点启示,仅涉及到各系统的某一部分,未能通合为一个整体,。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对该理论中蕴含的丰富教育思想进行钻研、领悟,并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Bronfenbrenner.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9,26.288.22.25.25.27.

[2]朱家雄.生态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