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有效性研究
薄开颜
济宁高新区三贾中学 272000
引言:目前一些教师在进行大单元教学实践时,还存在着目标模糊、活动松散、评价简单等诸多问题,这些都限制着教学有效性。有的教师在单元目标的设置上,只是简单地照搬课程标准的表述方式,没有结合单元文本特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目标进行提炼,造成了目标大而空的现象。有的教师大单元活动设计还停留在单篇活动拼接的水平上,没有围绕核心任务建构一致的活动链。目前大单元教学评价主要还是终结性评价等,如单元测试、课文背诵等,忽略了过程性评价在学习中的导向作用。因此,进行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有效性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1.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核心内涵
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立足于教材单元,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提炼出单元核心主题和核心素养目标并对文本资源进行整合、学习任务和评价方式构成了“ 目的—活动—评估” 一体化教学体系。其核心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内容统整性,打破单篇课文界限,将单元内多篇文本按主题关联或能力递进重组;二是任务实践性设计了贯穿于本单元中的实际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将语文知识应用于实践;三是素养导向性,将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 的核心素养拆解为具体可测的单元目标。
2.提升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1 锚定核心素养,实现目标精准化
单元目标设计需要按照课程标准、单元主题、学生现实这一逻辑进行逐层拆解和准确定位,教师需要根据课程标准来确定单元的核心素养方向,基于大单元主题,学生能够以学习任务为依托,构建完整的单元知识框架,避免自学习和碎片化学习。例如,以部分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教学为例。教师可整合第一单元与第五单元中的课文《桂花雨》《落花生》《太阳》,提炼出大单元主题“ 自然之美与生命哲理并存” 。此主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鉴赏文学作品,领略自然界的壮丽与细腻。教师组织学生开展“ 自然笔记” 活动,鼓励学生用文字、绘画等方式记录自己的阅读感悟。再结合学生认知水平调整目标难度,如对低年级学生,目标可设定为能够简单地鉴赏文章,形成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与保护意识,对高年级学生则设定为能够领略自然之美,感悟生命哲理。
2.2 聚焦核心任务,实现活动整合化
核心任务需贴合单元主题与学生生活,各项活动一环扣一环,由学习方法――实践运用――成果展示构成闭环,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观察和表达的方法,而且促进了合作和反思能力的发展。同时,活动设计需注重实践性,引入角色扮演、项目式学习等形式,如民间故事单元可设计民间故事小剧场活动,让学生通过改编、表演,深化对故事的理解。例如,以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为例,教师可整合三篇课文《第一场雪》《白鹭》《月迹》,提炼出大单元主题“ 大自然与人文情感的交融” 。基于此,教师可设计阅读任务,引导学生开展“ 对比分析” 和“ 自由创作” 活动,即要求学生深入研读这三篇课文,对比它们在描写自然美景方面的异同,并挑选一处印象深刻的自然景象进行创作。
2.3 完善评价体系,实现评价多元化
教师需要构建包括过程性评估、终结性评估、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等在内的综合评价体系,以充分发挥评价在诊断和激励方面的作用。在进行过程性的评估时,教师需要创建了单元学习成长档案来记录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表现。例如,观察单元的成长档案可以包括观察记录单、手册初稿和修改稿以及分组互评表,教师及时地从档案中发现学生细节描写中存在的缺陷,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终结性评价需要突破传统的纸笔测试模式,转而采用如成果展示和能力测评等多种方式。同时,引入多元评价主体,形成评价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要确保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成效,核心是要打破碎片化的教学模式,确保目标、活动、考核三者能够深度融合。通过准确定位核心素养的目标,设计整合性的实践活动和建构多元评价体系等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建构起系统的语文知识,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核心素养,从而真正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在今后的教学中,老师们需要进一步加深对大单元教学这一概念的认识,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使大单元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和时代新人培养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吴思琪. 大单元视域下小学语文“ 教学评一体化” 有效性研究[J].作家天地,2025,(10):63-65.
[2]李晓兰. 大单元视域下小学语文“ 教学评一体化” 有效性研究[J].教师博览,2024,(09):44-46.
[3] 宋小芳. 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有效性研讨[J]. 小学生( 中旬刊),2023,(09):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