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大单元教学实施策略
赵勇军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650000
引言
大单元教学设计以“大概念”为核心,围绕学科主题统整相关知识内容,形成连贯的教学结构。教学过程注重设计综合性、实践性和探究性的学习任务,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和跨学科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美术知识与技能。教师的角色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推动其自主学习和个性化表达能力的提升。同时,大单元教学倡导多元化学习方式,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项目探究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激发其创新潜能和团队合作意识。
1 初中美术大单元教学的意义
1.1 重建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教学的起始步骤。近年来,教学目标经历了从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到兼顾知识技能、学习过程与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直至现在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的转变。这一系列演变反映了对于学科核心本质和教育价值的深刻关注。各界学者从各自立场对核心素养进行了探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为适应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与核心能力。在此基础上,各学科依据自身特性,归纳出各自的核心素养。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涵盖图像辨识、艺术表现、审美评价、创新实践以及文化认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艺术教育应培育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创作、创新实践和文化认识能力。学者们的理论研究和各大院校的教学改革,为初中美术教学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新课程改革着重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大单元教学则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激励学生主动探究,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自主学习,从而提高核心素养水平。
1.2.完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强调多角度探求问题解决方案,实则涉及知识迁移。初中生兴趣多元,活力充沛,思维敏捷,其认知、设计及实践技能随年龄增长逐步提升。教师需洞察学生成长特性,着力培育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大单元教学具备高度灵活性,教师可融合多个教学模块,丰富教学内容,实现课程内容的优化和整合。教师应依据学生年龄特征,遵循知识内在联系,设计课前、课中、课后系列活动,构建全面、统一、系统的大单元知识框架,使学生通过学习各个小单元逐步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迁移,从多个视角审视问题,进而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养成。
2 初中美术大单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目标设置不明确
在初中美术大单元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设定显得尤为关键。但现实中,教学目标的模糊性成为一大难题。不少教师在制定大单元教学计划时,未能准确界定各个小单元和整体大单元的教学目的,使得学生在学习时缺少指引。这种模糊的教学目标不仅削弱了学生的学习成效,也让教师在教学上难以锁定关键点,评估学习成果变得困难。鉴于此,要提高初中美术大单元教学的成效,教师务必清晰界定教学目标,保证各小单元及大单元的教学目标既具体又便于实施。
2.2 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在初中美术实施大单元教学时,内容的整体性与连贯性亦是亟需解决的难题。由于大单元教学范围较广,部分教师在规划课程内容时,常面临系统性与连贯性的挑战。这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对美术知识的深入学习和掌握受到干扰。同时,无序且不连贯的教学内容可能导致学生在学习上出现知识空白,阻碍了知识的整合与应用。为此,为了提高初中美术大单元教学的实效,教师需重视内容的整体性与连贯性,保证学生能构建系统且有序的知识体系。
3 初中美术大单元教学实施策略
3.1 聚焦核心素养制定单元教学目标
在初中美术大单元教学中,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因素,既是教师开展教学的起始点,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落脚点。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美术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美术核心素养的内涵,从多个维度出发进行初中美术大单元教学目标的科学制定,这不仅充分体现了初中美术大单元教学的素养导向,同时也使各个课时的教学目标能紧密围绕整体目标进行。这样,教师就可以循序渐进地促进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的实现,为初中美术大单元教学指明正确的方向。以《缤纷家用电器》为例,教师应首先明确本单元的核心素养目标,即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与创新思维等。随后,围绕这些核心素养目标,教师可以进一步细化出具体的教学目标,如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不同家用电器的造型特点与色彩搭配,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美术技能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的家用电器作品,以及通过团队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共同探讨如何创新家用电器的设计,以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与创新能力。通过这样的目标设定,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确保每一步教学都紧密贴合大单元教学的整体要求,从而有效提升初中美术大单元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3.2 对内容及主题的规划,先分大类再分小类地整合课程内容美术涵盖了一系列可视艺术形式,包括绘画、雕塑、设计、建筑、书法、摄影等。所有能产生可视艺术成果的艺术形式都属于美术范畴。在美术的四大类别及新兴类别中,依据创作手法或工具,美术还可细分为众多子类别。因此,在规划初中美术大单元教学时,教师应首先区分主要类别,再逐步细化。以《设计应用》为例,教师可将设计作为大类,随后依据不同的设计领域,如平面设计、立体设计、环境设计等,进一步划分出小类。对于平面设计部分,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标志设计、海报设计等;在立体设计环节,则侧重于包装设计、雕塑创作等内容;环境设计方面,可探讨校园美化、室内装饰等主题。通过这样的分类与细化,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更清晰地把握美术学习的脉络,同时也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化和条理化,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3 注重情境创设
在初中美术大单元教学中,情境教学法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可依据大单元主题,精心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以《扮靓生活的花卉图案》为例,教师可以模拟一个花卉市场或园艺展览的情境,让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感受花卉的美丽与多样性。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扮演花卉摊主、园艺设计师等角色,亲自挑选、搭配花卉,设计并制作出独特的花卉图案。这样的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了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如播放花卉生长的视频、展示花卉图案的艺术作品等,进一步丰富学习情境,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
3.4 任务设计注重实践性和探究性
大单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构建系统化的学习路径,通过主题引领、任务驱动和实践探索,实现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与逻辑性呈现。教师应以“大主题”为核心,整合学科知识,优化教学流程,将零散的知识整合为综合性学习模块,从而深化学生对艺术知识与文化内涵的理解,促进学科价值与实践能力的融合。在此过程中,任务设计需突出实践性和探究性,教师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和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在体验中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此外,教学流程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科学设置递进式任务,确保学生从基础技能掌握逐步过渡到创新表达,实现文化理解与创新能力的同步提升。
3.5 注入新元素,动静结合彰显美学表达
初中美术大单元教学设计不仅要重视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和技能,而且应将重心置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与发展上。教师通过整合多元化的教学资源融入全新的元素,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和实践机会,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以民族服饰》为例,教师可以引入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沉浸式地探索各民族服饰的特色,领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此外,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参与民族服饰的设计与制作环节,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深刻领会服饰的设计理念与制作工艺,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和动手实践能力。这种教学策略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美术专业知识,更能促进他们在实践中加深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与尊重,全面提高学科核心素养。
结语
初中美术大单元教学策略探究与实践为教育改革贡献了宝贵经验。未来,教师需持续挖掘大单元教学潜能,强化其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我们热切期望更多教育从业者投身这一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应用,携手促进我国美术教育的兴盛。
参考文献
[1]任明满.浅谈初中美术大单元教学实施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4):97-105.
[2]余文森.基于初中美术大单元教学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22,39(9):4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