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甘南传统服饰研究

作者

拉毛吉 央金卓嘎

西藏民族大学 712082

摘要: 服饰,作为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服饰的更新换代速度日益加快,这导致了大量的服饰垃圾产生。这些垃圾不仅挤占有限的土地资源,还通过渗透、腐蚀等方式对土壤结构和水源质量造成持续性污染,破坏生态平衡。本文探讨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甘南传统服饰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文化演变过程中形成的生态内涵,解析其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该地区传统服饰的材质、工艺、款式及其社会文化功能进行概述。

关键词: 文化生态学;甘南传统服饰;生态文明建设

一、研究背景

服饰,作为人的基本需求“衣、食、住、行”之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服饰不仅仅是覆盖身体的,更是我们个人形象、品味和文化背景的重要体现[1]。服饰一直被认为是穿在人身上的历史,它的变化中可以看出人类的演变和历史。服饰的形成和发展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宗教信仰等,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是该民族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

服饰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其制造、使用和废弃过程却产生了大量的污染。如在服饰制造过程中,为了实现色彩鲜艳、防皱、防水等功能,常常使用大量化学物质,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废弃含有大量有害物质,这些服饰污染的严重性不容忽视,它给人类健康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可甘南人民祖先对生态文明保护意识是非常强的,主要文化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藏文化中,青藏高原的高山成为神山、湖泊成为圣湖,地下成为龙神邻域,蓝天由天神主宰,整个青藏高原上自然面貌与人文景观和谐地组合一体,成为相互依存的完美整体。在他们价值观中,人与自然界是共生共存的伙伴关系,自然界一切动物与植物作为有生命的主体,它们相互依存,互为一体。因此,甘南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是顺应、服从自然为主。在他们的服饰材料、燃料、颜色、图案、造型都能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存。

二、甘南传统服饰文化的生成环境

高原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这片高原上的多样风景,也产生了绚丽多姿的服饰文化,这些甘南传统服饰文化反映了人们顺应自然、协调人与自然关系。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形与生态系统复杂多样。境内既有高原特有的峻岭草甸,也有河谷深切的地貌,水资源丰富,海拔从1172米至4920米不等,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气候差异显著——西北高寒、东南温湿,形成了温带与寒带的过渡性气候特征。这种地理与气候的多样性,深刻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孕育出独特的游牧文化与传统服饰。

在高寒区的甘南人民遵循“逐水草而居”的传统游牧模式,顺应自然节律迁徙。他们主要饲养牦牛与藏羊,其中牦牛被誉为“高原之舟”,凭借耐寒、擅攀高山、食性粗放的特性,成为高寒环境中不可替代的生存伙伴。藏羊是牧民们为了避免单一物种对植被的过度消耗或生态系统的稳定而饲养的,藏羊跟牦牛二者共同啃食不同高度的草类,它两的共生关系维系着草原平衡。

因此,甘南人民以气候原因和生产因素,他们的传统服饰多以牛羊皮毛等天然材料制成,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保暖性能,同时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慢慢牛羊皮毛成为甘南服饰布料的主要原材料。

三、甘南传统服饰的生态文化现象

(一)服饰面料中的生态文化

甘南传统服饰面料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还蕴含着深厚的生态文化内涵。本段将探讨甘南传统服饰面料中的生态文化,以期揭示这种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紧密关系。

甘南传统服饰以高原畜牧业特有的牛羊皮毛为原料。研究表明这类天然材质不仅对人体无害,还蕴含独特的生理调节价值。首先,“在保健功能方面,这种弹性纤维对缓解关节炎、风湿病症状具有显著疗效,同时通过调节皮脂分泌和汗液吸收,可增强皮肤屏障功能,降低皮肤病发生概率。其次,材料的微气候调节能力体现在其天然呼吸结构中。羊皮纤维束间形成的动态空气层能智能调节温湿度,维持体表28-32℃的舒适区间。这种特性使其在极端温度环境下仍能保持表面温度稳定,冬季保暖效果较合成纤维提升3-5℃,夏季降温效果优于棉麻材质10%以上,实现真正的冬暖夏凉效果。最后,吸湿排汗性能方面,羊皮纤维展现出独特的相变调节特性。虽具有疏水表面,但截面多孔结构可吸附自身重量35%的水蒸气,并通过毛细作用实现定向传输。对比实验表明,其吸湿速率是棉纤维的2倍、涤纶的18倍,且能维持体表干爽度达12小时以上,有效避免湿冷效应。这种智能调湿机制使服饰在湿度80%的环境中仍能保持95%的透气效率”[2]。

(二)服饰颜色中的生态文化

在甘南的服饰颜色中,展现出了丰富的生态文化。甘南服饰的颜色多源于自然景色,如“蓝色”代表蓝天、力量;“白色”代表白云、纯洁;“绿色”代表绿草、智慧;“黄色”代表大地、高贵;“红色”代表太阳、慈悲等[3]。这些色彩被巧妙地运用到服饰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甘南服饰风格。同时,甘南人们也善于从动植物身上提取颜色,如藏红花中提取红色,从矿物中提取黄色等,这些自然色彩的运用,不仅体现了藏族人民对自然敬畏和感恩,也彰显了他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还有色彩与生态环境的融合方面甘南服饰的颜色与当地的生态环境紧密相连。在高原地区,由于高海拔和低气温,服饰多以深色系为主,以抵御严寒。而在海拔较低、气候较暖的地区,服饰则更倾向于采用浅色系,以适应温暖的气候。这种根据生态环境选择服饰颜色的做法,不仅具有实用性,也体现了甘南人民与自然环境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生态智慧。这种服饰颜色的运用,体现了甘南人民对生态和谐的追求。他们尊重自然、顺从自然,将自然色彩融入到服饰中,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同时,他们也通过服饰颜色的搭配和组合,传达出对和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服饰图案中的生态文化

