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体验学习圈”理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陈志娟

遂溪县第三中学 524300

一、“体验学习圈”理论

大卫·库伯结合杜威、勒温和皮亚杰的学习理论,提出 “体验学习圈”理论,将体验学习分为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主动检验四阶段(见图 1);同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明确高中地理总目标为培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大核心素养[2],落实立德树人;而针对 “如何提高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以达成这一教育目的”,笔者认为 “体验学习圈” 理论可有效促进目标实现。

图1 体验学习圈示意图

二、基于“体验学习圈”理论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以中图版“水循环”一课为例,通过三个体验学习圈的设计,展示该理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

围绕本节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意义,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 结合郑州暴雨案例,明确“水体”的概念和分类; 2.通过观察水循环模拟实验,说出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与类型;3. 结合湛江雷州旱情等案例,分析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培养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

(二)教学过程

1. 体验学习圈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具体体验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并展示材料——2021 年 7 月 20 日郑州遇史上最强暴雨,1 小时降雨量 201.9mm (约 150 个西湖水量),19 日 20 时至 20 日 20 时单日累计达 552.5mm (约 410 个西湖水量),此次暴雨引发郑州市千年罕见洪灾。

(2)反思观察

教师活动:围绕“水体”的概念,提出问题:“自然界中的大量水从哪里来?水在自然界有哪些常见存在方式?这些存在方式之间有什么关联?”学生活动:针对上述问题,展开小组讨论。

(3)抽象概括

学生活动:各小组提炼关键结论——地球上的水体主要分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海洋水是全球水储量主体,占比 96.53% ,陆地水体包含地下水、河流水、湖泊水等类型,从水运动角度看,各类陆地水体间存在相互补给关系。

(4)主动检验

教师活动:结合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场景,进一步引导:“我们学校学生宿舍的日常用水源自哪里?大家平常说的宿舍用水是井水,那这井水属于之前提到的地下水吗?”

学生活动: 依据前一阶段所学内容思考,分析上述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案例,结合生活经验,深刻理解水体的概念,为后续学习打下兴趣基础,同时让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

2.体验学习圈二: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1)具体体验

教师活动:播放“水循环模拟实验视频”。

学生活动:观看水循环模拟实验,并重点关注模拟实验中水循环各环节发生的原理。

(2)反思观察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根据模拟实验,描述实验中水的运动过程。同时,进一步思考“实验中,驱动水循环的动力是什么?”

学生活动:各小组讨论实验中水的运动过程和驱动水循环的动力。

(3)抽象概括

学生活动:依据水循环模拟实验和教材内容,绘制出自然界水循环图,并概括水循环的概念和水循环类型。

(4)主动检验

教师活动:结合学校周边自然河流情境,设计探究性问题:该河流的最终径流归宿是哪里?其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什么?

学生活动:借助电子地图工具,查询该河流的径流路径与最终归宿信息,结合水循环分类知识,推理并判断其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

设计意图:通过水土流失模拟实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直观认知水循环全过程;结合学生自主绘制水循环示意简图的活动,培养其动手实践能力

3.体验学习圈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具体体验

教师活动:呈现文字材料——湛江雷州地处祖国大陆最南端,因降雨时空不均、境内河流短浅、水资源利用率低及冬春季节蒸发量大,旱情时有发生。据统计,到 2035 年,湛江全市工业生活缺水量约 5.5 亿立方米。湛江于 2018 年启动粤西水资源配置工程湛江境内项目前期工作,包括湛江市引水调水工程、合流水库建设工程、南渡河引水调水工程、鹤地水库至雷州引调水、徐闻四库连通五个项目,总投资估算约160 亿元。

(2)反思观察

教师活动:结合前述湛江雷州旱情相关材料,提出探究问题:(1)人类可干预或调控的水循环环节有哪些?(2)缓解雷州旱情的有效方式还有哪些?(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是否均为积极影响?请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再次回顾湛江雷州旱情严重的材料,各小组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讨论。

(3)抽象概括

学生活动:归纳梳理人类影响水循环的主要方式,具体包括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修建梯田、人工降水、抽取地下水、截流灌溉、植树造林及毁林开荒等。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意识到上述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方式是否对生态和人类有益,需要我们用辩证的观点去评价。

(4)主动检验

教师活动:结合学校所在区域 2023 年 6 月暴雨引发洪涝的相关素材,提出问题:请运用水循环相关知识,分析此次洪涝灾害的发生原因,并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

学生活动:阅读该洪涝事件的相关图文材料,调用水循环相关知识,对上述洪涝成因与解决措施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

设计意图: 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分析水循环现象及其意义,深化知识理解,培养节水意识与人地协调观。

三、结语

本文以《水循环》一节为例,基于体验学习圈 “具体体验 — 反思观察 — 抽象概括 — 主动检验” 四环节,设计了三个学习体验圈。具体而言,依托真实生活场景让学生具体体验地理现象,通过教师设问引导有效反思观察,再结合已有知识储备进行抽象概括,最终借新情境与新问题检验知识运用能力。整个设计贯穿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助力学生潜移默化提升能力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高艳冰.基于“体验学习圈”理论的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教学设计:以“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为例[J].地理教学,2020 (5):26-2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本文系 2023 年度广东省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基于体验学习圈理论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3YQJK518)研究成果]