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非遗数字影像融入地方历史教学的叙事策略与文化认同培育研究

作者

肖玲玲

莆田砺志学校

引言;地方高中历史教学对促进地方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非常重要。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依循教材内容,很难呈现出地方历史文化厚重而深奥的面相,使学生们对于地方本乡本土的了解相对有限,培养学生对于地方本乡本土文化的认同效果也不尽如人意。非遗数字影像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资源,能够记录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原刻,再将这些图像融入教学中,从而打破传统的教学手段。深入研究其叙事策略,能有效利用非遗数字影像点燃学生对于地方本乡本土历史文化的兴趣和喜爱,加强学生对于地方本乡本土文化的认同,从而推动地方高中历史教学的优良发展。

一、对比式叙事:凸显文化特质,深化文化认知

由于地方历史文化的发展历程涉及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可能做到对这些对照的完全呈现,这样会令学生对于本地文化和特异性的认知不够透彻。运用 对比式叙事,结合非物质遗产的数字影像,能很好地把地域性历史文化与其涉及的其他文化进行对比,凸显其独特性,帮助学生深层地了解接受这种地域性文化,从而增强文化认同意识。然而在实践教育环境之中,教师对这种对比式教学方法的运用不够充分。在学习人教版教材中地方传统建筑文化相关内容时,教师借助非物质遗产数字化图片并采取对比性讲解的方式,先利用图片展示当地的木制榫卯结构的房子,包括规划布局、精致的屋顶以及斗拱结构,包括内部精美的木雕工艺,展现其独特风格。随后,影像呈现另一地区石质建筑的特点,例如坚固的石材选用、厚重的建筑外形,到不同的空间布局等。教师带领学生对比两者之间的差异及原因,学生们发现本地区因森林资源丰富,木材便于获取,所以该处的住宅则多采用木制架构,此种做法不仅结实还比较灵活;而另一个地区则因为石材材料丰富,采用石材建造的房屋更能抵御自然灾害。通过对比分析,学生们对本土文化有了深入的感悟,如用木材建造的房屋彰显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用榫卯结构所体现的古人智慧等等。学生们深刻了解本地特色文化的过程,能使其更深入全面地接触本土文化、了解本土文化、接受本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更增强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1]。

二、细节化叙事:聚焦文化精髓,强化文化感悟

地方历史文化内涵往往被蕴涵在细微处。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时间与形态等因素制约难以对其中内涵进行深层次讲解,学生对该部分的理解往往不够透彻。细节化叙事通过非遗数字影像聚焦地方历史文化的关键细节,突出其文化内涵,使学生在对这些小节进行关注与解析的过程中,加深其对文化的理解与感知,从而达到增加学生文化认同的目的。以涉及地方传统戏曲文化的内容为例,教师借助非遗数字影像详细阐述。该影像侧重表现的是地方传统戏剧表演中的面具制作过程,从艺人精心调配颜料,到用细腻笔触在演员脸上勾勒线条,每一笔都蕴含着特定含义。随后教师带领学生探究脸谱的颜色与图形细节,例如红色脸谱代表着正直忠义,而艺人的技巧是利用颜色深浅与线条粗细来表现人物性情不同。接着,影像展示演员的水袖动作,每一个动作都十分精细且有规定,来体现种种感情。教师向学生阐明水袖之舞是如何配合剧情来展现角色的情感喜怒的。学生在细细观察这些细节中深刻体验到当地文化的丰富内涵,从而感知每一动作都在传递着文化遗产的信息。[2]由此可见,通过这种深层次的内涵体验,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当地传统文化的认知,以及能够使其更愿意去尊重和保护当地传统文化艺术。

三、多模态叙事:丰富文化表达,增强文化体验

传统地区高中历史教育通过文字与图片进行教学,呈现方式较为单一,学生的文化体验较为匮乏。尤其是多模态叙事借助非遗数字影像,包括视觉、听觉与语言等全方位展示地区历史文化与表达方式,能够有效的增加学生对文化的深入理解,促进学生的文化认同。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增强多模态资源综合应用能力。在教授地方民间音乐文化相关内容时,教师运用非遗数字影像进行多模态叙事。在多媒体影像中首先会看到民间艺人围坐在古朴院落中弹奏着传统乐器,悠扬的乐声随之响起。画面切换至乐器的特写,呈现乐器内部构造,以及漂亮精致的外观,配以解说乐器的名称、历史渊源及制作工艺,交替播放地方文化的活动现场音乐的使用情境,如人群跟着音乐跳舞唱歌,表情喜乐洋溢,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闭眼听优美动听的乐曲,再睁开眼睛观察画面,体会音乐与场景的融合。由此可见,学生不仅听到优美的乐曲,看到琴、箫等乐器的精美、民俗活动的喜庆,还通过文字了解其中更深刻的文化内容。如此,学生可以在多种方面体验到丰富的地方民间音乐文化,了解地方文化的特色之美,增加对地方文化的认同[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非遗数字影像融入地方高中历史教学为文化认同培育开辟了新路径。通过故事化叙事、对比式叙事、细节化叙事和多模态叙事等策略,能有效展现地方历史文化的魅力,丰富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知与体验,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进而培育学生的文化认同,助力学生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为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05 .[2]还仁中.基于地方史资源培养高中生家国情怀素养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7.[3]满胜宠,张明浩.闽地文化的青春化影像转译策略研究——以闽产青春片的空间策略,想象建构与文化表达为参照[J].东南传播, 2024(3):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