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文化理解素养发展的小学美术“ 欣赏· 评述” 教学设计探究
魏玮
陇西县德兴小学 甘肃省定西市
引言:《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将“ 文化理解”确立为艺术学科核心素养,其要求艺术教学需引导学生了解艺术与文化的关系,认识不同国家与民族的艺术特色,形成文化自信与包容态度。在这一政策导向下,“ 欣赏・评述” 作为美术课程中直接关联文化感知与解读的学习领域,被赋予了承载“ 文化理解” 素养培育的核心使命。然而,结合当下小学美术“ 欣赏・评述” 教学实践来看,其教学方法较为单向,多以讲解+展示为主,学生学习被动,缺乏自主探究文化内化的机会,使得这一课程体系沦为浅层赏析,难以发挥其在文化传承与理解中的育人价值。因此,如何以文化理解素养培养为核心,创新小学美术“ 欣赏·评述” 教学课程,已然成为亟须解决的重要议题。
一、小学美术“ 欣赏·评述” 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理解素养的必要性
(一)政策要求
小学美术“ 欣赏・评述” 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理解素养是国家基础教育改革顶层设计的必然要求。其中,《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作为指导小学艺术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不仅将“ 文化理解” 正式纳入艺术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体系,更对其培育路径与目标作出了明确且具体的要求。同时强调“ 欣赏・评述” 领域需“ 依托艺术作品赏析,挖掘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提升学生文化解读与评述能力” 。且规定并非建议性要求,而是具有指导性与约束性的教学原则。因此,从政策层面来说,小学美术“ 欣赏·评述” 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理解素养是顺应基础教育改革方向、履行学科育人使命的必然选择。
(二)发展需要
小学阶段是学生认知能力、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期,其成长过程不仅需要知识的积累与技能提升,更需要文化底蕴的滋养与精神世界的丰富。从这一角度来说,文化素养理解非常关键,其作为一种关乎学生“ 如何认识世界、如何看待文化” 的核心能力,直接影响学生个体成长的方向与质量。因此,在“ 欣赏・评述” 教学中针对性培养学生这一素养,可引导学生解读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突破个体认知局限,并逐步形成对文化的理性判断与情感认同,进而助力学生构建完整精神世界、实现全面成长。
二、指向文化理解素养发展的小学美术“ 欣赏·评述” 教学设计策略
(一)运用情境互动式教学
在小学美术“ 欣赏·评述” 教学中,运用情境互动式的优势在于,可构建与文化主题深度契合的课堂情境,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单项教学模式,可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文化内涵,形成对文化的认知与认同。以《偶戏》一课为例,教师可进行偶戏文化场景的构建,让学生在进入课堂瞬间便置身于偶戏文化的氛围中。比如,教师可在教室四周布置不同地域偶戏的实物或者仿真模型,像福建提线木偶的精致服饰、四川皮影的镂空纹样,同时在教室中央搭建微型“ 偶戏台” ,播放精心剪辑过的传统偶戏片段,如《大闹天宫》皮影戏选段,并搭配锣鼓、唢呐传统乐器的背景音乐,将学生带入到这一情境之中。同时,在后续知识讲解过程中,教师便可以“ 偶戏艺人” 身份邀请学生走进“ 老戏台” ,让学生触摸木偶道具,从听觉、视觉以及触觉多感官刺激,促使学生感知偶戏文化。后续基于前期情境铺垫,教师可操控不同地域的偶戏角色在微型戏台上表演简短片段,暂停后邀请学生结合自己观察的木偶造型与动作特点,让学生猜测身份。如学生观察到提线木偶是“ 孙悟空” ,教师便可补充其与传统文化符号的关联,如“ 孙悟空的金箍棒造型,其实和传统年画里的兵器图案很像,均采用夸张的线条表现力量” ,进而在不断欣赏与评述之中,不断加深对偶戏文化的理解。
(二)合理创设问题
以文化理解素养发展为核心开展小学美术“ 欣赏·评述” 教学,教师也可合理创设问题,搭建起学生与文化对话的桥梁。以《多彩的民族传统纹样》一课为例,教师可先创设感知性问题,以引导学生观察文化。比如教师可展示蒙古族的卷草纹、苗族的银饰纹样、傣族的孔雀纹样相关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纹样图片,提出问题“ 观察这些纹样,其在颜色、线条和图案上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你最喜欢哪一种纹样的样子,为什么?” ,依托这一问题,促使学生主动观察纹样的色彩与线条,并引导学生初步表达审美判断,探究文化意义。后续随着教学推进,教师可将纹样的形式特征与民族文化背景关联起来,让学生逐步触摸纹样背后的文化内涵。比如教师可以苗族银饰纹样为例,展示苗族银角上的蝴蝶纹、牛角纹图片,并提出问题“ 苗族银饰上为什么经常出现蝴蝶和牛角的图案?大家结合平时了解到的苗族生活环境、传统习俗,想一想这些图案可能和苗族人民的哪些生活需求或信仰有关?” ,这一问题可将纹样与苗族的自然环境、民族信仰进行关联,使得学生探究纹样的文化寓意,在不断思考与讨论中,理解民族纹样,最终实现文化理解素养的有效发展。
(三)增强文化交流
除以上两者以外,教师也可增强文化交流,构建多维度、互动式的交流场景,让学生在思想碰撞中逐步揭开文化的内涵,深化文化理解。以《山水画》一课为例,教师可提前收集不同风格的经典山水画作品,以“ 文化展品” 形式布置在教室各处,同时为每组学生发放山水画观察卡,卡片上标注“ 你看到了画面中的哪些元素” “ 这些元素的摆放让你有什么感觉”相关问题。然后组织“ 山水画漫步交流” 活动,让学生自由走动,观察作品,并结合观察卡与组内同伴进行交流。后续再由小组成员向全班分享自己的答案,借助这一文化交流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形成对山水画的文化认知,更好地解读文化内涵,让文化交流成为连接画面与文化的桥梁。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文化理解素养发展为核心开展小学美术“ 欣赏·评述”教学设计,既是响应核心素养导向教育改革的必然之举,也是回归美术学科人文本质、助力学生精神成长的内在需求。因此,教师需深知发展学生文化理解素养的重要性,并始终坚持“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让文化的力量通过艺术的载体,真正浸润学生的心灵,伴随学生成长的每一步。
参考文献:
[1] 周游宇.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育学生文化理解素养的实践探索[J].新教师,2025(5):89-90.
[2] 苏爱凤. 新课标下小学美术中文化理解的教学研究[J]. 甘肃教育研究,2025(10):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