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材插图的功能定位与有效运用策略研究
张晨阳
曲阳县灵山镇杏子沟小学 河北省保定市 073104
引言:教材编写者精心配置的插图,以直观的视觉符号将古诗中的抽象情感、陌生场景转化为可感知的画面,成为连接学生与古诗文本的重要桥梁。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插图的价值认知不足,存在 “重文本轻插图”“仅作装饰性展示” 等问题,未能充分发挥其教学效能。因此,明确古诗教材插图的功能定位,探索科学的运用策略,对深化古诗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统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插图运用的现存问题
尽管教材插图具有多元功能,但在实际教学中,其运用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1.1 认知偏差:功能定位的浅表化
部分教师对插图的教学价值认知不足,将其简单等同于 “看图说话” 的素材,忽视其在情境重构、审美启蒙等深层维度的功能。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仅让学生描述插图中的瀑布、山峰等景物,却未引导学生通过插图感受 “飞流直下三千尺” 的气势与诗人的赞叹之情,导致插图的情感唤醒与意境感知功能被弱化。这种浅表化的认知,使得插图沦为文本的 “附属品”,未能发挥其应有的教学价值。
.2 运用单一:教学方法的形式化
在插图运用方式上,多数教师采用 “先文后图” 或 “图文分离” 的模式,缺乏系统性设计。要么在讲解完诗歌后简单展示插图,让学生 “对号入座”;要么仅在导入环节用插图吸引注意力,之后便不再提及。如教学《枫桥夜泊》时,仅在导入时让学生观察插图中的月亮、小船、寺庙等元素,却未在解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夜半钟声到客船” 等诗句时,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感受夜的静谧与诗人的愁绪。这种形式化的运用,使得插图与文本脱节,无法形成教学合力。
1.3 层次缺失:适配需求的差异化
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低年级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需依赖插图理解诗歌字面意思;高年级学生则具备一定抽象思维能力,可通过插图感知意境与文化内涵。但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采用 “一刀切”的插图运用方式,忽视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如对低年级学生讲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未结合插图中 “孤帆远影” 的细节帮助其理解 “唯见长江天际流” 的画面;对高年级学生教学《石灰吟》时,仅停留在让学生描述插图中的石灰,未引导其通过插图感悟诗人的品格。这种层次缺失的运用,难以满足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需求。
2 统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插图的有效运用策略
针对当前插图运用存在的问题,结合其功能定位与学生认知规律,可从以下三方面构建有效运用策略
2.1 精准解读:建立图文互证的关联
精准解读插图与文本的内在关联,是发挥插图功能的基础。教师需深入分析插图的构图、细节、意境与诗歌的语言、意象、情感之间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建立 “图文互证” 的思维方式。
一方面,以图解文,破解理解难点。针对诗歌中抽象的语言或陌生的意象,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细节获取信息。如教学五年级下册《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 中的 “穿金甲” 较难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士兵磨损的铠甲、脸上的风霜,结合 “黄沙”“百战” 的文本描述,理解诗句所蕴含的战争的艰苦与士兵的坚毅。另一方面,以文释图,深化情感感知。在学生观察插图的基础上,结合诗歌语言解读插图背后的情感与意境。如教学《泊船瓜洲》,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 “春风吹绿江南岸” 的生机景象与诗人凝望明月的神情,再结合 “明月何时照我还” 的诗句,理解插图中 “绿” 的色彩意象与诗人思乡情感的关联。
2.2 分层设计:适配学段的认知需求
依据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与学生认知特点,分层设计插图运用环节,实现 “因材施教”。
低年级侧重 “以图助读”,夯实基础理解。低年级古诗教学以识字、理解字面意思为核心目标,插图运用应聚焦于帮助学生建立文字与画面的关联。如教学一年级《池上》,可采用 “看图猜句” 的方式:先展示插图中小孩撑船采莲的画面,让学生猜测对应的诗句,再结合插图讲解 “撑”“采”“藏” 等动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中年级侧重 “以图悟意”,感知意象内涵。中年级学生开始接触诗歌意象,插图运用需引导其挖掘意象的情感关联。如教学三年级《赠刘景文》,引导学生对比插图中 “荷尽”“菊残” 与 “橙黄橘绿” 的景物变化,结合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的诗句,理解 “菊”“橙”“橘” 等意象所蕴含的坚韧与希望。
高年级侧重 “以图品境”,提升审美与文化素养。高年级教学需关注意境与文化内涵,插图运用应引导学生赏析意境、挖掘文化元素。如教学《己亥杂诗》,让学生欣赏插图中 “落红” 飘落、春泥孕育新绿的画面,结合诗句感悟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的意境与诗人的奉献精神;同时,结合插图中诗人的服饰、背景中的庭院等元素,渗透清代的社会文化常识。
2.3 创意延伸:拓展插图的教学价值
在精准解读与分层运用的基础上,通过创意活动拓展插图的教学价值,实现从 “理解文本” 到 “能力提升”的跨越。
一是开展 “插图补绘” 活动。针对诗歌中未被插图完全呈现的内容,引导学生结合理解补绘插图。如教学《望天门山》,教材插图展现了 “天门中断楚江开” 的远景,可让学生补绘 “孤帆一片日边来” 的细节,通过绘画深化对诗句的理解与想象。
二是实施 “图文转换” 训练。引导学生将插图内容转化为文字描述,或根据诗歌内容描述插图应有的画面,培育读写能力。如教学《春夜喜雨》,让学生结合插图描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的画面,再将描述转化为一段通顺的文字,实现 “诗 — 图 — 文” 的转化。 三是开展 “文化探究” 活动。以插图中的文化元素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开展拓展探究。如《元日》插图中出现了屠苏酒,可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屠苏酒的由来与饮用习俗,结合诗歌撰写 “春节习俗小短文”,实现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承的融合。
4 结论
统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教材插图是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教学资源,其在情境重构、认知支架、审美启蒙与文化传承中的功能定位,决定了其在 的重要价值。当前教学中存在的认知浅表化、运用形式化、层次缺失等问题,制约了插图教学价 过精准解读建立图文互证、分层设计适配认知需求、创意延伸拓展教学价值的策略,能够有效破解现存问题,让插图真正成为连接学生与古诗文本的桥梁。
参考文献:
[1] 李俊汝.运用教材插图辅助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究[J].亚太教育, 2022(1):3.
[2] 乔天全.教材插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新一代:理论版, 2020(4):1.
[3]杨荣妹.统编语文教材插图教学现状、原因分析及教学建议[J].小学教学参考,2023,(07):60-6
[4]周静.用好课本小插图,彰显教学大智慧——浅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运用[J].语文世界(小学生之窗),2023(1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