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渗透与培养
高玉娇
兰州市第二十一中学 730020
摘要:本文深入探寻其渗透与培养策略,从课程内容挖掘层面,借古代爱国事迹、近代抗争史及现代国家建设成就,展现家国情怀内涵;教学方法运用上,通过情境创设、问题引导与小组讨论,激发学生情感共鸣;教学资源拓展中,利用影视资料、地方史资源与网络平台,丰富教育素材。旨在全方位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与社会责任感,助力学生成长为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家国情怀教育;渗透培养
引言
历史学科作为传承民族精神、厚植爱国情感的重要阵地,蕴含丰富家国情怀教育元素。但传统历史教学重知识传授,对家国情怀培养有所忽视。当下,如何将家国情怀教育巧妙融入初中历史教学,激发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将对此展开深入探讨。
一、深挖课程内容,奠定家国情怀基础
1.梳理古代爱国事迹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精心梳理古代仁人志士的动人故事。以岳飞为例,详细讲述其率领岳家军抗击金兵,“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严明军纪赢得百姓爱戴,其背后是对国家和百姓的深切守护。课堂上,通过诵读岳飞的《满江红》,让学生感受其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的壮志豪情,领悟他对国家忠诚的拳拳之心。讲述文天祥时,着重描绘他在面对元军劝降,坚守气节,宁死不屈,留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千古名句。学生通过这些事迹,能深切理解古人对国家忠诚并非空谈,而是用生命践行担当,从而感悟传统家国情怀中对国家、民族的深情厚谊与矢志不渝,为培养自身家国情怀奠定认知基础。
2.解析近代抗争史
剖析近代抗争史,教师可从鸦片战争讲起,阐述英国等列强为打开中国市场,用鸦片侵蚀国人健康,在林则徐虎门销烟后悍然发动战争,打破了清朝 “天朝上国” 的迷梦。随着课程推进,展现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一系列侵略事件,让学生看到列强的贪婪与残暴。同时,重点讲述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三元里人民抗英、邓世昌黄海海战以身殉国、义和团奋勇抵抗八国联军等。学生在了解这段历史进程中,目睹民族在困境中不屈的抗争精神,深刻认识到国家曾遭受的苦难,进而激发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感,涌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明白今日和平来之不易,增强对国家的热爱与守护意识。
3.讲述现代国家建设成就
在课堂上,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经济领域的腾飞。从 “一五” 计划奠定工业基础,到如今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众多企业在全球崭露头角。科技方面,详细讲解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第一颗人造卫星 “东方红一号” 发射成功,到如今 “天问一号” 开启火星探测之旅、“神舟” 系列载人飞船多次成功往返,彰显我国航天实力。文化领域,孔子学院在全球遍地开花,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这些实例,学生能直观看到国家发展的艰辛历程与辉煌成就,深刻理解国家发展背后无数建设者的付出,从而增强对国家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
二、巧用教学方法,激发家国情怀共鸣
1.情境创设体验
教师可精心创设历史情境,以模拟五四运动场景为例。提前准备好具有时代特色的道具,如写有 “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 的横幅、学生装等。让学生分别扮演青年学生、工人、商人等角色,重现学生们走上街头游行示威,高呼爱国口号,唤醒民众的场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深入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感受当时爱国青年为了国家主权、民族尊严,不顾个人安危的满腔热情。当学生们喊出那一声声激昂的口号时,能真切体会到那个时代的热血与激情,进而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深刻理解家国情怀不仅仅是抽象概念,更是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国家命运奋斗的实际行动,从而加深对家国情怀的认知与感悟。
2.问题引导思考
教师可设置一系列启发性问题,如 “近代中国为何屡遭侵略?”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深入思考。学生通过回顾历史知识,会认识到当时清朝政治腐败,闭关锁国导致经济、科技落后,军事装备陈旧,思想文化禁锢。在思考过程中,学生逐渐明白国家兴衰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国家落后就会挨打,个人的幸福生活也难以保障。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当下自身能为国家发展做些什么,培养学生历史思维,使其从历史的角度审视现实,增强家国意识,激发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决心,将对国家的责任感转化为内在动力。
3.小组讨论交流
组织小组讨论时,教师提出 “如何在新时代传承家国情怀?” 这一富有现实意义的话题。各小组学生围绕主题,结合自身生活实际与对历史的理解展开热烈讨论。有的小组认为可从身边小事做起,爱护环境、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国家形象;有的小组提出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投身国家建设,以专业技能报效祖国;还有小组觉得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也是传承家国情怀的重要方式。
三、拓展教学资源,丰富家国情怀教育素材
1.引入影视资料
教师可选取如《觉醒年代》这类优质历史影视片段。在课堂上播放剧中展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重要历史场景的片段,剧中人物鲜活的形象、激烈的思想碰撞以及为国家命运奔走呼号的情节,能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当学生看到李大钊、陈独秀等先驱为传播新思想,唤醒民众,四处演讲、创办刊物,为国家前途忧心忡忡时,能直观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云激荡。影视资料以其生动的画面、富有感染力的表演,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历史之中,深切感受到先辈们为国家独立、民族觉醒所付出的努力,从而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使其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2.利用地方史资源
教师可深入挖掘地方史中的爱国故事与历史遗迹。若本地有抗战遗址,可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在考察前,教师提前介绍遗址相关历史背景,如这里曾发生的战斗过程、参战部队英勇事迹等。到达遗址后,学生们亲眼看到保存下来的防御工事、纪念碑等,聆听当地老人讲述当年的战斗故事,感受历史的厚重。回到课堂,学生分享考察感受,将地方抗战历史与全国抗战史相结合,明白家乡在国家抗战历程中的重要贡献。
3.借助网络平台资源
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如国家博物馆线上展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登录国家博物馆官网,浏览丰富的历史文物展览。学生可以通过高清图片、3D 模型,详细观察文物细节,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例如,在观看古代青铜器展览时,学生能看到精美的工艺,感受到古代先民的智慧,同时了解到这些青铜器在古代祭祀、礼仪等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进而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网络平台打破时空限制,让学生接触到海量历史文化资源,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储备。学生在浏览过程中,对国家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有更全面认识,从而深化家国情怀培养,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
四、结论
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渗透与培养,需深挖课程内容、巧用教学方法、拓展教学资源。通过这些策略,在学生心中种下家国情怀种子,使其成长为热爱祖国、有社会责任感的青年,助力国家长远发展与民族复兴,彰显历史学科独特育人价值,推动初中历史教育迈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陈多林,王俊琴.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策略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4,(23):80-82.
[2]姜晓燕.指向家国情怀的初中历史教学路径探析[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4,(24):69-72.
[3]王维娜.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的实践探索[J].智力,2024,(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