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艺到心艺:论非遗在新时代思政教育中的价值赋能与实现
纪璐
渭南师范学院
新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与非遗保护传承均面临新要求与使命。思政教育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丰富内容形式以增强实效性;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载体,存在传承断层等问题,亟待创新传承路径。本研究理论上拓展思政教育及非遗研究视域,构建融合理论框架;实践上为思政教育提供新资源与方法,助力非遗活态传承,实现双向共赢。
一、核心概念界定与内在关联分析
(一)核心概念界定
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这些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它具有活态性、传承性、民族性、地域性这四点核心特征。
新时代思政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系统性育人工程,通过理论教育与实践引导,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其教育趋势呈现分众化、综合化、生活化、信息化特点,注重运用新技术、新形式增强教育实效性,推动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
从技艺到心艺,“技艺”是非遗的外在表现形式与操作技能,而“心艺”是非遗蕴含的文化精神、价值理念、情感认同与审美追求,将非遗从技能传授转化为精神浸润、价值塑造的升华过程就是“从技艺到心艺”。
(二)非遗与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内在关联
非遗与新时代思政教育之间存在着紧密且多维的内在关联。从文化基因层面看,非遗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诸如家国情怀、勤劳智慧、诚信友善以及天人合一等,与新时代思政教育所追求的价值目标高度契合,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滋养与精神支撑。在育人功能上,二者呈现出互补性。非遗以其独特的实践性和体验性,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思政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短板,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对思政理论的理解;而思政教育的引导性,则能提升非遗传承的思想高度与精神内涵,使非遗传承更具方向性和时代性。此外,非遗与新时代思政教育在时代使命上具有一致性,它们都肩负着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培育以及时代新人培养的重任,共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
二、非遗在新时代思政教育中的价值赋能维度(一)文化认同赋能:夯实思政文化之基
非遗以技艺展示(如剪纸、陶艺)、民俗体验(传统节日、仪式)为桥梁,让学生沉浸于民族文化的历史长河,唤醒深层文化记忆。当代非遗创新成果(文创、非遗+旅游)的呈现,更彰显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助其树立文化自信。同时,非遗所承载的民族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引导学生构建清晰的民族文化身份,增强民族凝聚力,为思政教育筑牢坚实的文化根基。
(二)理想信念赋能:引领思政精神航向
非遗中的爱国主义元素(家国符号、主题)与传承人的奋斗故事,共同铸就了思政教育的精神灯塔。通过挖掘非遗中的家国情怀,培育学生的责任担当;讲述传承人的勤劳勇敢,激励其树立艰苦奋斗信念;结合非遗在国家文化战略中的地位,引导其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复兴紧密相连,树立远大理想,为思政教育提供强大的精神引领。
(三)道德修养赋能:滋养思政道德沃土
非遗蕴含的传统道德理念(工匠精神、友善精神、诚信精神)与实践活动(技艺制作、公益活动),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道德滋养。通过解析非遗中的道德内涵,学生获得道德参照;参与非遗实践,将道德认知转化为行为,提升实践能力;以传承人的高尚品德为榜样,塑造诚实守信、敬业奉献的高尚道德人格,丰富思政教育的道德内涵。
(四)审美素养赋能:提升思政审美境界
非遗艺术(书法、国画、戏曲、音乐)的鉴赏与体验,让学生领略中华传统美学的独特韵味,提升审美感知。鼓励其参与非遗创新实践,培养审美创造思维与能力。同时,引导他们从非遗的“技艺之美”中感悟“精神之美”,形成追求真、善、美的高尚审美情趣,实现思政教育的审美升华,达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育人目标。
三、非遗在新时代思政教育中的实现路径(一)构建“非遗+课程”体系,融入思政教育教学环节
构建“非遗+课程”体系,通过开发《非遗中的中华精神》等特色教材及数字化课程资源,将非遗深度融入思政理论课、专业课与通识课。创新采用“理论讲解+技艺演示+实践操作”模式,邀请非遗传承人开设“大师课”,组织学生走进工坊开展“沉浸式课堂”,实现知识传授与技能实践的统一。针对中小学、高校、社会教育不同学段,差异化设计教学内容——中小学侧重技艺启蒙与文化认知,高校深化文化解读与价值探究,社会教育强化实践体验与文化传播,形成全链条、分层次的非遗思政教育体系。
(二)打造“非遗+活动”平台,拓展思政教育实践空间
打造“非遗+活动”平台,以校园非遗文化节、技艺大赛、主题演讲等活动营造文化氛围,提升学生思想素养;通过田野调查、保护志愿服务、文创设计等校外实践项目,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同时,借助抖音、B 站等新媒体平台,打造“云端非遗思政课堂”,发布短视频、直播课程,扩大教育覆盖面。线上线下结合,构建“校内+校外”“线下+线上”的立体化实践空间,让非遗思政教育更贴近学生生活、更具时代活力。
(三)建立“非遗+协同”机制,整合思政教育多方资源
建立“非遗+协同”机制,构建“校地企”合作模式,高校与地方政府、非遗企业共建教育基地,共享资源;加强“传承人+教育者”队伍建设,推动传承人参与师资培训,提升教学能力,引导教育者学习非遗知识,增强融合设计能力。此外,推动“跨区域+跨文化”交流,组织国内非遗思政教育交流活动,促进文化互鉴;开展国际交流项目,向世界展示中国非遗魅力与思政成果,提升文化国际影响力,形成多方协同、跨界融合的非遗思政教育新格局。
(四)完善“非遗+评价”体系,保障思政教育育人实效
完善“非遗+评价”体系,从文化认知、技能实践、思想素养三个维度设置多元化评价指标,全面衡量教育效果。采用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课堂表现、实践报告、作品展示等过程性评价,与期末考核、成果汇报等终结性评价互补,避免“唯分数”倾向。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邀请非遗传承人、教育专家、社会公众等客观评价教育内容、形式与效果,及时发现问题、优化教学策略,确保非遗思政教育育人实效,形成“评价-反馈-改进”的闭环机制。
非遗在新时代思政教育中具备独特且重要的价值,呈现出文化认同、理想信念、道德修养、审美素养四大价值赋能维度,是推动思政教育创新 展的优质资源。通过构建“非遗+课程”、“非遗+活动”、“非遗+协同”、“非遗+评价”四大路径,能够有效 思政教育中的价值转化。未来研究可通过细化不同非遗类型应用,借数字技术创新形式,加强国际比较,推动中国非遗思政模式国际化传播。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N]. 人民日报,2017-01-26 (06).
[2] 黄筱筠.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J].大众文艺,2025,(11):165-167.
[3] [1]孙钰洁. 非遗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和实践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5,45(27):5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