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课程思政研究现状
萨其日拉
河套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 015000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着重指出,应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致力于开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崭新篇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应全力推进以“课程思政”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梳理各学科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及其功能,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的有机结合。各高校积极响应并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模式,致力于强化其基本色彩、拓宽其实施范围、克服其不足之处、保障其有效运作,这对于增强“课程思政”的实施效能、促进其高质量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实现新时代立德树人目标的必然要求。下面从《文学理论》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然性、教学实践要点与教学体系三个方面,对该课程思政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
一、《文学理论》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然性
课程思政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系统融入日常课程教学的综合性教育模式。从理念层面看,它强调德育与智育的深度融合,其关键在于挖掘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将价值塑造融入于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之中,使学生在知识获取与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同时实现道德修养的养成,进而培养兼具德智体美劳全面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从实践层面而言,课程思政本质上是一种同时涵盖知识传授、能力培育与价值引导的教育教学实践,这三者应当在高校教学过程中有机结合。若教育活动仅停留在知识与能力层面,则是不完整的,必须辅以价值引领。作为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需求的教学形态,课程思政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也在内容拓展与方法创新上实现了对传统思政课程的深度延伸与转化。
赵彦的《文学理论“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文学理论>》中,基于“马工程”重点教材进行文学理论“课程思政”的教学研究和改革探索,不仅是改革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实践、增强课堂活力的重要举措,也是达成培养目标、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步骤,更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话语体系、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李育红、张天月的《课程思政视角下文学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文学理论教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课程思政为文学理论课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提供了新视角。课程思政指明了文学理论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新定位、新方向和新途径,那就是使青年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并树立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同向同行的马克思主义文学观。课程思政视角下文学理论教学加强马克思主义指导应坚持如下基本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马克思主义文学观和方法论;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体系,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一般文学理论的关系。其具体方法是透彻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深刻性、人文性,凸显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新成果,建构理论讲授、研读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统一的三维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精品教学资源、精品思政课程资源,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互联互通。
金华的《‘文学概论’课程思政共同体的建设策略》中,结合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实际,探讨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文学概论”课程路径与策略,以建构“文学概论”课程思政共同体。这一课程思政共同体,涉及学校、专业、系部、教师、学生等主体,更涉及专业教学线性过程,即课程思政元素在教学大纲顶层设计、教学实施环节、第二课堂、课程考核、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融入、呈现。“文学概论”课程思政共同体建设不可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研究与扎实的建设。作为学科基础课程、理论课程、学位课程,“文学概论”课程思政共同体建设纳人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实践的重点,充分考虑课程思政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的融合,精心统筹课程思政教学实施,周密设计课程思政与教师教学评价等。唯有学校、专业、系部、教师、学生等思政共同体元素的齐心努力,方能提升“文学概论”等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共同体建设效果。
马正应 、范小娟和 丁筑兰的《基于“马工程”<文学理论>教材的教学编排与思政探索》“马工程”《文学理论》教材第二版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内容涵盖全面,但运用于具体的教学上仍有诸多值得商榷之处。教改在原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做出一些调整,兼顾了教材原有的优点和课堂的实际教学。文学理论天然就是理论课程里开展课程思政的桥头堡,而二者的无缝联结就是要找到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形成系统有机的体系脉络,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使学生在获得理论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政德育。针对教材在实际课堂教学运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文章在教材内容的详略、取舍与增补上进行一定的探索与尝试。
二、《文学理论》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要点
在《文学理论》课程开展思政教学实践的时候,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属于关键环节,学者们普遍觉得《文学理论》课程教材里面蕴含丰富思政元素,需要教师深入挖掘并且将其有机融入教学内容,像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中人民性、实践性等观点,中国传统文论里“文以载道”“诗教”等思想,均具备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对这些理论深入讲解,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文艺观和价值观,同时在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时也可挖掘其中思政元素。
