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定西市中药材主产区耕地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权小兵 周东亮 何万春
定西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甘肃定西 743000
引言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源,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产量与品质。近年来,随着中药材产业在定西市的快速发展,耕地过度利用、土壤结构破坏、有机质含量下降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中药材生产的稳定性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因此,如何在保障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同时,有效提升耕地质量,已成为亟需解决的关键课题。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要求在资源利用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与长期效益。
1.定西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概况
定西市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平均海拔 1800-2500 米,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年均降水量不足 400 毫米,但光照时间长达 2500 小时以上,昼夜温差显著,独特的自然条件为喜凉耐旱的中药材提供了理想生长环境。目前,全市已建成以陇西、岷县、渭源为核心的中药材产业带,形成"三品一标"(党参、当归、黄芪、甘草)为主导的种植格局,其中当归产量占全国 70% ,党参产量占全国 60% 。2022 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 180 万亩,产量 50 万吨,全产业链产值突破 200 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道地药材生产基地,陇西县更被授予"中国黄芪之乡"称号。 中药材产业已成为定西市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带动了大量农村人口就业,促进了农民增收。然而,伴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和连作年限的增长,耕地质量下降的问题逐渐显现,影响了中药材的产量与品质,进而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挑战。
2.定西市中药材主产区耕地质量现状及存在问题
当前,定西市中药材主产区耕地质量面临严峻挑战,主要表现为土壤退化与生态失衡的双重压力。长期连作导致土壤有机质持续流失,养分供给失衡,土壤结构明显恶化,耕层变浅、板结严重,严重影响了土壤的通气透水性能。同时,由于长期过量施用化肥,土壤酸化趋势加剧,微生物活性降低,进一步削弱了土壤自我调节能力。这种恶化的土壤环境不仅导致中药材病虫害频发,农户不得不增加农药使用,形成恶性循环,还因当地丘陵地形和季节性集中降雨,加剧了水土流失风险。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传统种植观念根深蒂固,重产量轻质量的现象普遍存在,农户对化肥农药的依赖程度高,而节水灌溉等基础设施又相对薄弱。加之绿色种植技术推广力度不足,耕地质量保护政策缺乏系统性,使得土壤修复与可持续利用面临诸多障碍。这种状况若不及时改善,将严重制约中药材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3.耕地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结合定西市中药材主产区实际情况,提出以下耕地质量提升路径:
3.1 优化种植结构与轮作制度
针对定西市中药材主产区长期连作导致的土壤退化问题,建议构建"三年四区"轮作体系。第一年种植党参或黄芪等主栽药材,第二年轮作豌豆、蚕豆等豆科作物,利用其根瘤菌固氮作用改善土壤氮素循环,第三年种植紫花苜蓿或箭筈豌豆等绿肥作物,通过翻压还田显著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在空间布局上,可采取带状间作模式,如当归与燕麦按4:2 比例间作,既能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又能通过作物根系分泌物的化感作用抑制土传病害。同时,在陇西、渭源等核心产区建立轮作示范区,配套开发适宜不同海拔区域的轮作模式技术规程,通过现场观摩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户接受度。这种科学的种植制度可使土壤有机质年提升0.2-0.3 个百分点,减少农药使用量 15% 以上。
3.2 推广绿色种植技术
建立"测土-配方-供肥-指导"一体化服务体系,依托县级农技推广中心,为每个乡镇配备土壤快速检测设备,根据检测结果制定个性化施肥方案。重点推广生物有机肥替代技术,将畜禽粪便与作物秸秆按 7:3 比例堆沤腐熟,添加解磷解钾功能菌种制成生物有机肥,每亩施用 2-3 吨可减少化肥用量 30‰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构建以生物防治为核心的绿色防控体系,在当归主产区推广"性诱剂 + 天敌昆虫"防控技术,设置诱虫灯和性信息素诱捕器,释放蚜茧蜂等天敌昆虫,配合施用苦参碱、印楝素等植物源农药。同时建立中药材质量追溯系统,将绿色生产技术规范纳入 GAP 认证体系,通过优质优价机制激励农户转变生产方式。
3.3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原则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在灌溉条件较好的川台地,配套建设滴灌、喷灌等节水设施,实现水肥一体化精准管理;在占比较高的坡耕地,采取"工程措施 +; 生物措施"综合治理模式,修筑水平梯田并配套排水系统,田埂种植金银花、沙棘等经济型护坡植物,形成"上截下拦"的水土保持体系。同时加强田间道路网络建设,改善农机作业条件,为推广深松深耕技术创造条件。在岷县、漳县等暴雨多发区,建设沉沙池、排洪沟等防灾设施,配套建立农田气象监测预警系统,提升抵御自然灾害能力。通过 3-5 年建设,使项目区农田灌溉保证率达到 75% 以上,机械化作业率提高至 60% ,水土流失量减少 40% 以上。
3.4 推进土壤修复与改良
针对定西市中药材主产区耕地出现的酸化、板结等问题,应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土壤修复与改良措施。对于土壤酸化问题,可通过施用石灰等碱性物质进行调节,降低土壤酸度,改善作物生长环境。秸秆还田是一种有效的有机质补充方式,不仅能提高土壤肥力,还能增强土壤结构稳定性,减少水土流失。深翻深耕可以打破犁底层,加深耕作层,增强土壤通透性和蓄水能力,有利于中药材根系发育。此外,还需建立完善的耕地质量监测体系,通过定期采样检测土壤 pH 值、有机质含量、养分状况等指标,掌握土壤变化趋势,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施肥和耕作管理策略,确保土壤质量持续改善。
3.5 强化科技支撑与政策引导
提升耕地质量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持和政策保障。应依托农业科研院所、高校及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围绕中药材种植区土壤退化问题开展技术攻关,研发适合本地的土壤改良技术和绿色生产模式,并通过示范基地进行推广应用。同时,加强农民培训,提升其科学种田意识和技术水平。政府层面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对采用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治、有机肥替代化肥等绿色生产方式的农户给予适当补贴或税收减免,降低其投入成本,提高参与积极性。还可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耕地质量保护项目,推动形成政府引导、科技支撑、农民参与的协同机制,为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结束语
综上所述,耕地质量提升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定西市中药材主产区应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综合施策,构建耕地质量提升长效机制。未来应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与政策协同,推动中药材产业向绿色、高效、可持续方向发展。通过实施科学轮作、绿色种植、土壤修复、基础设施建设等多维度路径,不仅有助于提升耕地质量,也将为定西市打造国家级中药材产业示范区奠定坚实基础。
项目:甘肃省科技厅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3JRRJ0003 项目名称:《定西市道地中药材耕地质量与产能提升技术研究与示范》。
定西市科技计划 重点技术攻关专项,项目编号:DX2023AZ18 项目名称:《中药材耕地质量与产能提升技术研究与示范》。
参考文献:
[1]郑杰,郭世乾,高飞等.甘肃省耕地质量现状及对策[J].甘肃农业,2021,No.523(01):82-84.
[2]刘云霞,刘士烜.商水县耕地质量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7,No.696(10):180+184.
[3]宋琴琴.榆林市沙区耕地质量提升模式研究[J].农业与技术,2020,40(01):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