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轮机泵空化现象分析及抑制方法探讨

作者

王鑫鑫 何杰 崔靖奇

西华大学 四川成都 610039

引言

空化现象作为水轮机泵运行中的主要挑战,其本质是流体动力学与材料科学的交叉问题。当水流经叶片时,局部低压区形成气泡,溃灭时产生的微射流和冲击波可达数百兆帕,加速材料疲劳失效。国内外研究指出,空化危害与水质、运行参数及设计缺陷密切相关,例如含沙水流会加剧空蚀与磨损的协同破坏。近年来,通过CFD 模拟、电磁场干涉技术等创新手段,空化抑制取得进展。基于此,本文旨在通过空化抑制方法,为相关工程实践提供指导价值。

1 水轮机的基本原理

水轮机是将水能转换为机械能的动力机械,其核心原理是通过水流与转轮叶片的相互作用实现能量转换。反击式水轮机同时利用水流的压力能和动能,水流充满转轮流道并在叶片约束下改变方向,产生反作用力驱动转轮旋转;冲击式水轮机则仅利用水流动能,高压水流经喷嘴形成高速射流冲击转轮叶片使其转动。两类水轮机均通过主轴将机械能传递至发电机发电,完成水能—机械能—电能的转换过程。

2 水轮机泵空化现象分析

水轮机泵空化现象是指当水流经过转轮叶片时,局部压力降至水的饱和蒸汽压以下,导致溶解气体析出形成气泡。这些气泡随水流进入高压区时迅速溃灭,产生冲击波和高速微射流,对叶片表面造成机械冲击和材料损伤,同时引发振动和噪声。空化过程包括气泡形成、发育和溃灭三个阶段。水轮机泵空化主要分为四种类型:翼型空化由叶片背面低压区形成,常见于转轮叶片出水边;间隙空化因水流通过狭窄通道时局部压力骤降产生,多发生在迷宫环或叶片间隙处;空腔空化由尾水管涡带中心负压引发,表现为螺旋状不稳定涡带;局部空化则由流道表面不平整或铸造缺陷导致流态突变引起。其中翼型空化对机组性能影响最显著,空腔空化易引发振动和噪声。

3 空化对水轮机泵性能的影响

空化会显著降低水轮机泵的效率,气泡形成和溃灭会干扰水流,增加水力损失,导致能量转换效率下降。同时,空化引发的高频压力脉动和振动会破坏机组稳定性,造成叶片材料损伤和噪音加剧,严重时可能诱发共振或结构失效。空化气泡溃灭时产生的高速微射流和冲击波会反复冲击水轮机叶片表面,导致金属材料疲劳损伤。长期作用下,叶片表面会出现凹坑、裂纹甚至剥落,严重时引发结构失效。空蚀还会伴随化学腐蚀和电化作用,加速材料破坏,缩短设备寿命。空化导致水轮机泵频繁检修和部件更换,大幅增加维护成本及停机损失;严重时空蚀可能引发叶片断裂或机组振动失控,威胁运行安全。长期空化还会降低发电效率,增加能源浪费,综合经济与安全成本显著上升。

4 水轮机泵空化的抑制方法

4.1 水力设计优化

叶片型线优化是通过调整叶片背面压力分布,将最低压力点控制在出口边附近,使气泡溃灭发生在叶片尾部之后,减少空蚀损伤。采用薄翼型设计例如厚度控制在最大厚度的 20%-30% 并增大叶栅稠密度,可降低空化系数。优化转轮和导叶的流道曲率,减少流速突变,例如加长尾水管直锥段并增大扩散角例如通常扩散角为 8° -12 ,以降低涡带引发的空腔空化。对叶片进水边进行圆弧修型例如半径取 0.2-0.3 倍最大厚度,改善绕流条件,减少负压峰值和空化初生风险。间隙控制是采用裙边结构或减小叶片与转轮室间隙例如轴流式间隙控制在 0.1%-0.3% 转轮直径,抑制间隙空化。因此,通过这些措施结合CFD 模拟与模型试验,可显著提升抗空化性能。

4.2 材料与工艺改进

抗空蚀材料应用采用高硬度、高韧性的不锈钢例如 ZG2Cr13、镍基合金或复合材料,提升叶片抗微射流冲击能力,延缓空蚀损伤。在叶片表面喷涂陶瓷、碳化钨等耐磨涂层,或通过激光熔覆形成致密保护层,降低气泡溃灭对基材的侵蚀。利用数控加工和三维扫描技术确保叶片型线精度,减少流道表面粗糙度,避免局部涡流诱发空化。通过淬火、渗氮等工艺提高材料表面硬度,或采用喷丸处理引入残余压应力,抑制裂纹扩展。结合仿生学优化叶片厚度分布例如内圈叶片中间加厚、外圈叶片出口加厚,改善流场压力分布等。

4.3 运行管理策略

避免机组长期在低负荷或超负荷工况运行,确保水头、流量等参数处于设计高效区,减少空化风险。在尾水管或主轴中心补入适量空气,破坏真空涡带并吸收振动能量,抑制空腔空化和压力脉动,但需平衡补气量对效率的影响。通过振动、噪声和效率监测系统识别空化早期特征例如闷雷声、功率摆动,及时调整运行参数或启动保护措施。与电网调度配合,优先避开低水头或极端负荷工况,减少空化诱发的材料损伤和稳定性问题。对空蚀部位及时打磨、堆焊修复,并保持过流表面光滑,降低局部空化概率等。

4.4 智能监测技术

水轮机泵空化的智能监测技术主要通过多源传感器融合与先进算法实现实时诊断与预警。系统集成高频动压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采集压力脉动及振动信号,通过时频分析例如快速傅里叶变换、小波包分解识别空化特征频谱,区分正常与空化工况。结合机器学习模型例如SVD、VMD 算法对多维度数据例如声发射、振动、压力进行模式匹配,精准定位空化初生位置及严重程度。部分系统采用半实物仿真技术,通过三维扫描建模与 CFD 模拟预测易空化工况区间,指导运行调整。智能控制模块可联动掺气装置,动态优化运行参数以抑制空化发展等。

结束语

总而言之,水轮机泵空化问题的解决需结合理论分析与工程实践。未来研究应聚焦于多学科融合,例如开发新型抗蚀涂层、优化流场压力分布,以及利用机器学习实现空化实时预警。与此同时,需重视水质管理与运行调度,避免非设计工况下的空化风险。通过持续创新与系统优化,可显著降低空蚀损伤,保障机组安全高效运行,推动水电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文福 , 桂中华 , 满哲 , 丁景焕 , 汪刚 , 王桂虹 , 骆彦辰 . 模型水轮机空化现象智能识别方法 [J].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24,44(06):13-19.

[2] 刘忠 , 周泽华 , 邹淑云 , 刘圳 , 乔帅程 . 基于迁移学习和 CNN-LSTM 的水轮机空化状态识别方法 [J]. 动力工程学报 ,2024,44(10):1533-1540.

[3] 刘圳 , 刘忠 , 邹淑云 , 周泽华 , 乔帅程 . 基于能量 - 熵特征和改进堆叠降噪自编码器的水轮机空化状态识别方法[J]. 发电技术,1-9.

[4] 陈弘 , 周庆琛 . 低水头混流式水轮机空化研究综述 [J]. 天津农学院学报 ,2024,31(04):86-92.

[5] 葛海彬 , 刘巍 , 赵洪光 , 朱昱瑛 , 董占坤 , 许颜贺 . 基于 PVMD-AE-SVM 的分步式水轮机空化状态诊断方法 [J]. 失效分析与预防 ,2024,19(02):73-79+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