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技术在绿色智能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尚俊松
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市 310056
摘要:随着环保意识提升与科技发展,绿色智能建筑成为建筑行业的关键发展方向。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以其独特优势,在绿色智能建筑结构设计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本文深入探讨 BIM 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分析其现状、面临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解决策略,为推动绿色智能建筑发展、提升建筑结构设计科学性与高效性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BIM 技术;绿色智能建筑;结构设计;应用
1. BIM 技术概述
BIM 技术,即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基于数字化三维模型,是一种综合性技术。该项技术整合了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几何、物理、功能及时间等信息,构建出全面、精准且可视化的数据库,与传统二维设计图纸相比优势明显。
可视化是其突出特性。设计师借创建三维模型,直观呈现建筑结构的空间形态与构件连接关系,将抽象设计具象化。无论是复杂外形还是内部细节,均能清晰展现,利于设计师精准把握意图,方便各方理解方案,减少沟通成本与误解。
在绿色智能建筑结构设计中,多专业领域传统设计易现冲突。BIM 技术提供协同平台,各专业人员可在同一模型实时共享、更新信息。像结构工程师调整构件尺寸或位置,给排水和电气专业人员能同步知晓并调整设计,避免返工与资源浪费[1]。
同时,BIM 技术具备模拟分析功能。在绿色智能建筑结构设计时,可模拟建筑结构的力学、抗震、热工等性能。通过模拟不同工况下的响应,设计师能提前发现潜在问题,优化设计,提升结构安全性与绿色性能,例如模拟不同季节室内外热环境,为围护结构节能设计提供依据,助力达成绿色智能建筑节能目标。
2. BIM 技术在绿色智能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2.1 结构设计优化
在绿色智能建筑结构设计中,BIM 技术助力实现精细化设计与优化。设计师借助 BIM 软件构建建筑结构三维模型,精确输入结构构件的尺寸、材质、连接方式等参数。基于该模型,利用结构分析软件模拟建筑结构在竖向荷载、水平风荷载、地震作用等不同荷载下的受力情况。根据模拟结果,设计师可直观看到结构构件的应力分布与变形情况,进而针对性调整结构设计。比如,发现应力集中部位时,可通过改变构件截面形状、增加配筋等方式优化,确保建筑结构满足安全要求的同时,减少材料用量,践行绿色环保理念[2]。同时,BIM 技术有助于优化建筑结构的空间布局。绿色智能建筑需合理布置智能照明、通风空调、能源管理系统等设备与系统。借助 BIM 模型,设计师可综合考量建筑结构与这些设备系统的空间关系,避免结构构件阻碍设备安装与维护,提升建筑空间利用效率。例如,在设计建筑公共区域时,利用 BIM 技术优化梁、柱位置,为智能照明灯具和通风管道的安装预留合理空间,使建筑空间更整洁、美观且功能完备。
2.2 绿色性能分析
绿色性能是绿色智能建筑的核心特征,BIM 技术在这方面作用重大。在建筑节能设计中,BIM 技术集成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参数、室内外气象数据等信息,运用专业节能分析软件模拟建筑能耗。通过模拟不同围护结构方案(如不同保温材料、门窗类型)下建筑的全年能耗,设计师对比分析节能效果,选择最优方案。在水资源利用方面,BIM 技术协助设计雨水收集与回用系统。通过构建建筑场地三维地形模型和建筑排水系统模型,结合当地降雨数据,模拟雨水的径流路径和收集量[3]。根据模拟结果,合理规划雨水收集装置的位置与规模,确定雨水回用途径,如用于绿化灌溉、道路冲洗、冲厕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市政供水的依赖,实现绿色智能建筑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3 施工进度与成本管理
在绿色智能建筑施工阶段,BIM 技术用于施工进度管理。将时间维度与 BIM 模型结合,创建 4D 施工进度模型。该模型关联建筑结构各施工阶段、工序及对应时间节点,直观呈现施工动态变化。施工管理人员依据 4D 模型合理安排施工资源,预测施工问题并提前制定应对措施,保障施工进度按计划推进。成本管理方面,BIM 技术同样具有优势。基于 BIM 模型能准确计算建筑结构工程量,包括混凝土、钢材、砌体等材料用量。结合市场材料价格与施工人工费用数据,生成详细成本预算。施工中实时更新 BIM 模型,对比实际施工进度与成本消耗和预算的差异。若发现成本超支,借助 BIM 模型追溯施工过程,查找施工工艺不合理或材料浪费等问题并及时纠正,实现对绿色智能建筑施工成本的有效控制。
