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对提升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探讨

作者

何小杰 马玉

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中共吉林市委

吉林省中华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课题《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职院校依法治校法治体系构建研究——以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24GGZ004)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特别是新质生产力的崛起,传统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产业和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高职院校必须顺应这一趋势,探索出一条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教育改革路径。产教融合作为推动高职院校转型升级的关键举措,已经成为提升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在分析产教融合与新质生产力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探讨了产教融合模式对提升新质生产力的作用,并进一步提出了提升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模式效果的路径。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高职院校更好地对接产业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 产教融合;新质生产力;高职院校;模式;路径

一、产教融合与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联系

新质生产力是指在科技创新推动下,生产要素的结构与配置发生变革,资源利用效率得到大幅提升,产业形态趋向高效、智能和绿色发展的一种生产力形态。新质生产力的崛起不仅改变了产业发展方向,也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质生产力强调科技创新、跨学科融合和产业深度转型,要求人才具备创新能力和跨领域的技术应用能力。因此,高职院校要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必须加快产教融合,确保教育内容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培养能够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产教融合,作为产学研合作的基础,是通过整合企业、行业与教育资源,推动教育模式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的一种机制。具体而言,产教融合不仅注重产业需求对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还要求通过共享资源、合作共建等方式,将企业的前沿技术和行业标准引入教育体系,从而使得高职院校的教育内容更贴近市场需求,培养出既具备理论知识,又拥有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产教融合与新质生产力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新质生产力要求教育体系要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为产教融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产教融合能够促进企业与教育的紧密联系,使企业的技术需求和发展趋势能够及时反馈到教育内容的设置中,从而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产业技术的适应性。因此,产教融合模式是提升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它不仅能够满足产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还能够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二、产教融合模式对新质生产力的提升作用

1.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产业需求

产教融合能够有效解决传统高职院校教育模式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传统教育模式大多偏重于课堂教学,缺乏与行业需求的紧密结合,导致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经验,毕业后无法迅速适应行业的快速变化。而产教融合通过校企合作,将企业的生产技术、运营模式和技术需求引入课程体系,使得高职院校在教育过程中能够实时跟进最新的行业趋势与技术动态。例如,企业的技术专员可参与课程开发,提供专业性强且贴近市场的教材内容,确保学生在学校阶段便能接触到真实的行业问题和解决方案。产教融合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还帮助他们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从而增强其在快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中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2. 促进科技创新与技术转化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是技术创新。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能够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科研项目和技术研发中,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许多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需要有高素质技术人员的支持,而高职院校能够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和人力资源。学校的教学内容、研究方向和技术培训能够直接对接企业的技术需求,为学生提供了参与行业前沿技术研发的机会。这种产教融合模式不仅能加速技术创新成果的市场化,还能推动学生在创新实践中积累经验。例如,智能制造、大数据应用等领域,企业和学校可以联合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或实验室,推动新技术的共同研发和快速转化。这种合作不仅提升了企业的技术水平,还加速了新技术在产业中的应用,从而为新质生产力的提升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

3.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效益

传统的高职院校教育模式中,学校的资源配置往往无法满足产业需求,尤其是先进的技术设备和行业实践平台较为匮乏。通过产教融合,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先进的实验设备、生产场地和技术平台,从而弥补学校在教育资源上的不足。校企合作共建的实训基地、研发平台以及技术中心,不仅使学生能够在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实操训练,还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教学素材。例如,许多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共建智能制造实验室,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应用,提升其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同时,企业对教育资源的支持也有助于降低学校的教育成本,提高教育效益。

4. 推动产业的升级与转型,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要求产业不断进行结构优化和技术升级。在这一过程中,产教融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产教融合,高职院校能够为企业提供新兴技术领域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推动企业在技术创新、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上的转型升级。例如,在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大数据分析等新兴产业领域,企业急需具备新技术应用能力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联合培养,能够迅速响应行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帮助企业顺利完成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的竞争力。通过深入实施产教融合,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还能够通过人才的培训提升产业的整体生产力,进而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三、提升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对新质生产力作用的路径

1. 加强政策支持与制度创新

产教融合的顺利推进需要政府的积极支持。政策的制定和引导是产教融合得以成功实施的基础。政府应出台鼓励校企合作的政策,推动企业积极参与教育过程,提供资金支持、税收优惠、项目立项等激励措施,为产教融合的实施提供政策保障。此外,政策应该涵盖产教融合的各个环节,包括课程设置、教育内容、师资力量、企业参与等,以确保各方资源能够得到有效配置。与此同时,学校应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建立灵活高效的合作机制,避免由于体制制约导致合作效果的局限性。政府应推动产教融合的法律法规建设,确保校企合作有明确的法律框架和实施路径。

2.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推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

高职院校应通过深化与企业的合作,推动校企双方在技术研发、课程设计、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深度协作。产教融合不仅仅是校企之间的技术合作,还应包括人才的共建、教学内容的共创、科研项目的共研等多方面的合作。学校应主动对接行业发展趋势,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推动学校的教育内容与产业技术的有机结合。此外,校企还应共同建设技术平台和创新基地,推动技术研发成果的转化应用,增强科技创新的实践性和市场化。

3. 提升教师队伍的“双师型”能力

高职院校要有效实施产教融合,必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理论知识,又要具备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因此,院校应通过定期组织教师参与行业实践、技能培训等方式,提升教师的行业应用能力和技术实践能力。教师的“双师型”素质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将最新的行业技术和发展趋势及时传递给学生,确保教育内容与行业需求高度契合。

4. 推动课程体系改革,与产业需求对接

课程体系改革是产教融合的核心。高职院校应根据产业的发展需求,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确保教育内容与行业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同步更新。通过引入项目式学习、产学合作课程、实训课程等多种教学模式,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理论知识,还能通过实际操作增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此外,学校应加强跨学科课程的开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领域的技术应用能力,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对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

5. 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动数字化教育与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教育成为高职院校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高职院校应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建立数字化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资源,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优化教学和管理。通过数字化教育,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数字化课程和虚拟仿真教学工具能够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能够在没有风险的情况下进行实践操作,增强其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结语

新质生产力的崛起对高职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教融合作为推动高职院校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能够显著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服务水平。通过深化产教融合,高职院校不仅能够为社会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还能推动产业技术的升级与转型,促进新质生产力的提升。为实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应不断优化产教融合模式,推动政策支持、校企合作、师资建设和课程改革的全方位创新,从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