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路径研究
林欣达
长春师范大学 130032
1.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与教育国际化融合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高校英语教师专业素养关键指标。“一带一路”倡议及中外教育合作深化,使英语教学需从语言知识传授转向跨文化能力培养,对教师跨文化素养提出更高要求。当前,高校英语教师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中面临理论与实践脱节、发展路径模糊等问题。为此,本研究聚焦厘清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构建系统性发展路径,以解决现实困境,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科学指导,助力我国国际化教育目标实现。
2. 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分析
跨文化交际能力涵盖认知、情感和行为维度,对高校英语教师开展国际化教学与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至关重要。当前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存在“理论认知不足、实践应用薄弱”的问题:部分教师对跨文化理论理解停于表面,缺乏对文化深层结构的系统认知,教学中文化元素融入不足;因缺少真实跨文化情境实践,应对文化冲突和设计跨文化教学活动能力欠缺,教学仍侧重语言知识灌输,跨文化能力培养被边缘化;且教师自主发展意识不足,对新兴跨文化教学理念接受度低。其发展受个体、教学环境和培训机制因素影响:个体层面受文化学习动机、语言熟练度及个人经历制约;教学环境层面存在国际化氛围不足、资源匮乏及评价体系缺失问题;培训机制层面则缺乏专门跨文化培训模块,形式单一、内容滞后,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
3. 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的理论框架
3.1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要素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要素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维度的动态协同。认知维度要求教师掌握文化相对论、跨文化沟通理论等基础知识,理解文化差异的本质;情感维度强调培养教师的文化敏感性和开放心态,克服文化偏见与刻板印象;行为维度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跨文化互动活动(如模拟国际会议、文化对比项目),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跨文化沟通技巧。
3.2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启示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如终身学习理论、实践共同体理论)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提供了理论支撑。终身学习理论强调教师应将跨文化能力发展视为持续的自我提升过程,通过自主学习适应国际化教学需求;实践共同体理论则指出,教师应通过参与跨文化教学团队、加入国际学术社群等方式,在合作交流中共享经验、解决问题,形成集体专业成长动力。
3.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国外研究较早关注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提出“沉浸式培训”“文化体验工作坊”等实践模式,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跨文化能力与学生语言 proficiency 的正相关性。国内研究则侧重理论框架构建,如文秋芳提出的“跨文化能力模型”,但本土化实践路径的探索仍显不足,尤其缺乏针对高校英语教师群体的系统性干预方案。
4. 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路径
4.1 理论学习
系统的理论学习是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高校应将跨文化交际理论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必修课程,开设“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语言与文化教学”等专题课程,帮助教师构建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同时,定期举办跨文化教学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分享前沿研究成果(如数字时代的跨文化虚拟交流),引导教师关注学科发展动态。此外,鼓励教师自主阅读跨文化研究经典著作(如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撰写读书笔记并参与校内学术沙龙,促进理论知识的内化与应用。
4.2 实践体验
实践体验是将理论转化为能力的关键环节。高校可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双向交流机制拓展教师实践平台:一方面,邀请外籍专家参与课程设计与教学,组织教师观摩跨文化教学示范课,学习多元文化课堂管理策略;另一方面,设立教师海外研修基金,支持教师赴英语母语国家或多元文化地区访学,通过沉浸式文化体验(如参与当地社区活动、旁听跨文化教育课程)深化对异文化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主动设计跨文化教学活动,如开展“中外学生线上文化交流项目”“跨文化案例分析工作坊”,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积累实践经验,提升跨文化教学执行力。
4.3 反思提升
反思性实践是教师能力进阶的重要途径。教师需定期撰写跨文化教学日志,记录教学中遇到的文化冲突事件(如学生对某文化习俗的误解)、处理方式及效果,通过批判性反思提炼经验教训。同时,建立跨文化教学同行评议制度,组织教师开展公开课观摩与互评,重点分析教学活动中的文化元素融入是否恰当、跨文化沟通策略是否有效。此外,引入学生反馈机制,通过问卷调查、焦点小组访谈等方式收集学生对跨文化教学的体验与建议,帮助教师从多元视角审视教学实践,形成“实践—反思—改进”的闭环。
4.4 外部支持
高校需从制度、资源和组织层面为教师跨文化能力发展提供支持。首先,完善教师考核与激励机制,将跨文化教学能力纳入职称评审、绩效考核指标,对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开发跨文化课程的教师给予专项奖励;其次,构建分层分类的跨文化培训体系,针对新入职教师开展基础理论培训,对资深教师提供高阶实践指导(如跨文化课程开发工作坊),实现培训内容的精准供给;最后,加大跨文化教学资源投入,建设数字化资源库(如多语种文化案例库、虚拟仿真跨文化交际平台),为教师教学与研究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加强与国外高校、教育机构的合作,建立常态化的跨文化教师发展共同体,促进国际经验的本土化转化。
5. 结论与建议
5.1 总结研究发现
本研究通过对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的分析,揭示了当前教师在理论认知、实践应用和发展支持方面的不足,构建了基于理论学习、实践体验、反思提升和外部支持的四维发展路径。研究表明,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教师个体主动学习、高校制度创新与社会资源协同配合。
5.2 对高校和教师的建议
对高校而言,应将跨文化能力培养纳入教师专业发展总体规划,完善“课程培训—实践平台—评估激励”一体化机制,营造国际化教学环境;加强跨学科合作,整合外语、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资源,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跨文化教学课程体系。对教师而言,需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主动拓展文化知识视野,积极参与跨文化教学实践;注重教学反思与经验总结,通过合作研究(如参与国际教学项目)提升跨文化学术素养。
5.3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主要基于文献分析与案例归纳,缺乏大样本实证数据支撑,未来可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进一步验证发展路径的有效性。此外,数字技术(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在跨文化能力培养中的应用潜力尚未充分挖掘,后续研究可聚焦“技术赋能”视角,探索智能化跨文化教学工具的开发与应用,为教师能力发展提供新路径。
参考文献:
[1] 师静 . 跨文化交际能力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培养 [J]. 知识文库 ,2025,41(07):68-71.
[2] 袁媛. 高中英语课堂中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以牛津译林版必修二 Unit 3 为例 [J]. 英语画刊 ( 高中版 ),2025,(08):94-96.
[3] 杨雅淇. 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 黑龙江教育( 教育与教学 ),2024,(11):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