3. BIM 技术在绿色智能建筑结构设计应用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3.1 面临的问题
尽管 BIM 技术前景广阔,但在绿色智能建筑结构设计实际应用中存在问题。专业人才短缺是制约其推广的关键因素。BIM 技术应用要求设计、施工等人员具备跨专业知识与技能,既要熟悉建筑结构设计原理,又要掌握 BIM 软件及相关分析软件操作。然而当前建筑行业精通 BIM 技术的专业人才稀缺,很多人员对 BIM 技术了解仅停留在表面,无法充分发挥其优势。软件兼容性问题也较为突出。绿色智能建筑结构设计需使用 BIM 建模、结构分析、节能分析等多种软件。不同软件数据格式和接口标准不同,导致数据在软件间传递与共享困难。例如,从 BIM 建模软件导出的模型数据,导入结构分析软件时可能出现数据丢失、模型变形等问题,影响分析结果准确性与可靠性[4]。此外,项目参与各方对 BIM 技术认识与应用程度不一。在部分项目中,业主、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对 BIM 技术理解和重视程度不同,缺乏有效沟通与协作机制,致使 BIM 技术在项目中难以形成合力,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3.2 解决策略
针对专业人才短缺问题,需加强人才培养。建筑院校和培训机构应开设相关课程,培养懂建筑专业知识又掌握 BIM 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课程涵盖 BIM 软件操作、建筑结构设计与 BIM 技术融合应用、绿色性能分析软件与 BIM 协同等内容。同时,鼓励建筑企业为在职人员提供 BIM 技术培训与继续教育,通过内部培训、项目实践等提升员工 BIM 技术应用能力。例如,企业组织员工参加 BIM 技术应用竞赛,激发员工学习和应用 BIM 技术的积极性,培养企业内部 BIM 技术骨干。
对于软件兼容性问题,需要行业各方共同努力。软件开发商应加强合作,统一数据格式和接口标准,提高软件兼容性。同时开发数据转换工具,实现 BIM 模型数据在不同软件间无损转换。建筑行业协会等组织应制定BIM 模型数据交付标准,明确不同阶段、专业 BIM 模型的数据格式、内容要求及数据交换流程,减少软件兼容性问题[5]。
为解决项目参与各方对 BIM 技术认识与应用程度参差不齐的问题,应加强宣传与沟通。通过举办行业研讨会、讲座、培训等活动,向项目参与各方普及 BIM 技术在绿色智能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优势与应用案例,提升各方对 BIM 技术的认识与重视程度。同时建立有效的项目协同管理机制,明确各方在 BIM 技术应用中的职责与分工,加强沟通协作。比如在项目启动阶段,组织各方共同制定 BIM 技术应用规划,明确 BIM 模型创建标准、应用流程及各方协作方式,确保 BIM 技术在项目中全面、有效应用。
结语:
综上,BIM 技术在绿色智能建筑结构设计中优势不可替代,通过结构设计优化、绿色性能分析以及施工进度与成本管理等应用,有力推动绿色智能建筑发展。尽管目前面临专业人才短缺、软件兼容性和项目参与各方协同等问题,但通过加强人才培养、解决软件兼容性问题和提升项目协同管理水平等策略,能够有效促进 BIM 技术在绿色智能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广泛应用与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晓, 袁晓辉, 高丹丹. BIM技术在绿色智能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J]. 佛山陶瓷, 2023, 33 (07): 57-59.
[2]黎子晖. 建筑结构设计工作中绿色发展理念的融入与运用[J]. 居舍, 2022, (35): 98-101.
[3]张子川. BIM技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J]. 工程技术研究, 2021, 6 (21): 92-93.
[4]许金海. 基于BIM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法研究[J]. 居舍, 2021, (30): 103-104+106.
[5]王勇, 李晓燕. 建筑结构设计中BIM技术的运用试析[J].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21, (04): 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