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地震作用下桥梁结构非线性响应研究

作者

庄启涛 董洪伟

山东天齐置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引言

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发展,桥梁在城市交通干线、高速公路、铁路等系统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然而,我国幅员辽阔,地震活动频繁,桥梁结构尤其是在高烈度地震区面临极大风险。传统线性静力或等效线性分析方法已难以准确捕捉强震条件下结构的真实响应,导致抗震设计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研究地震作用下桥梁结构的非线性响应机制,明确其在材料非线性、构造细节、支座脱落、基础滑移等多种工况下的变形与破坏模式,对于提高桥梁在地震中的整体性能和生命线工程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数值模拟技术和非线性有限元理论的不断发展,为深入揭示桥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真实行为提供了有力工具。本文旨在系统分析非线性因素对桥梁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抗震设计与加固建议,为实际工程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依据。

一、桥梁结构地震响应的非线性特征及影响因素

在地震作用下,桥梁结构会经历显著的非线性变形,其主要包括材料非线性、几何非线性及边界条件变化引起的结构响应复杂化。材料非线性主要源于混凝土和钢材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应力 - 应变非线性特性,如混凝土开裂、压碎、钢筋屈服甚至断裂等。几何非线性则与构件变形幅度增大有关,尤其是在墩柱、梁体发生大位移或扭转的情况下,更易出现二阶效应和稳定性问题。此外,支座脱落、墩顶滑移、伸缩缝失效等边界条件变化也极大地影响结构响应路径,使系统从整体协调进入非协调、局部破坏的阶段。在实际地震中,桥梁结构通常呈现多种非线性行为的耦合效应,这使得地震响应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

二、有限元模型中非线性分析方法的应用与比较

在现代桥梁抗震研究中,基于有限元分析的非线性动力响应模拟已成为主要手段之一。非线性分析主要分为静力非线性分析(Pushover 分析)与动力非线性时程分析两类。Pushover 方法通过在结构上施加等效静力荷载,模拟结构在地震过程中从弹性阶段过渡到塑性阶段的过程,适用于快速评估结构抗震性能和薄弱环节。而动力时程分析则可直接输入地震波动记录,反映结构在整个地震事件中的真实响应历程,尤其适用于分析结构失稳、塑性铰发展、支座滑移等高度非线性现象。在建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构件的本构关系、连接节点的刚度退化、支座的滑移行为以及阻尼变化等关键因素。

三、结构细部构造对非线性响应的调节作用

桥梁结构的非线性响应不仅与整体构造形式有关,更与细部构造的设计密切相关。例如,墩柱截面形状、钢筋配筋方式、桥墩与盖梁之间的连接节点、支座类型及设置方式、阻尼器与隔震装置的布置等因素,均对地震响应过程中的能量耗散与位移控制具有重要影响。在工程实践中,通过优化节点构造、增加耗能配件和改进结构延性设计等方式,可以有效延缓结构进入塑性阶段,避免脆性破坏的发生。研究表明,桥墩采用强剪弱弯的设计思路有利于控制塑性铰的形成位置,并通过增加箍筋密度或采用高强钢筋提高其抗剪强度和延性。同时,桥梁支座作为连接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的关键构件,其在地震作用下的表现直接影响整体系统的响应状态。传统固定支座和滑动支座往往存在水平约束能力不足的问题,而新型高阻尼橡胶支座、摩擦摆支座等隔震支座在减小地震能量输入、延长结构自振周期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通过合理布置这些装置,可显著降低桥梁在地震中的最大响应值,减轻结构损伤程度。

四、基于性能的桥梁抗震设计理念与策略

随着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逐渐取代传统的构造设计方法,成为地震区桥梁设计的重要方向。该方法强调根据不同地震设防目标和桥梁使用等级,设定对应的性能水平,如小震不损、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并通过非线性分析手段验证结构是否满足这些性能要求。在这一框架下,桥梁设计不仅关注结构的承载力,还重视其延性、变形能力和恢复功能。实际工程中,可将结构划分为关键构件与非关键构件,对关键构件进行增强设计,如加强墩柱塑性区的延性设计,配置足够的横向约束系统等;对非关键构件则可适度容许变形甚至局部破坏,以实现整体结构的延性耗能机制。

五、地震试验与实桥观测数据对非线性理论的验证作用

为验证非线性理论模型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及实桥地震观测数据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桥梁关键构件或结构体系进行等比例缩尺模型试验,可在受控环境下再现地震作用下的非线性行为,揭示塑性区发展、铰接点形成、支座滑移等全过程特征。近年来,大型振动台联合试验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桥梁结构抗震性能评估中,如采用多自由度加载系统模拟多维地震输入,实现桥梁在真实工况下的响应模拟。同时,实桥地震监测系统的发展为理论模型的修正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源。通过在重要桥梁布设加速度计、应变计、位移计等传感器,获取地震事件下桥梁的响应数据,可进一步校核有限元模型的边界条件、材料本构模型以及非线性演化路径,为后续模型精度提升与实际工程推广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

地震作用下桥梁结构的非线性响应是一个高度复杂而多因素耦合的过程,其准确分析对于提高桥梁抗震设计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非线性机理、有限元分析、结构细节、抗震策略及试验验证等多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桥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非线性响应特性,明确了影响结构性能的关键参数与控制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合理引入非线性分析模型,优化结构构造与设计细节,并结合性能化设计理念与先进试验技术,可显著提升桥梁在强震下的延性和安全性。未来应进一步加强跨学科研究,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新兴技术,推动非线性响应理论向实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实现桥梁结构抗震设计的精细化与智能化,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韧性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沈世钊 . 大跨空间结构若干关键理论问题研究 [C]//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空间结构委员会 . 第九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 .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0:10-11-12-13-14-15-16-17-18.

[2] 张爱林 . 基于功能可靠度的结构全寿命设计理论研究综述 [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0,(03):55-58.

[3] 朱东生 , 虞庐松 , 刘世忠 . 不规则桥梁地震动输入主方向的研究 [J]. 兰州铁道学院学报 ,2000,(06):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