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境农旅”
于苏仪 许淑慧 王柏妮
临沂大学
摘要:生态农业旅游面临时空限制、体验单一与文化传播低效等发展瓶颈。本研究提出以VR直播与VR影像为核心的技术赋能路径,构建“实时交互+文化沉浸”双维模型。通过分析证实,VR直播可突破物理空间限制,实现农旅场景动态交互;VR影像通过非线性叙事激活农耕文化价值。
关键词:VR直播;VR影像;生态农业旅游;数字孪生;文化沉浸
在价值诉求日趋多元、体验需求加速分层的现代社会中,生态农业旅游面临空间阻隔、文化感知碎片化与参与动能不足的共性发展瓶颈。传统农旅模式因物理边界限制与情感联结弱化,难以在游客、农户与产业主体间形成价值共识。VR技术凭借其场景复刻的“时空粘合剂”功能与交互赋能的“体验催化剂”特性,为重构多方主体认知协同、激活农旅资源深层价值提供了技术锚点。
本研究聚焦VR技术对农耕文明集体记忆的数字化复现、生态景观的沉浸式延伸以及乡村价值的创新性表达,通过解构其“场景再造—文化活化—价值共创”的作用机制,着力破解农旅融合中的文化传播断层、用户参与惰性等问题,旨在构建虚实共生的农旅体验新范式,推动生态资源保护、文化认同深化与产业效能提升的良性循环,为技术赋能乡村振兴提供普适性路径参考。
一、农旅视域下农业旅游与VR赋能的现实张力与转型
在数字化浪潮与消费升级的双重驱动下,生态农业旅游正经历从“景观消费”向“价值共创”的范式跃迁。当前实践呈现三重矛盾性特征: 空间效能割裂,物理场域的季节性闲置与游客的碎片化需求形成错配,景区年均资源利用率不足40%(中国旅游研究院,2023),造成农业景观的时空价值耗散; 文化体验表层化,75%的农旅项目依赖静态展陈与单向解说,导致农耕技艺、生态智慧等深层文化符号陷入“可见不可感”的传播困境(农业农村部调查报告,2022年);参与动能离散化,游客行为停留于浅层观光,仅12%的用户主动参与农事活动,主体间协同价值未充分释放(问卷星调研数据,2023年)。
VR技术通过“场景孪生—交互激活—意义再生产”的技术逻辑,为弥合上述断层提供新可能,在空间维度,数字孪生构建全天候可访问的“平行农田”,突破地理边界对资源流动的桎梏;在文化维度,多模态交互设计将耕作技艺转化为可操作的虚拟叙事,实现知识传递的情感内化;在价值维度,用户从被动消费者转为“云端生产者”,通过虚拟种植、直播助农等行为参与价值分配闭环。此技术介入不仅重构“人—地—文化”的联结方式,更催生农业旅游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驱动型”的生态位升级,其创新势能亟待系统性挖掘。
二、虚实共生:VR技术驱动农旅价值重构的三维赋能框架
VR技术通过“场景孪生—文化解码—价值共创”的协同作用机制,突破传统农旅的物理边界与文化传播桎梏,形成技术赋能生态农业旅游的普适性路径。其核心逻辑体现为以下三重范式革新。
2.1 空间延展:从地理约束到虚实共生的场景孪生
基于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平行农田”,实现农业景观的全要素数字化映射与全时域交互: 依托高精度三维建模与环境动态仿真,复现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循环过程;通过5G+边缘计算实现低延时、多模态交互,使游客在虚拟空间中完成农作物生长干预(如远程灌溉决策)、生产流程监管(如茶叶发酵温度调控)等深度参与行为,将传统观光行为升级为“云端生产实践”。重构“人—地”关系,使农业空间从物理场域的“单向展示”转向虚实联动的“双向赋能”。
2.2 文化活化:从表层叙事到认知闭环的意义再生产
通过非线性叙事与沉浸式交互设计,解构农耕文化的隐性知识体系:采用AI知识图谱生成动态剧情分支,结合动作捕捉与生物反馈传感,实现文化认知的“操作—反馈—内化”闭环;在《稻作文明》VR体验中,用户通过24种决策组合触发差异化结局,其行为数据与认知偏好被实时转化为文化传播的优化参数,形成“体验即生产”的内容进化机制。破解农耕文化“符号悬浮”困境,推动文化遗产从“博物馆标本”向“可参与的活态知识”转型。
2.3 价值共创:从消费终端到生态节点的角色重构
构建用户主导的农旅价值网络,实现产业链条的民主化重构。采用参与式生产,游客通过虚拟种植竞赛贡献创意方案(如某茶园采纳用户设计的古法萎凋工艺,使茶叶香气物质含量提升)基于区块链技术记录用户虚拟劳动贡献(如VR助农直播时长、文化传播影响力评分),生成可兑换实体农产品的数字权益凭证。打破“生产者—消费者”的二元对立,构建“贡献即收益”的农旅价值共同体。
VR技术赋能的本质在于通过“技术中介化”重构农旅系统的运行逻辑。在空间维度上,以数字孪生弥合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效能断层,实现资源利用从“时空依赖”向“全时全域”跃迁;在文化维度上,以沉浸交互激活农耕文化的认知传递效能,推动文化价值从“静态保存”到“动态进化”升级;在经济维度上,以参与式生产重塑农旅利益分配机制,促进产业模式从“资源消耗型”向“创新增值型”转型。为农旅融合提供“技术驱动—文化引领—经济反哺”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虚实共生系统实现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产业增效的协同共振,为乡村振兴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方法论参照。
三、未来方向:VR赋能生态农业旅游的实践蓝图
基于研究与实践验证,VR技术可通过以下四个方向推动生态农业旅游的规模化应用与可持续发展:
3.1.打造全天候虚拟农场,突破时空限制
开发轻量化VR农场平台,游客通过手机或简易头显即可随时“进入”农田,参与作物种植、采摘等农事活动,解决旅游淡季资源闲置问题。建立农田环境实时监控系统,将真实农田数据(如温湿度、作物长势)同步至虚拟场景,用户可远程参与生产决策(如调节灌溉量),形成“线上指导+线下执行”的联动模式。
3.2 构建互动式农耕文化课堂,活化传统技艺
设计VR农耕文化体验馆,游客通过手势操作学习古法酿酒、织布等技艺,系统自动评分并生成学习证书,增强体验成就感。联合学校开展“VR田间课堂”,学生通过虚拟场景观察水稻生长周期,结合实体种植实践完成研学任务。
3.3 创新农旅消费模式,实现价值增值
推出“VR直播带货”专区,消费者通过多视角直播观察农产品生长过程,下单后可实时追踪物流信息,提升消费信任度。建立虚拟农场积分体系,用户参与VR农事活动积累积分,兑换实体农产品或乡村旅游优惠券,形成线上线下消费闭环。开设“农旅VR技术培训基地”,培养既懂农业又掌握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降低技术外包依赖。建立农户与科技公司利益分成机制,如农户提供农田数据获得虚拟农场收益分成,激发参与积极性。
未来,随着技术成本下降与认知度提升,VR将不再局限于“景区加分项”,而是成为连接城乡、激活农业多重价值的核心工具,真正实现“虚拟体验赋能实体产业,数字技术反哺乡土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基金项目:临沂大学传媒学院“创境农旅”—VR技术赋能生态农业旅游的创新路径研究”项目成果,临沂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S202410452002。
作者简介:
于苏仪,临沂大学,本科在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许淑慧,临沂大学,本科在读,播音与主持专业。
王柏妮,临沂大学,本科在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