赵海燕的《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文学概论” 课程思政教学理路探索》中论述,新世纪以来文学艺术场域的整体转型,使得传统的“文学概论”课程面临着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困境。在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借助课程思政教学思维,构建文学概论新课堂,一方面有利于“文学概论”课程应对本质主义思维弊端,激活文学理论的自我反思与知识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课程内容与思政内涵的紧密融合,有利于推动文学理论对新的文艺现象的积极回应,形成文学理论与文艺实践的双向互动关系。
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文学概论”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要在尊重课程自身建设规律的前提下,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审美塑造基础上挖掘其价值引领功能。以课程思政建设理念为指引,以“BOPPPS + 课程思政+线上线下”教学创新策略为抓手,通过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引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帮助学生掌握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与品鉴能力。借助文学理论课堂教学阵地,树立起联系文学活动的发展实践,联系文学研究的现状和动向,关注本学科新的理论研究成果,科学地认识和理解新的文化与文学现象的文艺观与批评观,进而推动文学理论的自主性发展。“当代世界文学和中国文学的发展为文学理论建设提供了思想源泉,只要我们不脱离这个源泉,就会获得无尽的理论发展动力。
杨晗的《基于课程思政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实施策略研究》中阐述了《文学理论》实施课程思政的意义,并基于当前实施文学理论课程思政面临的问题,从任课教师、课堂教学、保障机制三个角度探讨了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有机融合的有效途径,以期为人文学科相关课程实施教学改革和课程思政提供有益借鉴。
黄定华的《地方院校‘文学概论’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中,对课程思政观念下“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的过程进行了探讨,认为课程思政不仅主要涉及教师、教材、教学方法等基本要素,更是一个教师与教材结合的过程,教材与现实结合的过程,也是教学内容与服务地方、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只有在动态的过程中,只有实现过程性、当下性和互动性的统一,才能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课程思政效果才能得以体现。
胡碟的《高职院校文学理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深入阐述了高职院校文学理论课程思政的意义,指出了高职院校文学理论课程思政实施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文学理论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即通过强化教师育人意识、完善课程教学标准、改革教育教学方法、用好第二课堂等途径,更好地发挥文学理论课程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许晶晶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文艺理论课课程思政教育研究》中,简要分析了现阶段我国“课程思政”推行过程中的问题,剖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中部分文艺理论课程中存在的思想政治元素,并提出一些促进文艺理论课程中 “课程思政”教育的策略,以期可以促进我国“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推广。
三、《文学理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完善《文学理论》课程评价体系是保障课程思政教学质量重要手段,传统课程评价体系常过于注重知识考核而忽视学生能力与价值观评价,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需构建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综合考核学习过程与成果,评价主体应涵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等,评价方式应包括考试、作业、课堂表现、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评价内容不仅要考核学生对文学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还要评价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及思想政治素质等发展情况,完善课程评价体系能全面客观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并及时发现教学问题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马东峰的《OBE 理念下文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研究》中提到《文学理论》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的重要性。《文学概论》课程承担着文学类课程的理论引导任务,其课程思政教育因子含量更高。长期以来,对于课程思政的评价往往基于主观判断,没有对应的评价体系。在课程思政评价中引入OBE 理念,对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有着积极的意义。课程思政的评价应遵循动态适应性、科学性和多维度原则,通过学生自评、教师评价、教研团队及第三方评估等多元主体,围绕价值观导向、道德观念培养和文化认同感提升三大核心目标展开。评价内容涵盖知识掌握、思政素养及实践能力,采用过程性评价、项目式评价和同伴评价等多种方式,确保评价全面客观。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建立为文学理论课程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提供了实践路径,有助于培养具有高尚品德、深厚文化底蕴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
综上所述,国内高校《文学理论》课程思政研究在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层面均取得显著进展,在课程思政的价值定位、教学实施路径以及体系建设等方面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在阐释《文学理论》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探索课程思政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等方面成果丰硕。
注释:
[1]赵彦.文学理论“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文学理论》[J].郑州师范教育.2022.9.25
[2]李育红、张天月.课程思政视角下文学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J].渤海大学学报.2022.10.1
[3]金华.‘文学概论’课程思政共同体的建设策略[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2.12.19
[4]马正应 、范小娟和、丁筑兰.基于“马工程”《文学理论》教材的教学编排与思政探索[J].大众文艺.2022.8.25
[5]赵海燕.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文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理路探索[J].宁夏师范大学学报.2025.3.15
[6]杨晗.基于课程思政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实施策略研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3.6.28
[7]黄定华.地方院校“文学概论”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J].宜春学院学报.2021.8.25
[8]胡碟.高职院校文学理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28
[9]许晶晶.汉语言文学专业文艺理论课课程思政教育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12.
[10]马东峰.OBE 理念下文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5.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