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研究

作者

史建云

身份证:431129198704284212

摘要:装配式建筑作为现代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成果,凭借其高效施工、绿色环保与资源节约的优势,在建筑工程中得到广泛推广。本文立足于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技术要点,结合不同施工阶段的工艺流程,从构件制造、安装精度、现场管理等方面探讨施工控制策略,并系统分析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影响因素,提出科学可行的质量控制措施,以提升装配式建筑工程整体建设水平和质量保障能力。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一、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核心特征与流程分析

(一)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与运输流程的技术特点

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环节集中在工厂预制完成,整个过程包括模具准备、钢筋布置、混凝土浇筑、养护及成品堆放等环节,强调标准化与精细化。构件设计需结合施工要求与现场条件,确保尺寸精度与节点连接形式的统一性。生产过程中需严格控制模具精度、混凝土性能与养护温度等关键参数,以保证成品构件的结构性能与安装适应性。构件运输阶段则需重点考虑运输路线、装卸方案与防护措施,减少振动和碰撞带来的构件损伤。构件在出厂前需进行质量检验和编码标识,以便于后续的吊装作业与现场安装组织,实现构件在设计、制造、运输、安装过程中的全过程信息追溯。

(二)装配式建筑施工组织与现场协调机制

装配式建筑施工现场需高度重视工序协调与资源调配,施工组织以构件安装为主线,涉及起重设备调配、构件吊装路径布置与施工节点控制等多个方面。施工总平面布置应预留构件临时堆放区、吊装作业面与交通通道,确保各工序连续作业不冲突。各施工工段之间需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时掌握构件到场情况与安装进度变化,便于动态调整施工计划。现场协调过程中强调机械化与信息化结合,利用BIM技术进行施工过程模拟,提前识别施工干扰点与吊装冲突位置,优化施工节奏。施工人员需经过专业技术培训,掌握构件对位、节点拼接、临时支护等关键技能,以保障装配施工阶段的质量与效率。

(三)装配施工关键节点的工艺要求与精度控制

装配式建筑关键节点连接形式多样,涵盖干式连接、湿式灌浆、螺栓连接等多种方式,每种连接方式均对安装精度与工艺控制提出严格要求。基础连接部位需确保锚筋定位精确,与预埋构件实现高效对接。构件吊装过程中需通过多点测量与辅助定位设备控制构件姿态,确保吊装过程稳定、对位精确。构件拼缝处理工艺直接影响结构整体性与防渗性能,灌浆材料需满足流动性与强度双重标准,施工前需进行试浆实验验证配合比。节点施工完成后应进行精度复测与外观检查,重点控制垂直度、平整度与间隙尺寸,并形成记录归档。通过标准化施工工艺、系统化精度控制与责任到岗的质量管理制度,有效保障了装配节点的可靠性与结构整体性。

二、装配式建筑施工全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策略研究

(一)构件制造阶段的源头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构件制造质量是装配式建筑后续施工与结构安全的前提保障。在预制工厂需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涵盖原材料进场检验、生产工艺控制、过程质量记录与出厂检验机制。钢筋加工应严格执行下料尺寸、焊接位置与防锈处理规范,混凝土拌合需依据施工配合比精准计量并控制塌落度与初凝时间。构件成型后应安排专项人员进行尺寸检查、结构复核与外观检验,发现质量偏差应及时返修或报废处理。质量数据应完整记录至构件信息标签,构成产品质量档案,确保构件在运输与安装过程中具有可追溯性。预制构件的生产还需在工艺标准化与机械化程度上下功夫,逐步实现自动化生产流程,降低人为操作误差,提升构件质量一致性。通过在源头建立严格的生产质量控制体系,构件可在后续施工中达到快速拼装、高度契合与持久稳定的效果。

(二)现场吊装与安装过程的精度控制与动态管理机制

构件在施工现场的安装环节是装配式建筑施工的核心阶段,其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结构整体性能与使用安全。现场吊装需根据吊装计划合理调配起重机械与作业人员,提前进行吊具检查与构件重心分析。构件吊装前需设置精确的对位线与临时支撑体系,避免因吊装姿态偏移导致安装精度下降。安装过程中采用激光测距、全站仪等精密测量设备实时监测构件位置,施工完成后进行全结构复核。拼缝灌浆环节应严格控制灌浆时间窗口、材料温度与施工环境湿度,确保浆体充盈无空鼓。对节点连接部位进行抽样检测与无损测试,保障节点的强度与密实性。现场管理需建立动态信息平台,记录每一构件的安装信息、施工时间与责任人员,实现全过程施工质量追踪与回溯,为结构后期检测与维修提供有效数据支撑。

(三)环境与设备条件对施工质量的间接影响防控措施

施工环境对装配式建筑的施工质量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在温湿变化剧烈、风速过大或雨雪频繁的区域,构件安装与节点处理的质量易受到干扰。需设立环境监控系统,实时监测温度、湿度与风速等关键参数,制定不同天气下的施工限值与应急方案。在高温条件下应延长混凝土养护时间,低温施工则应采用加热保温措施确保节点强度发展。起重设备与测量仪器的运行状态对构件吊装精度和作业安全至关重要,需进行定期检修与校准,确保设备运行稳定可靠。对施工场地的平整度、排水条件与通风状况进行全面优化,营造良好作业环境。安全防护设施应随施工进度同步部署,防止施工过程中因操作环境不佳引发构件掉落、设备倾覆等安全事故,通过环境与设备的协同管理,为施工质量保驾护航。

(四)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人员素质提升机制

实现装配式建筑高质量建造目标,需依托覆盖设计、生产、运输、施工与验收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在制度建设方面,应建立质量管理责任制,细化各阶段质量控制节点与检查标准,形成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事后评估的管理闭环。质量管理流程应融入信息化管理手段,如利用质量管理平台进行数据录入、问题追踪与分析报告生成,提升质量问题处理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在人员管理方面,应强化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与作业技能考核,特别是在构件安装、节点灌浆与质量复测等关键环节,确保人员具备专业知识与操作能力。鼓励技术人员参与装配施工标准化编制与案例分析,提升团队整体专业素养。管理团队需配备有经验的工程师与质检专员,形成技术交底、现场指导、问题反馈的高效沟通机制。通过全过程质量体系建设与人员能力提升,实现装配式建筑施工的高效协同与质量保障。

结束语: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相辅相成,是推动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关键路径。通过加强构件生产、现场施工、环境控制与人员管理等环节的系统研究与实践应用,可实现装配式建筑高质量、高效率建造目标。未来应进一步整合信息技术与智能装备,构建更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推动装配式建筑向标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伟.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23,50(02):88-91.

[2]王力行.基于全过程管理的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探析[J].工程建设标准化,2023,39(04):72-76.

[3]刘佳.装配式建筑吊装施工精度控制与现场管理策略研究[J].建筑实践,2023,44(05):5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