在藏族价值观念,人与自然界是共生共存的伙伴关系,自然界一切动物与植物作为有生命的主体,他们相互依存,互为一体。藏传佛教中讲到人与动物,植物的关系时,总是强调它们之间那种安乐和谐,友好相处的关系。以下几种图案是经常出现的,“其一,八瑞相图;即吉祥结、宝瓶、宝盖、右旋白螺、法轮、莲花、金鱼、尊胜幢等。其二,八瑞物图;明镜、酪、长寿草、木瓜、右旋螺、牛黄、黄丹、白芥子等。其三,六种长寿图;人长寿、鸟长寿、岩长寿、水长寿、树长寿、兽长寿等”[4]。

在甘南藏族文化中,自然被视为生命的源泉和精神的寄托。甘南服饰中常见的图案有雪山、湖泊、草原等自然景观,以及藏羚羊、雪豹、青稞等特有的动植物元素。这些图案中的自然元素往往被赋予吉祥、祈福的寓意。雪山在甘南服饰图案中常常作为神圣的象征,代表着纯洁和高贵;湖泊则象征着生命的源泉和丰饶,草原代表着广袤和生机;而藏羚羊、雪豹等动物则象征着力量和勇气。总之甘南服饰图案中的生态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体现了甘南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也展示了他们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通过对甘南服饰图案的深入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藏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也可以从中汲取生态智慧的启示,推动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四、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一)服饰的循环可持续性

循环可持续设计是指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甘南传统服饰设计简约使用;避免过度装饰和余设计,以简约实用的风格为主,降低生产成本,延长服饰的使用寿命。不用过度的染色和清洗,可以减少废水排放和自然资源。该地区传统服装的材料选择上利用当地资源,如羊毛、牦牛毛、牛羊皮等,这些天然材料牛羊毛皮制作出的服装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保暖性、舒适、耐用或使用寿命长,一个好的服装可以循环使用祖宗两三代,而且对人的身体没有任何的危害。甘南传统服饰的循环可持续性主要体现在材质循环利用;将废旧服饰进行拆解、清洗和整理,将其中的可在生材料重新利用与新服饰和被子、垫子等,最起码的鞋垫也会做,这些做出来的鞋垫对身体非常好。这样循环使用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减少服饰垃圾。这些服饰最终就算是废掉了,它们不会对环境产生任何污染,最后通过肥料回归大自然。总之,服饰作为工业以下的第二大污染,其循环可持续发展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服饰的演变性

“青藏高原被誉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和地球上的净土,这得益于藏民族对自然万物的珍视。他们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自觉守护这片土地。如今,虎、豹、水獭等被视为吉祥动物的物种已濒临灭绝,更需要藏民族以传统生态智慧加以保护。吐蕃时期的《六褒贬法律》通过动物象征奖惩机制,将生态观融入社会治理:以虎豹皮褒奖英勇将士,赋予其“虎皮将军”“豹皮将军”等荣耀称谓;而对怯懦者则悬狐皮以示惩戒。这种将动物符号与道德准则结合的制度,深刻体现了藏文化中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价值取向”[5]。后来功勋带演变为藏族服装的装饰品,警辱标志变成帽子。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功勋演变成了藏族服装的装饰品,而警辱标志则变成了帽子,这些是以前很流行的一些东西。但后面具有善待自然生态观的甘南人民,认识到不法偷猎分子的犯罪行为和加强子女的环保教育,以及践行习近平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这些东西就杜绝了。甘南民众主动摒弃野生动物皮毛,回归以绸缎、布料、氆氇、珍珠等传统材料装饰服饰的文化传承,在节庆及大型活动中自觉抵制虎豹獭狐等兽皮制品。此举既遵循“源于生活、自然本真”的服饰理念,又彰显出藏区独特的民族审美——无需兽皮点缀,藏装依旧能以色彩、工艺与款式承载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美学价值。

五、结语

甘南传统服饰不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地生态智慧的体现。传统服饰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中,融入了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和尊重。无论是服饰上的图案、还是颜色的选择,都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激,对生活的热爱,对信仰的虔诚。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正是甘南传统服饰生态文化的重要内涵。甘南传统服饰的生态内涵是其文化魅力和生态智慧的结合,应当在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其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以确保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和传承,同时也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红兵.中国传统服饰民俗的生态内涵及其当代继承[J].鄱阳湖学刊,2023.

[2] 夏世贵,薛德军,才让拉毛.甘南夏河地区藏族女性传统服饰中的数学元素探析[J].甘肃高师学报,2023.

[3] 秦立君.卓尼觉乃藏族女性服饰艺术特色与传承保护[D].西北师范大学,2019.

[4] 朱鸣杰,刘文.浅谈藏族服饰图案特征性分析[J].明日风尚,2017.

[5] 巴卧·祖拉陈瓦《贤者喜宴-吐蕃史译注》.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拉毛吉(1999.01),民族:藏族;性别:女 ;籍贯:甘肃甘南,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的方向:民族学专业。

第二作者简介:央金卓嘎(2000.09),民族:藏族;性别:女 ;籍贯:西藏日喀则,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的方向:民族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