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研究

作者

李萍

新余市第六中学 338000

摘要:批判性思维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阅读理解深度、促进独立思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聚焦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讨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策略,研究认为,创设思辨性问题情境、鼓励多元解读、引导质疑与论证、开展比较阅读与专题研讨等方式,可有效激发学生的批判意识,提升其分析、评价与创造性思维能力,文章结合教学实践案例,阐述了具体实施路径,并强调教师角色转变与课堂文化营造的重要性,旨在为初中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批判性思维;思维培养;教学策略

引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批判性思维,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过渡的关键期,语文阅读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语言与思维能力的主要阵地,理应承担起发展批判性思维的重要任务,当前部分阅读教学仍存在“标准答案”导向、重知识传授轻思维训练、学生被动接受等问题,抑制了学生的质疑精神与独立判断能力,批判性思维并非否定一切,而是指个体在面对信息时能够理性分析、评估证据、识别逻辑谬误、形成独立判断的思维品质,在阅读教学中融入批判性思维培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建构多元意义、提升思辨能力,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学习转型。

一、批判性思维的内涵与阅读教学价值

批判性思维包含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与自我调节等核心技能,是一种理性、反思性的思维方式,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其价值尤为突出,它要求学生理解文本表层信息,更强调深入剖析作者的立场、意图与价值取向,能够主动质疑文本结论的合理性,识别其中的隐含假设、情感倾向与逻辑漏洞;能够评估论据的可靠性与论证过程的严密性;能够对不同文本进行比较阅读,辨析观点异同与表达策略;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经验与知识,提出有理有据、逻辑清晰的个人见解,培养批判性思维有助于打破传统阅读教学中“标准答案”主导的思维定式,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与探究精神,鼓励多元解读与理性对话,显著提升阅读的深度与思维的广度,为学生终身学习和理性判断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批判性思维培养的主要策略

(一)设计思辨性问题,激发质疑意识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避免提出仅需记忆或复述的封闭性问题,而应设计开放性、争议性和多层次的思辨性问题,这些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文本内容,激发其质疑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比如在教授《愚公移山》时,可以提问:“愚公移山是坚持不懈的典范,还是不切实际的固执?从现代生态观的角度看,这种行为是否值得提倡?”这类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能够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文本背后的深层价值与时代局限,鼓励他们提出质疑并寻找依据,讨论这些问题,学生能理解文本表面的意义,挖掘出隐含的价值观和社会背景,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其他类似的问题,如“《背影》中的父亲形象是否反映了传统家庭关系的某些弊端?”或者“《孔乙己》中的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有多大?”这些开放性问题能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文本,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倡导多元解读,尊重个性体验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倡导多元解读有助于打破“作者意图即唯一真理”的迷思,鼓励学生基于文本证据提出个性化理解,教师应营造一个安全、包容的课堂氛围,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比如在讨论《孔乙己》中的人物形象时,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孔乙己究竟是可悲的受害者,还是由于自身性格缺陷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这样的讨论,学生能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回应不同观点,并为自己的立场辩护,这促进了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与包容性,还帮助他们在思想碰撞中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师还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或辩论活动,让学生围绕某个话题展开深入交流,如“《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是否应该为自己的堕落负责?”或“《故乡》中闰土的变化反映了哪些社会问题?”这些互动活动,学生能提升口头表达能力,锻炼逻辑思维和论证技巧,更好地发展批判性思维。

(三)引导质疑与论证,强化逻辑训练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质疑与论证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环节,教师应指导学生从文本细节、逻辑关系、背景知识等方面寻找质疑点,并要求他们用文本证据或生活经验支持自己的观点,比如在议论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论点是否成立、论据是否充分、论证过程是否存在漏洞,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章,然后提问:“文章中提到的环保措施是否切实可行?作者提供的数据是否可靠?是否有其他更有效的解决方法?”这些问题,学生将学会如何系统地评估一篇文章,并尝试撰写反驳性短评,进一步提升逻辑思辨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经典的逻辑谬误案例,如“诉诸情感”、“非黑即白”等,帮助学生识别常见的逻辑错误,在写作和讨论中避免类似的失误,持续的训练,学生能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强独立判断和理性表达的能力。

(四)开展比较阅读与专题研讨

开展比较阅读与专题研讨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可以选择主题相近、观点相异或文体不同的文本进行对比阅读,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同一主题的不同表达方式,比如可以将《爱莲说》与《菊》进行对比,探讨不同文人的人格理想;或将新闻报道与文学作品对照,分析叙述视角与价值倾向的差异,这样的比较阅读,学生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不同文本之间的异同,进而深化对主题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小型专题研讨活动,如“网络语言是否侵蚀了汉语的纯洁性?”让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观点、展开辩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查阅大量文献,还要整理自己的思路,并在辩论中与其他同学交流观点,这种真实的思辨情境能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信息检索、资料整合和口头表达能力,持续的比较阅读与专题研讨,学生将在不断的思想碰撞中形成更加成熟的思维方式,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学习者。

结论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系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落实核心素养、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科学设计问题、鼓励多元解读、强化论证训练、拓展阅读视野等策略,可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辨潜能,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构建支持性课堂环境,让批判性思维真正融入日常教学,助力学生成为理性、独立、有责任感的思考者。

参考文献

[1] 陆锦霞.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 2012(11):3.DOI:CNKI:SUN:JSJU.0.2012-31-015.

[2] 陈燕.如何培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J].科学中国人, 2014(09S):1.DOI:10.3969/j.issn.1005-3573.2014.17.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