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魏美竹
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祯祥初级中学 655400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认同与文化自信的根基。随着课程改革推进,传统文化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语文教学强化文化渗透,有助于提升人文素养与文化认同。但现实中仍存在重知识轻文化、资源匮乏等问题,亟需探索在课堂中有效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与育人实效。
一、基于教材内容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奠定课堂渗透的知识基础
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从古代诗词到散文典籍,从成语典故到文化意象,为文化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应具备较强的文化意识与教学敏感性,善于从教材文本中挖掘蕴含的文化元素,将知识点与文化点有效结合,推动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实现文化浸润。例如,在教学《岳阳楼记》时,不应仅停留在文言文翻译与写作技法分析上,还应深入解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儒家忧国忧民情怀,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当代公民的责任担当;在教学《桃花源记》时,可以从“世外桃源”的文化意象切入,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人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对现实社会的反思。这种以文化内涵为主轴的教学路径,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提升其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情感认同。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自主探究文化信息,逐步建立起文化解读的能力,使其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传播中华文化。
二、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文化渗透实效,激发学生兴趣与主体性
传统文化内容由于年代久远、语言形式古老,若教学方法单一容易使学生产生距离感,影响其理解与接受。因此,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时应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与优化,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和体验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情境教学是传统文化教学的有效方式,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资源、戏剧化表演等手段创设与文本情境相契合的文化背景,如在讲授《出师表》时,通过视频播放古代出征场景,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诸葛亮的忠诚与忧思;在教学古诗词时,可结合吟诵、绘画、书法等传统技艺开展跨学科教学,增强学生对诗词文化美感的体验。任务型教学同样适用于传统文化教学,如布置“制作古代人物名片”“设计文化解说手册”等任务,引导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深化对历史人物和文化事件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应注重课堂提问的层次性与开放性,鼓励学生对传统文化现象提出疑问并发表见解,在讨论与辩析中实现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多角度把握与反思。通过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能提升传统文化教学的亲和力和趣味性,更能培育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表达能力。
三、构建多维评价机制推动文化理解落地,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传统文化教育的成效不仅体现在知识的掌握,更体现在学生对文化精神的理解与行为认同。因此,教师在课堂评价中应突破传统以笔试为主的模式,探索过程性与多元化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将学生的文化理解、表达与实践纳入评价体系。可以通过开展文化主题演讲、传统节日诗词朗诵比赛、文化创意作文等活动,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内容的掌握和理解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研究性学习项目,如撰写地方文化调查报告、采访传统手工艺人、拍摄非遗宣传短片等,在真实情境中提升其文化探究与传达能力。此外,评价标准应突出学生在文化体验与表达中的创造性表现与情感态度变化,引导其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尊重。评价结果也应作为后续教学调整与个性化指导的依据,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真正发挥评价在传统文化渗透中的导向与激励作用。
四、拓展课堂教学边界,推动文化教育实践深入开展
课堂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但仅靠课堂教学难以实现文化传承的深入推进,必须借助课外活动、社会资源等多元渠道,构建校内外联动的文化教育生态系统。学校可根据地域文化特点建设校园“传统文化角”,定期组织文化展示、书法比赛、诗词大赛、汉服日等活动,使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走进博物馆”“探访历史街区”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接触文物古迹、历史遗存,在真实场景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记忆与情感共鸣。同时,还可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建设线上传统文化学习平台,推送优质文化资源,如微课视频、知识问答、数字图书等,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家校合作亦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环节,教师可通过家长会、亲子文化任务等方式引导家庭共同参与文化传承,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延伸实践,传统文化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讲授,而是融入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文化精神与生活实践的深度融合。
五、结论
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坚定文化自信已成为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作为文化育人的重要平台,应主动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通过深入挖掘教材文化内涵、创新教学方式、构建多元评价机制和拓展教学外延路径,教师可以有效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质量与育人效果,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感受文化之美、理解文化之义、增强文化之识。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培训,优化课程资源配置,推动政策制度保障,为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持续深入提供有力支撑。只有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课堂、走入学生心灵,才能在青少年中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促使他们成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弘扬者。
参考文献
[1]张艳秋.教学评一体化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路径[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2024 数字化教育教学交流会论文集(下).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育才学校;,2024:151-152.
[2]李占玲.信息化教育技术在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实践[J].求知导刊,2024,(36):59-61.
[3]黄志红.“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高效教学的研究[J].文科爱好者,2024,(06):254-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