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生活元素增强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实践
王辉
费县探沂镇中心小学
引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将生活元素融入教学,能使抽象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具体,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当前教学虽有涉及,但缺乏系统创新方法,故探讨利用生活元素增强学习兴趣的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价值分析
1.1 知识理解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解难度较大。而生活元素的融入,能将抽象知识具象化。比如在教授“体积”概念时,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中常见的容器, 像水杯、盒子等。通过让学生观察水杯装水的过程,感受水占据的空间,从而理解体积的概念 用分蛋糕的场景举例,将一个蛋糕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就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 分数所表示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据相关研究表明,采用生活元素辅助教学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 确率提高了 20% ,充分证明其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方面的显著作用。
1.2 兴趣激发
小学生天性活泼,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生活元素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能打破传统教学的枯燥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认识人民币”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模拟超市购物场景,准备一些商品和不同面值的人民币道具,让学生扮演收银员和顾客进行交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认识人民币的面值,还能学会简单的加减法计算,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性,进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有调查显示,开展生活化教学后,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 30% ,课堂参与度明显增强。
2.元素类型
2.1 日常场景
在购物场景中,教师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记录一次家庭购物的清单,包括商品名称、价格、数量等信息。然后引导学生计算购物的总花费,比较不同品牌或规格商品的性价比。比如购买牙膏时,有的牙膏120 克售价15 元,有的 180 克售价
,通过计算每克牙膏的价格,学生能清晰地判断哪种更划算。在出行方面,以乘坐公交车为例,假设公交车每 15 分钟一班,学生从家到公交站需要5 分钟,那么他需要在什么时间出发才能最快坐上公交车?这涉及到时间的计算和统筹规划。家庭活动中,如布置房间时,需要计算房间的面积以确定购买地毯的大小,或者根据家具的尺寸安排摆放位置,这些都与数学中的几何知识密切相关。通过这些日常场景的融入,学生能真切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
2.2 自然现象
季节变化中,春天播种、秋天收获,农民伯伯需要根据土地面积和种子的出芽率来计算播种量。假设一块地面积为100 平方米,某种蔬菜种子的出芽率为 80% 蔬菜,那么农民伯伯需要准备多少颗种子呢?这就涉及到百分数和乘法的 花盘上种子的排列,会发现它们呈现出两组相互交错的螺旋线,顺时针 那契数列中的相邻两个数,如21 和34。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计数,发现 ,从而引出斐波那契数列的概念,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探索欲望。
2.3 文化习俗
春节时,长辈给晚辈发红包是常见的习俗。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假如有 5 个孩子,长辈准备了200元红包,要保证每个孩子至少得到30 元,且金额各不相同,应该如何分配红包?这就需要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计算和推理。再如端午节包粽子,粽子通常呈三角锥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三角锥形粽子的表面积和体积,将几何知识与传统习俗相结合。中秋节吃月饼时,一个圆形月饼平均分给家人,每人能得到几分之几,这与分数知识紧密相连。通过这些文化习俗中的数学问题,不仅能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还能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融合途径
3.1 情境创设
以生活场景为基础创设数学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比如在教授加减法时,教师可以设置超市购物情境。在课堂上布置一个简易的“超市”,摆放一些带有价格标签的文具、零食等商品模型,准备好不同面值的人民币道具。提出问题:“假如一支铅笔 2 元,一个笔记本5 元,买这两样东西一共需要多少钱?”学生在模拟购物过程中,通过拿出相应面值的人民币进行交易,能直观地理解加法的运算过程。又比如,给学生10 元钱去购买物品,让他们计算购买后剩余的钱数,从而学习减法运算。这样的情境创设,将抽象的加减法知识融入到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参与度比传统教学方式提升了 35% ,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牢固。
3.2 活动设计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是将生活元素与数学教学融合的重要途径。例如,组织学生进行校园设施测量活动。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组,每组负责测量不同的校园设施,如操场的长度和宽度、教学楼的高度、花坛的周长等。在测量过程中,学生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如卷尺、测绳等,并运用所学的长度单位知识进行测量和记录。测量完成后,各小组进行数据整理和汇报,讨论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巩固长度单位和测量的知识,还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举办数学游戏竞赛也是一种有效的活动方式。比如开展“数学接龙”游戏,第一个学生说出一个数学问题,如 43+5=? ”第二个学生回答后接着提出新问题,如 48-2=?2 ”依次类推,回答错误或回答时间超时的学生被淘汰,坚持到最后的学生获胜。这种游戏竞赛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和反应速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3.3 问题引导
提出源于生活的数学问题,能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以水电费计算问题为例,教师可以给出这样的题目:“某户居民上个月用水15 立方米,已知当地水费收费标准为:不超过10 立方米的部分,每立方米收费2 元;超过10 立方米的部分,每立方米收费 3 元。请问该户居民上个月需要交多少水费?”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时,需要分析题目中的条件,确定不同用水量对应的收费标准,然后运用乘法和加法进行计算。在解决房屋面积测量问题时,假设一个房间长5 米,宽4 米,让学生计算房间的面积,以及如果要在房间地面铺上边长为0.5 米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地砖。这涉及到长方形面积公式和除法运算的运用。通过这些源于生活的问题引导,学生能够学会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思维的逻辑性和灵活性得到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
3.4 资源整合
整合生活中的数学资源,能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数学学习视野。生活中有许多常见的事物都蕴含着数学信息,如广告牌上的数字、公交线路图等。教师可以利用广告牌上的商品价格、促销信息等作为教学素材。例如,某广告牌上写着“某品牌运动鞋原价300 元,现打八折出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计算打折后的价格,让学生理解折扣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公交线路图也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公交线路图,了解不同站点之间的距离、公交车的行驶路线等信息,然后提出问题,如“从学校到图书馆乘坐公交车需要经过几个站点?如果公交车平均每行驶一站需要 3 分钟,那么从学校到图书馆需要多长时间?”通过对这些生活资源的利用,学生能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亲近感,同时也能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4.影响因素
4.1 教师能力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教学能力和生活元素运用能力对教学效果起着关键作用。具备扎实数学专业知识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能够精准把握教材内容,巧妙地将生活元素与数学知识融合。例如,在讲解“行程问题”时,教师可以结合自己上下班的路程、时间和交通方式,引导学生理解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但如果教师对生活元素的运用不够熟练,可能会导致教学内容生硬牵强,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关注生活中的数学素材,积极参加教学培训和研讨活动,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4.2 学生差异
小学生在学习基础、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 这使得他们对生活元素教学的接受度各不相同。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够迅速将生活中的数 决问题过程中拓展思维。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可能在理解和运用上存在困难, 兴趣爱好不同也会影响学生对生活元素的关注和参与度。喜欢体育的学生, 如球员命中率、得分率等会更感兴趣;喜欢艺术的学生,可能对图案设计中的几何图形、 有感觉。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生活元素和教学方法,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4.3 教学环境
学校的硬件设施和教学氛围等环境因素对生活元素教学有着重要影响。拥有现代化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等的学校,教师可以更方便地展示生活中的数学场景和案例,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而教学氛围轻松、活跃,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和提问的学校,学生更愿意参与到生活元素教学活动中,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相反,如果教学环境单调乏味,缺乏创新和趣味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受到抑制,难以充分发挥生活元素教学的优势。学校应加大对教学设施的投入,改善教学环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为生活元素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4.4 家庭氛围
家庭数学氛围和家长态度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在家庭中,家长经常与孩子进行数学相关的互动,如玩数学游戏、讨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等,能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增强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例如,在和孩子一起购物时,让孩子计算商品的折扣价格、总价等;在做家务时,让孩子计算房间的面积、所需清洁用品的用量等。家长对孩子数学学习的积极态度和鼓励,也能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反之,如果家庭中缺乏数学氛围,家长对孩子的数学学习漠不关心或过度施压,可能会导致孩子对数学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学习兴趣的培养。家长应积极参与孩子的数学学习过程,营造良好的家庭数学氛围,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5.教学对策
5.1 能力提升
教师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生活元素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效果。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培训内容不仅涵盖数学学科知识的深化,还包括如何将生活元素巧妙融入教学的技巧与方法。例如,邀请教育专家开展讲座,分享成功的教学案例,讲解如何从生活中挖掘数学素材,以及如何设计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教学活动。教师还应积极参与学习交流活动,与其他教师分享经验,共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鼓励教师自主学习,关注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积累教学素材,不断提升自身运用生活元素教学的能力。通过这些方式,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与生活元素的结合点,为学生呈现更加生动、有趣且富有启发性的数学课堂。
5.2 分层教学
由于学生在学习基础、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实施分层教学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数学成绩、课堂表现以及学习态度等因素,将学生分为基础层、提高层和拓展层。对于基础层的学生,教学内容应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设计一些简单且贴近生活的数学问题,如计算家庭日常开销、测量房间简单物品的长度等,帮助他们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层的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增加一些具有一定难度和综合性的生活数学问题,如根据家庭水电费账单分析不同季节的用水用电规律、规划家庭旅游预算和行程安排等,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拓展层的学生则可以挑战更具创新性和开放性的生活数学问题,如研究城市交通拥堵现象背后的数学原理、利用数学模型预测股票市场的短期波动趋势等,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通过分层教学,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得到充分的发展,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和兴趣。
5.3 环境优化
学校应积极改善教学设施,为生活元素教学提供有力支持。配备多媒体教室,让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生活场景视频、展示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图片等方式,更直观地向学生呈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建设数学实验室,提供各种数学实验器材和工具,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探索生活中的数学奥秘,如利用几何模型搭建生活中的建筑结构、通过实验探究物体的运动轨迹与数学函数的关系等。学校还应定期开展数学活动,如数学文化节、数学竞赛等,营造浓厚的数学学习氛围。在数学文化节中,可以设置生活数学展区,展示学生运用生活元素完成的数学作品,如用生活中的物品制作的数学模型、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研究报告等;举办数学故事演讲比赛,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数学故事。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丰富的数学环境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4 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是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家长讲座,邀请数学教育专家为家长讲解数学教育的重要性、小学数学学习的特点以及如何在家庭中引导孩子学习数学等知识。通过讲座,提升家长对数学教育的认识,增强他们参与孩子数学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开展亲子数学活动,如亲子数学游戏、亲子数学实验等。例如,组织亲子一起玩数独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亲子测量实验,测量家里的家具尺寸、房间面积等,让孩子在实践中巩固数学知识。通过这些活动,增进亲子关系,同时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促进孩子的数学学习。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应注重引导孩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如在购物时让孩子计算价格、在做家务时让孩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等,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共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能力。
结束语:综上所述,利用生活元素增强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是可行且必要的教学方式。通过对其价值、元素类型、融合途径、影响因素的分析及提出相应对策,有望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新活力,切实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教学质量,让学生在生活元素的滋养下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
参考文献:
[1]钟冬兰.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N].贵港日报,2025-07-09(003).
[2]杨春丽.跨学科融合视角下的小学 阅读指导案例[J].中小学班主任,2025,(12):106-108.
[3]田维成.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与路径探索[N].科学导报,2025-06-23(B04).
[4]张婵.游戏化元素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的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5,(17):134-137.
[5] 常玲玉, 刘雪薇.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方法[J]. 中华志愿者,2025,(06):79-81.
[6] 王艳聆, 贺慧, 张倩, 等. 数学学习兴趣量表在小学高年级学生群体中的修订[J]. 数学教育学报,2025,34(03):56-61.
作者简介:王辉,小学数学二级教师,现任职于费县探沂镇中心小学。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6年,始终深耕课堂教学一线,致力于探索趣味化、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模式,擅长通过创设生动情境、设计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思维能力。任教期间,先后获得县教学成绩奖、县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